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翅雄鹰的蓝天

海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br></p><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两年了,一直想去河南南阳看望心目中的英雄——我团南疆卫国二等功臣、一级残疾军人、高位截瘫的王德龙战友。去年他因感染新冠病毒+褥疮,高烧不退,住院一个半月,我准备飞过去探视,无奈医院不准。这次(2023年11月13日)终于夙愿以偿,在唐河县教育宾馆与英雄相拥。</span></div><p></p></h1> <h1><p> 我与德龙战友认识于2021年。那年国庆节前夕,阅读我营原侦察排长闽宁战友撰写的近4万字的南疆卫国回忆录——《八里河东山的日日夜夜》,文中有一则他战后(1986年)受命赴南阳唐河县,竭尽全力,几经周折,妥善安置英雄王德龙战友的感人故事。</p> 怀着对英雄的崇敬,身为老兵的我,读完闽宁战友的文章,立即拨通了十连王夕祥连长的电话,很快与德龙战友加上微信。鉴于疫情,我俩开始了长达34天的网聊,一起探讨人生之路。我含泪写下《折翅的雄鹰》一文,讲述德龙战友面对战场、死亡和严重伤残的可歌可泣故事,在众多战友和亲友中引起了热议。</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参战战友王德龙、韩向阳(后左)马清军(后右)</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摄于2023年11月13日</font></div> <h1>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不幸,这是当事人必须直面和回答的问题,用语言更是用行动。<br>  一位残疾姑娘曾经说过:面对生活,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德龙战友就是这样的一只雄鹰。</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i>折翅的雄鹰</i></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记我团二等功臣、</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一等残废军人王德龙</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吴镜清</b></font></div><h1 style="text-align: left;"> 折翅的雄鹰理论上是不可能飞翔的,但翅膀不代表雄鹰的一切。雄鹰虽然折翅,只要足够坚强,依然能有属于自己的另一片蓝天。高位截瘫的战友王德龙用自己的行动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真理。</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冲出围城 </b></font></h1><h1>“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电视连续剧《围城》片头上这样写道。<br>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河南南阳唐河县谢庄18岁的王德龙有许多愿望,但最为期盼的是冲出农村这座围城。<br> 德龙出生于1962年2月,那是个靠工分吃饭的年代。父亲是壮劳力,全天出工得十分,早晨两分,上、下午出工得八分,一年风风雨雨,在临河的河地上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到年底挣不了几个钱。德龙说:“主食以红薯面、玉米、大豆面掺合,白面少之又少,贵又稀罕把划着吃。偶尔整一顿面条也是一份白面两份杂粮面混着和面成条,特别难做。”家境虽贫,父母还是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他也暗下决心好好读书,争取有朝一日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圈子。<br>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德龙下面有弟妹二人,八、九岁的他已会做饭、送饭、照看弟妹。读书成绩也不差,是班级的班委。上高中时赶上部分土地归己,生活有所好转,偶尔可以买个白馍吃吃,但他依然省吃俭用,菜是自带的咸豆豉、干萝卜条丝,一瓶省着吃,吃一个星期。