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每看到古希腊的建筑,都会被那高度统一、排列有序的高大廊柱吸引,设计精美、华丽典雅、又保持了雄伟磅礴的气势,形成了希腊建筑独一无二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通过阅读《建筑的故事》,了解到希腊神庙建筑中经典的三种柱式,分别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立克柱、爱奥尼柱、和科林斯柱。这也是希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 以柱子为核心承载结构和美观功能,是神庙建筑的主要风格。之后罗马人又对三种柱式进行改良,并增加了混合柱式和塔司干柱式,形成了五柱式体系。</p> <p class="ql-block"> 多立克柱式是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p><p class="ql-block"> 在希腊,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粗大雄壮,又被称为男性柱。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基。柱身有时雕成20条槽纹,有时是平滑的,柱头没有装饰。柱下部约占全柱三分之一的地位,槽纹很浅,几乎是平的,往上越来越深。建造比例通常是:柱下径与柱高的比例是1︰5.5;柱高与柱直径的比例是4或6︰1。</p> <p class="ql-block"> 具有代表性的是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我们今天看到的神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早已不复昔日辉煌壮丽的模样,但透过</span>环绕四周的、高大耸立的多立克式圆柱,我们依旧能够领略到古希腊艺术的巨大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神庙的外部东西两面各8根,南北各17根,圆柱底部到顶部稍稍向内倾斜,壁端则向外倾斜。这样的设计使庞大的建筑增加灵动,减少笨重感。</p><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起初是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的,所以使用多利克柱式,更能体现英雄的伟大和力量感。</p> <p class="ql-block"> 爱奥尼柱式,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span style="font-size:18px;">柱身比多立克柱身更为修长,自下至上呈现出优雅的弧度,顶部的柱头装饰有形似羊角的卷涡。</span></p> <p class="ql-block"> 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大量的古希腊建筑中,如古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爱奥尼柱式是文艺复兴后图书馆和法庭建筑的主导柱式,象征知识和文明。</p> <p class="ql-block"> 晚些时候出现的科林斯柱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所有柱式中最为精致的一种,</span>它的比例比爱奥尼柱式更为纤细,柱头是用卷曲的毛茛叶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在海外殖民地和小亚细亚地区更为常见,并于罗马时期大行其道。</p> <p class="ql-block"> 崇尚本真简约的希腊人,并不喜欢这种繁复。 宙斯神庙,是希腊本土最著名,也是唯一的科林斯柱神庙。宙斯神庙的科林斯柱原有104根,每根石柱高17.25米,顶端直径1.3米,现在只遗存有13根。</p> <p class="ql-block"> 塔司干柱式是古罗马五种主要柱式中的一种,它的风格简约朴素,类似于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大约是7:1,显得粗壮有力。</p> <p class="ql-block"> 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p> <p class="ql-block"> 混合柱式结合了经典爱奥尼柱式和柯林斯柱式的特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称罗马复合式柱式,,</span>因此这种柱式也最为精致。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爱奥尼克柱式柱头上的涡卷加入科林斯芼莨叶柱头上,</span>因此其形态上有着多个装饰层次。其高宽比为典型的10:1。</p> <p class="ql-block"> 罗曼努姆广场与奥古斯都广场,等部分石柱和军事纪念物凯旋门等大多都是用其余四种柱式和最后一种罗马组合式柱式建造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奥古斯都广场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德国哲学家谢林将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进行了细致的阐释。他认为多立克柱式重在节奏,爱奥尼柱式重在和谐,而科林斯柱式重在旋律。</p><p class="ql-block"> 犹如音律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强弱、长短、缓急的交替重复,</span>给人以无限美感。</p> <p class="ql-block"> 如今,走在天津的解放北路上,不同类型的柱式建筑都可以见到。</p><p class="ql-block"> 美国曾任驻成都领事,在介绍天津近代历史的专题演讲中提到:各位知道中国有一座城市的一条街上,比巴特农神庙的柱子还多吗?——那就是曾经被誉为“东方华尔街”的天津解放北路。</p> <p class="ql-block"> 借用一张天津市政网的图片,图片中显示的位置正是曾经英法租界的交汇地。</p><p class="ql-block"> 街道两侧分布着原中法工商银行大楼、原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原英国汇丰银行大楼和原中央银行大楼等体量宏大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尤其是其成排而立的、高大耸立的廊柱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相当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在解放北路的古典建筑中,多立克柱式比较少见。