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湖湘雅读,博采众长,启智润心;薪火相传,守正创新,共绘未来!这十六字如晨钟暮鼓,回荡在崀山夷水之间,凝练出金城书院的精神气象——不拘一脉之传,而以海纳百川之怀,融汇古今,贯通南北。将“道南一脉”的深根厚土,化作润泽五湖四海的文化清泉,在时代浪潮中奔涌不息。</p> <p class="ql-block">步入金城书院,迎面是一幅红底黑字的横幅:“金城书院欢迎您”,笔力遒劲,如松立崖,庄重中透出温情。这七字不仅是迎宾之语,更似一声穿越百年的召唤,轻轻掀开一段文脉绵延的篇章。墙侧“中共新宁县金城书院临时支部委员会”标牌黄字红底,肃穆简洁,无声昭示:此地不仅是传道授业之所,更是精神扎根、信仰赓续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清晨,崀山隐于薄雾,天际泛起橙黄微光,江流静淌,城市初醒。我伫立书院门前,凝望青山如黛、碧水环流,屋檐飞翘如翼欲翔。倏然明悟:“道南一脉”何以在此生生不息——天地有灵,山水养人,文气自生。金城书院便立于这钟灵毓秀之地,背倚丹霞,面朝夷江,宛如一位静坐讲经的老者,守千年书香,续儒学道统,亦迎四方求知之士,共续文脉薪火。</p> <p class="ql-block">道南一脉,肇自北宋洛学,经闽学承启,至朱熹而集大成。金城书院,正是这条儒学主脉上的重要支点。2021年冬,刘孝听先生率学者莅临考察,围坐论道,共话文化复兴。自2019年复办以来,书院以“五老”为基,汇聚五十八位老中青志愿者教师,每周开讲国学班,百余场讲座惠及上万人次。《书院春秋》已刊三辑,字里行间皆是文火慢炖的智慧。此处无喧嚣浮躁,唯书声琅琅、墨香氤氲,如一盏不灭明灯,照亮湘西南的文化夜空,亦将道南之光悄然播向五湖。</p> <p class="ql-block">穿过门洞,两块牌匾赫然在目:“新宁县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门侧对联映入眼帘:“浴水莲潭源远流长,楚宙文脉根深叶茂。”字字如根,深扎于这片土地的记忆深处。院中绿意点染,行人缓步轻语,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文魂。这里不仅是纪念之所,更是活态的文化现场——历史在此呼吸,传统在此生长,信仰在此延续,道南之脉与时代精神交汇成河,奔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廊下悬一书法条幅:“观云听雨品酒茶,读书写字种花草。”寥寥数字,尽显书院生活的诗意与从容。此非避世之闲情,实乃修身之日常。在快节奏的今日,金城书院仍坚守让人慢下来、静下来的初心,去听风、看云、写字、读书。这种生活方式,正是对“道南正脉”最温柔的守护,亦是向五湖传递的一种文化态度:以静养德,以文润心。</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宛旦平、夏钢等人的肖像静静陈列,竹影为衬,肃穆而亲切。他们或许不为世人熟知,却是这片土地上真实走过的身影。他们的故事被一页页写下,如一粒粒种子,埋进后来者的心田。文化传承,从非仅宏大叙事,更在于这些具体而微的生命印记,如涓流汇海,终成道南之波澜,激荡于民间,回响于岁月。</p> <p class="ql-block">一幅书法赫然在目:“东风吹绿三春草,党旗映红金花。”笔力雄健,情感真挚。在金城书院,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并不对立,反而如江河交汇,激荡出新的浪花。儒学讲仁义,党史讲信仰,二者在“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上殊途同归。道南一脉,因融合而愈显生机,因传承而广布五湖,于古今交汇处,焕发出新的文化光芒。</p> <p class="ql-block">宣传墙上,“永远跟党走 共筑中国梦”几字鲜红夺目,其下是“金城书香家”的标识。照片中,有讲座的专注,有诵读的深情,有孩子清澈的眼神,也有老人欣慰的笑容。这些瞬间被定格,成为文化生命力的见证。书院不只是收藏古籍的殿堂,更是点燃人心的火种,将道南之光播撒于寻常巷陌,温暖千家万户,照亮前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另一面墙上,“筑梦前行 精彩人生”绿框点缀,图文并茂。书法与风景相映,活动剪影跃然眼前。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贴近生活的温度。每一次读书会、每一场征联赛、每一期年刊,都在悄然编织一张文化的网,温柔地将更多人裹入其中。道南文脉,正由此在民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p> <p class="ql-block">“十四五规划大略万年盛世中华”——木墙上一幅书法,笔力千钧,气势恢宏。它不仅是对国家宏图的书写,更是民间文化自觉的表达。在这座小镇书院里,人们心系天下,笔写苍生。道南一脉,不仅承古,亦能应今,其志在千秋,其声可传五湖,于方寸之间,映照时代风云。</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行书长卷静静悬挂,字迹流畅,如行云流水。中间大字醒目,边角印章朱红,透出内敛的庄重。文字未言其意,但那份沉静的力量已悄然传递:文化之美,在于其不喧哗的持久。正如金城书院,不事张扬,却以日复一日的讲学与坚守,让道南之音如清泉流淌,润物无声,远播五湖。</p> <p class="ql-block">“道脉南移蔚起人文,夷江北去勃兴楚勇。”这副对联道尽地理与人文的交汇。崀山之下,不仅是山水胜境,更是将星摇篮。江忠源创楚勇,开湘军先河;刘长佑、刘坤一皆由此启蒙,走向历史舞台。书院育才,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民间之深。正因如此,道南之脉方能生生不息,如江河奔涌,传之久远,泽被后世。</p> <p class="ql-block">“隐名士风,精神如玉意气如兰。”廊下书法如一声轻叹,又似一句叮嘱。在这个追逐流量的时代,金城书院仍守着一种“隐”的品格——不争名,不逐利,只问耕耘,只传文脉。这份淡泊,恰是道南精神的本色,亦是其能远播五湖而不失其真的根基所在。静水流深,大道无言。</p> <p class="ql-block">两幅书法并列而挂,一大一小,一主一次,错落有致。墨色浓淡相宜,印章点缀其间,木纹背景更添古意。它们不言不语,却令人驻足良久。或许,真正的文化力量,就藏在这份沉默的典雅之中,如金城书院一般,以静默之声,传道南之音,于无声处,听惊雷。</p> <p class="ql-block">廊檐下展板林立,讲述书院历史与人物事迹。木梁承瓦,光影斑驳,远处现代楼宇若隐若现,形成新与旧的对话。游客驻足细读,或点头,或拍照,或低声交流。这一刻,文化不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流动的思想,是道南一脉在当代的呼吸与回响,是传统与现实的深情相拥。</p> <p class="ql-block">“与岳麓齐肩莫莫让金城耀眼重温”——此题字意味深长。金城书院虽不及岳麓声名显赫,却同根同源,共承“潇湘洙泗”之脉。它无需喧嚣掌声,只愿在静默中唤醒人们对传统的敬意。道南之脉,不在高台之上,而在人心深处。金城正以其朴素坚守,让这一脉文光悄然远播,如星火燎原。</p> <p class="ql-block">“放生阁下还宿愿,书院楼中诵新篇。”此联语带禅意,似述一段古老传说。放生阁临江而立,曾见证周敦颐“泛莲花于潭”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