</h1> <h1><p> 那时候,他和几个同学都盼放假,假期可以外出挣点儿外快。早上五点多早饭或吃或不吃,骑上自行车赶往100多里远的湖北枣阳买大米,第二天在家乡的集市上卖掉,然后再去枣阳。一斤赚个1到3分钱,每次贩卖200斤左右。一个假期收获还可以,但十分辛苦。<br> 枣阳位于唐河南边,丘陵山地,来回坡度大而多,自行车重载,上坡都得腰弓着半站式,一脚踩下去不能停,停下车需要同伴合力推上坡。德龙说:挣那几个大毛毛非常不易。<br> 最苦的是和朋友一块拉架子车萝卜去岗地(丘陵地带坡度相对平缓的旱地)换红薯,去时八百到一千斤,回来一千二三百斤,来回赚点差价。虽然有钱赚,但这不是他所要的。<br> 农村的文化生活也十分单调、乏味,唯一的是相互打听今晚放映员去哪儿,然后结伴走路或骑车十几里地去观看露天电影,春夏秋冬少有误场。<br> 考学和参军是当时农村年轻人的最佳出路,也是德龙梦寐以求的目标。<br> 1983年是德龙失望也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先是夏季高考落榜,后来考上了代课老师,却被大队干部子女顶替,除了愤怒只能无奈。好在是年年底,在县城工作的伯父负责征兵体检工作,让其穿上了绿色军装。<br> 与此同时,堂嫂给他介绍了邻村的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风华,也是高中毕业生。两人一见钟情,经双方父母同意,悄悄地领了结婚证。<br> 1984年元旦,德龙告别了父母和新婚妻子,来到我们炮团十连,当上了一名令人羡慕的82式30管130火箭炮炮兵,圆了冲出农村围城之梦。<br></p><p style="text-align: left;"><br></p></h1>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鹰击长空</b></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雨中展威风,扶摇上太空;</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盘旋九万里,卫国誓建功。</font></div><h1> 1984年7月19日上午,小小的陇海线东海县徐塘庄车站下着瓢泼大雨,临时搭建的野战装载站台上热火朝天。入伍才200天的王德龙和全团将士,像一只只矫健的雄鹰,迎着风雨紧张地装载着车炮等辎重。热血将士将登上西去军列,出征南疆卫国。<br> 部队不准家属送行,可随军家属一个个冒雨自发赶来,挤在狭小的候车室门口,任凭风吹雨打,默默地凝望着出征的亲人。没有一个将士跟妻子挥手,所有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偶尔会深情地向军嫂们瞥上一眼,然后继续有条不紊地忙着装载物资。<br> 下午一点,刺耳的火车汽笛长鸣,汗水未干的出征将士,簇拥在闷罐车门口,与站在风雨中含着泪花的送行亲人,相互挥手道别。<br> 车轮徐徐起动,军列载着雄鹰,在暴风雨中悲壮地缓缓驶离小站,奔向南疆……</h1> <h1><p> 部队是7月13日下达全师开赴南疆卫国的命令,德龙毫不犹豫地与几位战友一起剃光头、写血书。</p> 我问:你害怕吗?<br> 他豪迈地说:一点都不怕,只有热血沸腾,一心报效祖国,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br> 入伍才半年,解放军这座大熔炉已将德龙锤炼成一位胸怀大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将祖国和人民放在首位的勇士。<br> 经过五天五夜的火车和摩托输送,7月23日部队抵达云南文州马塘公社热水寨。十连在村外小山坡上安营扎寨,开始为期三个月的临战强化训练。<br> 云南边境属于亚热带丛林山区,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德龙和战友们,每天都要进行爬山、跑步等适应性体能训练。此外,就是反复操练火箭炮瞄准、装填、引信调整、炮手协同、构筑工事和伪装等等实战本领。人人不仅都要成为全能炮手,还要通过不断的班排、个人比赛,力求精益求精,快速高效。紧接着就是模拟实战,包括观炮合练、防御进攻,并不断总结提高。</h1>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一排二班在马滚坡训练场</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前排左起班长董明刚 排长陈一奇 驾驶员宗玉喜 副班长王锐</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后排炮手王德龙 伊海淘 陈焕进 吴传芳 </b></div></b></h3> <h1></h1><h1> 驻训期间,部队不忘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主动为驻地百姓挑水、铺路,割稻、收玉米,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br> 无论训练还是做群众工作,德龙总是一马当先,刻苦勤奋。