<p class="ql-block">一张报纸,一群报人,一座报史馆,在巍巍吕梁山、滔滔黄河水边美丽邂逅,记载了在吕梁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一份永不磨灭的集体记忆,一块党旗高扬永远坚守的新闻阵地;彰显了50多年来“吕报人”忠诚于党、一心为民,历经沧桑、初心未改,书生报国、激扬文字,壮心不已、历久弥坚的不懈奋斗;书写了“肩上有道义,笔下有华章,脚下有泥土,手上有芬芳,胸中有理想,足下有力量”的大美人生情怀。</p><p class="ql-block">一座“吕梁日报社报史馆”,就是吕梁新闻事业从无到有,小到大不断成长的一个美好缩影。50年栉风沐雨,砥砺奋进;50年硕果累累,成就辉煌。</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50年,《吕梁日报》虽然只是吕梁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但因“吕报人”的不同凡响和感人奋进而注定会被吕梁历史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 —— 题 记</p> <p class="ql-block">辛丑之年,季冬时节。欣闻吕梁日报社报史馆正式开馆,慕其名而走进吕梁日报社,走近报史馆。漫步展馆,我在观赏中品读,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领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张张老照片,定格着熟悉的面孔、激动人心的大事件;一篇篇激扬的文字,刻画了吕梁儿女团结奋进、建设家园的精神风貌;指尖划过屏幕,跃出的一段段动人的影像。瞬间将我的思绪带回到过往历史风云。静静地回顾</span>与《吕梁日报》32年之情缘,作为《吕梁日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和通讯员,也作为《吕梁日报》成长发展的见证人,触景生情,让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曾记得,32年前的1989年12月8日,《吕梁报》刊发了我撰写的《离石县举办首期<企业法>培训班》第一篇“豆腐块”新闻稿件后,令我激动不已。从此,我与《吕梁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也开启了我的撰文投稿之路。32年来,《吕梁日报》可谓伴随着我一路成长。我在与一代又一代“吕报人“的文字交往中,既亲身感受了《吕梁日报》始终坚持党性原则,秉承政治办报传统,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了党报的舆论引领作用,为吕梁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又亲身感悟了一代又一代“吕报人”不辞劳苦、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大美报人情怀,为办每好一张张报纸,为推动吕梁新闻事业,“吕报人”作出了无悔的选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32年来,在《吕梁日报》伴随着我成长路上,既赋予我生活的酸甜苦辣,又给予我前行的不竭动力。我从《吕梁日报》既适时了解了各项党的大政方针、新闻轶事、发展成果,又了解了吕梁山水风情、历史人文,更汲取了精神营养、奋进力量。与此同时,我也取得了颇丰成果。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以来,《吕梁日报》先后刊发了我撰写的新闻报道、山水人文、游记散文、理论文章、改革成果等各类文章260余篇。我从“豆腐块”文章写起,日渐形成大块文章,甚至还有系列报道亦或专版理论文章。几十年的写作历练中,在投送稿件的过程中,我荣幸认识了《吕梁日报》可亲可近的“吕报人“,如高秋荣、梁琪玲、郭月秀、刘鹏、王亭亭、李够梅、任昱、李小明、孙建芳、李牧等编辑、记者,尤其在各位老师的热情帮助、精心指导下,逐步使我的一篇篇习作稿件变成了精美的铅字文字,一夜间跃然发表于报纸上,闻着那散发着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油墨香味,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令人陶醉,催人奋进。32年来,我对吕梁各个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了解,对吕梁山水故事和历史人文之知晓,大多来源于《吕梁日报》。从市级领导到平民百姓,从城市建设到乡村变迁,从民间轶事到感人故事,吕梁报人在字里行间书写了时代的辉煌。从1971年到2021年,我亲眼目睹着由《吕梁通讯》应运而生的《吕梁报》到《吕梁日报》的发展演变历程,从一张四开四版内部交流的黑白小报,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国内统一刊号、全国公开发行的对开四版彩报;吕梁报社从单一办报格局,发展成为日报、晚报版、新闻网、手机报并存互动的多媒体格局。可以说,吕梁报业之发展壮大,凝聚了几代“吕报人”的心血和汗水。品读着一张张《吕梁日报》,感悟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美文,新颖醒目的标题,五彩缤纷的图片,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吕梁山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吕梁日报》栏目多、时事新,政策多、信息量大,不愧为一张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中共吕梁市委机关报。别具一格的版面设计,丰富多彩的图文内容,在全省乃至全国地市机关报纸中名列前茅,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及广大读者的喜爱。50年来,《吕梁日报》已成为吕梁大地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32年来,《吕梁日报》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可以说,没有《吕梁日报》,也许就没有我今天所取得的小小成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虽不是记者,但在吕梁新闻文学事业上也肩负了一份书写吕梁、宣传吕梁之重任,这也许是工作使然,也许是个人爱好之故,亦或是一份责任所在。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吕梁人,在《吕梁日报》伴随我32年的生涯中,生活的历练,日渐使我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吕梁人,要知吕梁事,更要解吕梁情。近年来,我在政研改革工作之余,或走进红色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记忆;或游览千年古刹,跋涉访古问道,追溯沧桑历史;或聆听传说故事,感悟久远人文;或行走吕梁山水,感悟大美吕梁;或远离喧嚣城市,登山观水,赏景悟道,体味世外桃源之幽静。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生,锻造了一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之心,培养了一种不懈耕耘、不时领悟之情。总而言之,32年之经历,可谓经历了一次艰辛的笔耕之路、文化苦旅、陶冶之境。2017年以来,我先后撰写了近300篇游记散文、神话故事,这些文章大部分在《掌上吕梁》《吕梁发布》平台上发布,一部分在《吕梁日报》和《吕梁晚报》予以发表,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一代报人有一代报人的梦想与追求,一代报人有一代报人的担当与使命。从1971年试刊到现在,《吕梁日报》伴随着吕梁这方热土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全国报业的变革而变革。50年一路走来,彰显的是一段艰辛曲折的办报史,书写的是一段令人骄傲的奋斗史。</p> <p class="ql-block">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年第21个记者节到来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殷殷寄语,努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我真诚地希望《吕梁日报》社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中,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p><p class="ql-block">五十载,忠诚于党,一心为民。“吕报人”历经沧桑,初心未改,时序更替,华章日新;半世纪,书生报国,激扬文字。“吕报人”壮心不已,历久弥坚。 《吕梁报》伴我度过了青年时代,《吕梁日报》陪我步入中老年时代,《吕梁日报》已成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将在今后的写作中接续努力,为《吕梁日报》添姿加彩。</p><p class="ql-block">最后,我衷心祝愿《吕梁日报》的明天更美好更辉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的“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3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