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吾伲嘉定人称汤圆为“圆团”。记得我小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做圆团,吃圆团,就像北方话里说的“哪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吃圆团,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意思,但嘉定人偏偏不叫“汤圆”、“汤团”、“圆子”,却叫“圆团”,搞不清这里到底是什么缘故,也无法考证。</h3>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圆团,都是手工制作,手工制作圆团,只是整个“吃圆团”过程的一个中间程序。做圆团、吃圆团之前还有一些步骤。第一步是在春节前的十天左右,大人们开始浸泡糯米,有的嫌糯米太糯,担心烧煮时太软变形,容易煮烂,故再加入少许粳米。</p> <p class="ql-block"> 大人们开始浸泡糯米,也意味着每年过年的时光开始了。糯米浸泡约一个星期左右(期间还要换一两次清水),就要清洗沥干,大约在沥干到八九成干左右,就可以进入“抖粉”程序(那个年代还没有机器磨米粉),嘉定话中的所谓“抖粉”,就是将沥干后的糯米倒入石臼,然后开始脚踏“抖粉”踏板,“嘭、嘭、嘭”不停的地踏,(是“抖粉”还是“斗粉”,貌似应该是用“斗”比较确切,但其动作及使用的工具与普通话中的舂米相类似,普通话的“舂米”是去壳出米,米磨成粉用的是石磨,而我们嘉定老家舂米成粉,用的是石臼。),踏板“抖粉”,通常都是男孩子们的事,我小时候曾经抖过好多次粉。脚踏“抖粉”踏板一段时间后,米粒逐渐“斗”碎成粉状,大人们(通常都是母亲们)就开始用细密的筛子筛粉,筛粉时,母亲一边使着筛粉的动作,一边要时不时地拍抖筛子,使其米粉尽量不粘在筛子网上,以提高效率。开始筛粉时,一筛子下来,只能筛出少量米粉,剩下重新倒入石臼再“抖”。就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继续“嘭、嘭、嘭”不停的地踏,任务还没完成一半,我的脚已经开始发酸了,然后,左右脚轮换着踏板,到快要结束“抖粉”时,我的两只脚酸到要发抖了,所以,我将“抖粉”用这个“抖”也算是有点“出处”的,抖粉时“嘭嘭”的声音,石臼也许也会发抖,再加上母亲筛粉时也要拍抖筛子,所以我感觉“抖粉”用这个“抖”字,别字错用,感觉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趣味。(经百度查阅“斗粉”应该是“碓粉”)</p> <p class="ql-block"> 一家人一次抖粉要几个小时。我们生产队里集体共用的石臼只有一个,所以经常要排队,排在后面的经常会轮到深夜,甚至通宵(大户人家有私家的石臼就不用排队)。抖粉结束,剩下的最后一些粗一点的米粉,大人们通常会起个油锅,把这些米粉当晚就做成“粉糍”(类似于“糍粑”)让一家人吃。所以抖好粉吃“粉糍”等于是拉开了过年的序幕。</p> <h3> 糯米粉“抖”好了,就随时可以做圆团了,一般是要到除夕那天,大人们开始要忙了,除了忙着烧年夜饭之外,就是还要做圆团。做圆团时,孩子们,特别是女孩子一般都会跟着母亲学做圆团。做圆团一搬会有各种各样的“圆团芯”(馅),“圆团芯”基本分两大类,咸的或者甜的。咸的一般都是肉糜加入荠菜或者其他菜蔬,不加菜蔬的被称为“全肉芯”,记忆中吃“全肉芯”的大都是有钱人家。甜的“芯”品种相对多一些,有芝麻芯、豆沙芯、果子芯(嘉定话称红枣为“红果子”)等。为便于区分。咸圆团一般做成正球形(也有的在正球形上捏出一个尖形),甜圆团则将球形再搓揉成长球形。<br></h3> <h3> 到了除夕夜,“年夜饭”除了菜肴比平时丰盛之外,圆团是必须要吃的,哪怕你已经吃得很撑了,大人们还是一定要让你吃的,因为这是一年的除夕之夜、团圆之时。辛苦了一年,就是为了能吃上圆团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