<br> 在驻训的日子里,部队不时地接受各种形式的南疆卫国正义性教育,控诉敌军忘恩负义,不断侵犯我国领土,制造流血事件等罪行,并邀请战斗单位及其英雄介绍敌情和对敌作战的经验,进一步激励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念。<br> 是年中秋佳节,昆明军区特地给参战部队每位将士送来了祖国人民的一片真情——一个精美的红色长方形小盒子。盒面上是烫金的青松和峻岭图案,上方一轮明月高挂,里面装有一块月饼,一件印有老山作战胜利纪念的白背心,一包软包装大重九烟。盒子正面空白处题有一首别具匠心的战地诗:</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身披硝烟赏明月,</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御敌守边度佳节;</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中秋月饼犒将士,</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既表慰问又祝捷。 </span></div> <h1></h1><h1> 手捧着礼轻情意重的慰问品,德龙和战友们心情分外激动,期盼早日展翅飞翔,搏击长空,杀敌立功。</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雄鹰折翅</b></font></p> 伴随紧张的临战训练是焦急地等待,将士们等待早日上一线阵地杀敌。</h1><h1>伴随紧张的临战训练是焦急地等待,将士们等待早日上一线阵地杀敌。<br> 是年11月上旬,德龙和战友们终于等来了向前沿阵地进发的命令。<br> 11月9日,全团按上级命令进入一线阵地,德龙参加了誓师大会,举起右手,庄严向军旗宣誓,并与战友们再次剃了光头,立下了“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死也向前倒,绝不后退躺”的誓言,求战热情达到新的高潮。<br></h1> <h1><p> 十连发射阵地设置在马滚坡山坡上。这是通往芭蕉坪、八里河东山、松毛岭等战场的必经之路,距设在芭蕉坪的团指挥所仅4、5公里。十一连、十二连炮阵地设在十连后面数公里处。<br></p> 到达指定位置后,连队立即设定哨位、搭建帐篷、构筑火炮工事和弹药掩蔽所,随即投入八里河东山和松毛岭地区的炮火支援。<br> 由于占领阵地时间仓促,炮位安排好后便立即投入战斗,部队的居住掩体都构筑在地面,加之十连阵地前突,夜间射击火光大,易被敌军发现,造成人员伤亡。为确保安全,团指下达了人员必须向地下转移的命令,并开展“模范阵地”检查评比活动。<br> 1985年元月14日上午,根据营首长的指示,连长王夕祥带领德龙所在的一排二班,在炮位下方的小山坡,构筑一个三米见方,深约两米的掩体。四周用从山上砍下来的直径25公分、长3米的树木,用大扒钉扣住,上面用五米长的木头排盖,一根靠一根用扒钉扣住,然后加盖泥土和石头,有效防止敌人炮击。<br> 11点20分左右,全班正干得热火朝天,万万没有想到,刚开始排木桩时候,由于雨季天气长期潮湿,导致马路一侧下方的泥土突然塌方,将木桩推倒。其中一根打在了驾驶员宗玉喜战友的头部,另外一根加上泥土压在德龙战友的胯部以下。此时,德龙神智尚还清醒,连忙叫喊着:先救宗玉喜……随即就昏厥过去。宗玉喜在送往芭蕉坪急救途中牺牲,德龙被送往后方曲靖69医院抢救。<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去意彷徨</b></font></p> 在转运曲靖69医院途中,德龙一直昏迷不醒,生命处于垂危之中。到达医院后,经过紧急抢救,暂时恢复了知觉,但非常不稳定,说昏迷就昏迷,始终处在死亡威胁之中,直至一个多月以后。<br> 德龙的胸椎5、6和左肋7、8被砸坏,属于高位截瘫,至今依然是国际医学界未能攻克的难题。命虽然保下来了,但病痛不时地折磨着他,不仅是生不如死的中枢神经巨痛,还有对日后生活的失望乃至绝望。他在微信中写道:那份沉重的打击,真的难以承受。夜夜神经巨痛折磨,没法睡眠。不能入眠就想了很多,想想以后的日子,越想越是绝望,于是想起了自杀。先用水果刀切割手腕,被及时发现没收,后又用电线,没被电击打死,反被打倒床下。于是,医院24小时派人监护劝导。