</p><p class="ql-block"> 中国建设银行,原中南银行大楼, 立面设计遵循古典主义的对称原则,<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门前的四根立柱呈多立克柱式风格,</span>入口门头细致婉约,与粗犷的主体建筑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而爱奥尼柱式是最常见的。这里的爱奥尼柱式,形式丰富、充满想象力。</p><p class="ql-block"> 中国农业银行,原花旗银行大楼,建成于1921年,门前有四根爱奥尼克式巨柱形成强烈的对称布局,内部另有七根方柱,整体为西洋古典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中国银行,原汇丰银行大楼,外檐正立面花岗石饰面。石砌基座,高台阶,入口两侧置4根爱奥尼克高柱,上作三角形山花,重檐形檐口。两侧各设旁门,以2根圆柱支撑冰盘门楣,各门均为花饰铜门。</p> <p class="ql-block"> 建筑的南面亦立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八根爱奥尼克巨柱,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环绕其外侧的共12根罗马柱凸显出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营造出一种古典庄严的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 邮政储蓄银行,原麦加利银行,是当时外国在天津开设的最大的一家银行,该大楼1926年建成。入口有六根爱奥尼克式巨柱组成的敞开式柱廊,与整栋建筑完美的融为一体,气势恢宏庄严,是一栋具有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原中央银行天津分行建于1926年,在1936年迁入,是一幢对称立面的三层混合结构楼房,整体造型布局庄重严谨,正面四根爱奥尼式廊柱,深得古典复兴建筑精髓。</p> <p class="ql-block"> 法国公议大楼建于1929-1931年,原是法租界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大楼立面设计采用古典三段式,顶层为檐部和女儿墙,二层是六根爱奥尼式柱廊,底层中央为三座券洞式拱门。建筑主体突出,左右两翼对称,整个建筑造型稳重,装饰华贵。</p><p class="ql-block"> 该楼在天津各租界统治机构建筑中,是现存规模宏大,艺术水准高超,保存最完好的西洋建筑。</p> <p class="ql-block"> 原中国实业银行坐落于当时英租界领事道(今和平区大同道15号),建于1921年,由基泰工程公司设计监造,为混合结构带地下室二层楼房。建筑中央以六棵爱奥尼克立柱支撑檐部,入口为三角眉子方门,首层窗口装金属护栏,顶层出女儿墙。</p> <p class="ql-block"> 天津邮政储金汇业分局旧址建于20世纪20年代,为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该建筑入口处由两个爱奥尼克圆柱形成门廊,支撑上部额枋,额枋下设齿饰。门廊内为方形入口、多立克式门框,上为三角形山花。外檐为水刷石饰面,方窗上方设精美花饰,装饰简洁,檐部设云纹抹灰装饰。这是一座具有古典主义建筑特征的大楼。</p> <p class="ql-block"> 爱奥尼柱式建筑真是随处可见,形式多样,或古朴原始,或华丽典雅,它比多立克柱式更为多变适用。</p> <p class="ql-block"> 表现极端柔美与装饰性强的科林斯柱式,在前面两种柱式的对比之下更显得高贵和奢华。</p><p class="ql-block"> 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原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建于1926年,由英商工程师爱迪克生和道拉斯联合设计。该建筑具有古典主义风格,为二层混合结构楼房,拥有石材墙面,其建筑造型稳重而华丽,外檐建有8棵科林斯柱构成的开敞柱廊,建有玻璃顶和回廊。</p> <p class="ql-block"> 夜晚漫步于此,如同置身于希腊神庙,沐浴在古希腊文明的温润光芒中。</p> <p class="ql-block"> 1921年建怡和大楼。该建筑为二层西式楼房,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入口位于立面中央,左右立两棵科林斯巨柱,三角形山花门楣,经石阶进入门厅。外檐墙水泥饰面,开有平窗,平顶出檐。</p> <p class="ql-block"> 中国工商银行大楼,原盐业银行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建筑,外部中间5间用二层高的爱奥尼柱式,柱子上方作檐壁、檐头。</p> <p class="ql-block"> 建筑三层窗头用三角形山花装饰,入口两侧采用爱奥尼克式巨柱支撑的空廊,檐部阁楼使用方柱,上下呼应,内廊柱为科林新式柱式,为罗马古典复兴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盐业银行大楼的设计师沈理源在设计中将自己的创新精神带入了古典建筑盐业银行的设计中,他把建筑立面的罗马混合柱式(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的组合)进行了巧妙的演化。</p> <p class="ql-block"> 中国银行,原中法工商银行大楼, 建筑底部外檐,由十根两层楼高的科林斯巨柱构成了转角的前廊。</p> <p class="ql-block"> 后期增加的顶层由塔司干式双柱构成回廊,并饰以宝瓶式护栏。有着浓厚的罗马古典复兴气息,1933年诞生的它,是街角一抹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朱文添说,“这一排排巨柱把文艺复兴思潮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自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近代的天津。”</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徜徉在今日的解放北路,那些随处可见的廊柱,一如它们曾经承载的历史,虽繁华落尽却依然厚重。</span></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