</h1> <h1><p> 谈到当时医院的领导和医护姐妹,德龙说,尽管现已忘却了她们的名字,但一生难忘她们日夜的辛劳付出和微笑的面容。我真诚地发自心底的说一声:谢谢那些大姐姐和小妹们,向她们敬礼!第二次生命获得有她们很大的功劳。</p> 在69医院除了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同病区治病的滇东北汽车运输中心的段菊珍阿姨一家也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在那段困苦、彷徨、迷茫的日子里,段阿姨和她的丈夫严如斌大伯轮番开导德龙:娃儿,你得想开些,能活下来是幸运的。那些牺牲的,永远不能活过来了。你比失去双目的战友还要幸运,你能看到你所想看的一切,知道吗!<br> 生活上,段阿姨一家人也特别关心。德龙说,不记得吃了人家多少鸡、鸽子和鱼。严家的大哥和弟弟、妹妹及同学朋友也挤时间围在我身边,推着轮椅去阳光明媚的田野、林荫道上呼吸新鲜空气。<br> 此外,还有玉溪卷烟厂的颜美琳大姐和她的同事,也陪伴德龙走过那段困苦日子。</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等功奖章和证书</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德龙说:过去和现在,我一直想念着他(她)们。我与家人已经约定,待疫情稳定后开车去寻访他(她)们,并到曾经战斗过的和宗玉喜烈士牺牲的阵地,远看我们守防的那一片片高地,听听阵地前悬崖下流动的江水呜咽之声,登上老山主峰傲视越南,两手捧起泥土,亲吻下是否还会留有当年的硝烟味,看看战友倒下的和其他战友负伤的地方,是否还开着别样的山花,在守护着长眠的战友的忠魂。<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德龙说:云南、云南,是我生命中的另一个特别难忘,魂牵梦绕,一定要去的地方。它改变了我的一生生活轨迹,是我永远骄傲,无悔青春的绽放之地。</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昔日战斗的阵地 麻栗坡烈士陵园</b></h3> <h1> 今年8月4日,德龙为了却心愿,自制“重回老山 梦想之地”红色横幅,带领全家开车到老山,在文山战友王章发全家陪同下,找到了昔日负伤时的阵地,双手捧起湿润的泥土,给儿孙讲述38年前的故事。然后,一起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英烈。<br> 德龙说:那天,上、下山都下起了小雨或中雨……<br> 苍天有情化作泪,大地含悲葬英魂!</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我要飞翔</b></font></p> 在曲靖69医院,部队允许可以与家人通信了。当获知三个月前女儿已经降生,自己已为人父的消息,更唤起了德龙对生命的渴望和活下去的勇气!<br> 与此同时,家信还传来奶奶春节去逝,妈妈每天以泪洗面,大冬天早晨天未亮,老人家就披衣坐在大门口远望,增添了无数白发……<br> 那时候,家乡都传德龙已牺牲在云南战场上。德龙理解母亲的痛苦,也感到十分内疚。“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尽忠是军人的使命,保家卫国,失去什么都是值得的。”德龙在微信中对我说。<br> 1985年春节前夕,立功喜报由县、乡、大队敲锣打鼓送到德龙家,父母亲友才真正得以放心。爱人风华写信说,她和父母只有一个心愿,要德龙安心休养,早日康复与家人团聚。<br> 在书信来往中,德龙明确告诉妻子自己这一生注定不能行走,为不耽误她的青春,愿意离婚,并让其转告她的父母。风华坚决不同意,愿意终身陪伴,说生是王家人,死为王家鬼。</h1> <h1><p> 1985年春节过后不久,风华带着不多的路费,抱着出生才几个月的女儿,在大姐的陪同下,一起坐火车来到69医院看望丈夫。爱人和女儿的到来,增添了德龙对生活的无限希望。父母的翘首以待,爱人的不离不弃,他开始觉得生活乐多于苦,不仅坚定了活下来的信念,更立志重新“站立”起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p> 在曲靖69医院治疗了约六个月,伤情基本稳定。1985年7月德龙被转到徐州我12军97医院进行康复治疗。<br> 康复治疗期间不仅医护人员尽心尽职,关爱有加,当地企事业单位也不断来人慰问,还有私人结伴来的。德龙不时被邀去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作汇报演讲。他说,那是生活十分光荣充实的日子,感受到人民对子弟兵的一种深爱,确实把卫国将士视为“祖国最可爱的人”,深感做一名军人无尚荣光,甘愿为祖国和人民流血牺牲。<br> 1986年的4月,德龙向组织提出出院回乡。当时,不回乡可留在荣军疗养院,但他坚决要求叶落归根。他是个十分传统的人,认为“家乡有老父老母和亲朋好友,年轻时可以在异乡,年老思乡如何回转,一个行动十分不便的残疾老人,回乡的路是可望不可及的。”<br> 促使其最后下决心是晕车特别厉害的母亲前来探望,坐了趟车像生了一场大病。<br> 是年5月中旬,部队派员将德龙交给地方,其妻子、女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唐河城关镇剧团家属院,給他配置了一套新建的小三室一厅住房,置办了家具以及锅碗煤炉等。德龙大小便失禁,他们跑遍全城,特地为其置了防湿床垫。县政府答应部队给风华安排工作。<br> 从此,德龙开始了一段虽然艰苦,但却其乐融融的小家庭生活。<br> 说起生活艰苦,德龙说头两年政府没有给我爱人安排工作,几十元的伤残金加护理费,去除必需的营养费用,剩下的不够最普通的生活。最困难的时候,菜是买菜场上最便宜的,一分钱的角子掉在缝隙里也要抠出来。好在老父母有粮,爱人的家庭好些,经济上没少帮忙。<br> 1988年,政府给风华安排了一份工作,但企业效益不好,不久就下岗了。<br> 为减轻家人负担,德龙积极加强体能锻炼,并努力学习做家务,包括烹饪、家电、家具的维修保养。现在他不仅大小便能自理,还能自己换尿道管,家里诸如买菜、烧饭等杂活,包括给上中学的外孙送中饭,全都包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2年10月11日德龙为外孙准备的午餐菜肴</b></h3> <h1><p> 在生活最艰苦的时候,德龙没向组织伸手要过经济补助。</p> 2000年夏天,几位好心朋友劝他:你的身体这个样子,孩子也大了,你不把弟妹嫂子工作安排好,万一你走了,可怜的是她母女俩,你能对得起人家的不离不弃吗?思前想后,德龙才去找县民政局领导,并在县委书记的关心下,妻子被照顾安排在离家只有200米左右的县直幼儿园(事业单位)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br> 在德龙自强不息精神的鼓舞下,全家都奋发向上,勤俭治家。<br> 女儿小静为早日挑起全家重任,读书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后毅然报考中专,月生活费只用300元左右。毕业时,上学时父亲给她银行卡里的5000元分文未动。读书期间还自学大学课程,毕业不久就获得郑州大学学士学位,现今在县教育局工作。成家后育有一双儿女,儿子已读高一,成绩优异,夫婿在县电业局工作。</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可爱的外孙女梓檬</b></h3>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大爱无疆</b></font></p> “因为被关爱过,感受到人间的温暖,所以我相信爱,懂得爱,知道感恩,愿意付出,让周围的人生活更美好,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德龙如是说。<br> 1986年德龙回到故乡,不久就被聘为县第一小学校外辅导员,参与学校的各种业余活动,给同学们讲老山精神、战友的英雄事迹,为啥要自卫反击。讲先烈、老一辈如何流血牺牲,换来今天岁月静好,勉励孩子们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同时,创办了各个班级的学雷锋小组,发扬雷锋精神,帮助军烈属打扫卫生等。他期盼下一代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牢固树立爱党爱祖国的思想。这一干就是三年多。<br> 德龙乐于助人,谁家有困难,他都愿意伸手扶一把。<br> 一位邻居的娘家弟弟在县城被邻县的客车撞成肝脏摘除,因为没有熟人,对方不予理睬。德龙得知后开着残疾车到处为其奔波,最终得到圆满处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德龙和他的妻女(前排)</b></h3> <h1> 邻家老人住的是危房,想推倒重建,各种手续不知怎么办,也不会办。德龙得知后赶忙帮助,求爷爷告奶奶,将难办的手续全都办好,没让老人掏一包烟钱。<br> 2015年暑期,德龙和两位朋友去唐河游泳,有十几个男女初中生来到他们旁边问水深浅,他告诫外边水深,千万不要去。不一会,德龙想抽烟,朋友将他从水里抱上车,刚擦了身上的水,突然看到有两位学生游到深水区,水花四溅,感觉是在挣扎。急忙呼喊离孩子不远的赵学伟:伟,快救人!学伟一个侧身扑过去,伸手将两个学生拉上岸,其中一个已不会动弹。学伟立即在小孩胸部上按了几下,小孩即刻吐了几口水,活了下来。<br> 这时,旁边有个女孩指着河里,大声喊着还有一个。学伟和另一位朋友王银渠立马搜捞,德龙则用手机拨打110、119、120,指挥119如何到达现场。<br> 消防到达后,和德龙的朋友一起搜救,溺水孩子被德龙的朋友从水里带到岸上,医务人员一看已不行了,立即抬上救护车拉走……</h1> <h1> 事后,学生家长带着锦旗、红花和钱物与县电视台一块慰问、采访德龙他们三位,并申报见义勇为……德龙说:咱是军人出身,应该做的。<br> 德龙曾机智地用自己的三轮车抓住小偷,还仗义制服坑害乡下卖芝麻农民的地痞……<br> 德龙对战友更是情深似海。<br> 有一年乡下几位不认识的伤残战友,因医药费报销问题找到德龙。国家明文规定一至四级革命伤残军人医药费实报实销,不用个人负担,但有关部门相互踢皮球,不仅不执行,连门都不让进。德龙深切体会农村人的穷和苦,硬是带领他们直接找到县长,第二天问题就得以妥善解决。<br> 2016年9月,王夕祥连长发起了“卫国将士相聚江苏淮安,祭奠英烈宗玉喜”活动,以了却32年来的心愿。德龙获知后,立即给连长立下了“爬也要爬过去”的承诺。他不能乘高铁和飞机,硬是开着残疾三轮摩托,由战友李朝阳一路照顾吃喝拉撒睡,历经三天三夜,沿着驻马店-漯河-亳州-徐州-宿迁-淮安国道,行程近1000公里,与阔别几十年的战友相聚,一起祭奠宗玉喜战友,看望烈士的老母和军嫂。</h1> <h1> 一级残疾军人开三轮摩托千里祭奠战友的雄鹰精神,一时传遍我团的各个微信群,战友们纷纷为德龙的钢铁意志和情深似海的战友精神点赞和感动。<br> 德龙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前几年他还曾单骑去伟人的故乡韶山、西安古都、雄伟三峡、黄河边上、洛阳龙门石窟……游览祖国锦绣河山,感受党的领导带来的繁荣昌盛。</h1> <h1><p> 回顾走过的60多年岁月,德龙说有苦有乐,最靓丽的是将青春年华留在了南疆,虽然伤残但无怨无悔。他说,比那些长眠的战友,我是幸运的,双目失明的战友虽然能够行走,但不能看到美丽的山水风光,我觉得自己该知足了。</p> 其实,德龙的身体不是很好,每天只能侧身躺着,讨厌的褥疮一直陪伴着他,还患有高血压、失眠症等,但他能坦然面对。目前,他最担忧是为这个家庭辛劳付出的心爱的妻子,瘦弱的她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他说:万一我走了以后她怎么办?<br> 谈到军功章,他坦率地说,那是战友们的谦让和高风亮节,是组织上的关爱。军功章上有他们的血和泪,他们才是那个时代祖国最可爱的人,祖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br> 德龙真诚地对我说:老首长给你说句心里话,党和祖国需要的话,我还会义无反顾的献出残躯,无悔这一生!<br> 我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张海迪曾经说过:“我的世界由两部分组成:极其强大,而且越来越强大的病魔,和更加强大,坚不可摧的意志。”</h1> <h1>  德龙真诚地对我说:老首长给你说句心里话,党和祖国需要的话,我还会义无反顾的献出残躯,无悔这一生!<br>  我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张海迪曾经说过:“我的世界由两部分组成:极其强大,而且越来越强大的病魔,和更加强大,坚不可摧的意志。”</h1> <h1><p> 人的一生会都会有不少遗憾,而有残缺和不幸的人更为痛苦。但残缺和不幸也容易让人奋发,与其抗争,进而弥补残缺,实现完善。某种意义上,残缺和不幸也是一种美丽,而是一种令人心颤的美。这种美丽源自人格上的健康和完美,往往使无残缺者感到暗淡无光,无地自容。</p> 在德龙身上,我读懂了折翅的雄鹰也有蓝天,依然可以翱翔!<br> 谨以此文向在保卫南疆中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致以崇高敬礼!<br> 向全体将青春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战友们致敬!<br> 感谢德龙战友接受我的采访,鸣谢王夕祥、张建国、张涛、邵闽宁、孙体彩、龚国良、顾忠民等南疆卫国战友提供珍贵的史实资料!<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2021年10月21日第一稿</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2023年11月20日第二稿</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写于巴林陋室</font></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