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中的黄鹤楼

谦谷

<p>黄鹤楼故址在武汉市蛇山黄鹤湾,临长江。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故名。一说,蜀费文褘登仙,曾驾黄鹤憩此。</p><p><br></p><p>相传黄鹤楼始建於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历代屡毁屡建,诗人题咏亦多,最著者有唐崔颢、李白。 </p> <p>据古时大量诗文、碑记等文字资料可知,各代的黄鹤楼风格不同,宋楼雄浑,元楼堂皇,明楼隽秀,清楼奇特。古黄鹤楼在宋、元、明、清四朝都有画,清同治楼还有照片。我们可从流传下来的几幅《黄鹤楼图》,对黄鹤楼的历史变迁了解一二。</p> <p class="ql-block">名称:黄鹤楼图</p><p class="ql-block">年代:北宋/1079年</p><p class="ql-block">作者:李公麟</p><p class="ql-block">收藏:广东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图》画面楼阁层次分明,建筑雄伟壮观,远处群峰隐现,天空中道士骑鹤腾空飞去,道路上数人有的跪地、有的拱手仰天而拜,生动地描绘了黄鹤楼的神话传说。本副题:元丰二年(1079年)龙眠居士李公麟制。</p> <p>【宋画院真迹】黄鹤楼</p><p><br></p><p>再现了宋楼的面貌。图中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浩淼。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p> 名称:宋人黄鹤楼图轴 年代:宋朝 作者:佚名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人黄鹤楼图轴》画幅右侧中间,有仙人乘鹤飞去,楼台间,众人仰头目视,即是写此故事。此幅以楼阁为主,是一幅工整的界画,山水配景画来亦中规中矩,色彩豔丽而不失雅致,时代以风格论,当非宋,而为十五世纪以后。 <p class="ql-block">南宋夏圭《长江万里图》中的黄鹤楼,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在南宋名画家夏圭的《长江万里图》巨幅长卷中,黄鹤楼也是一座重檐歇山十字脊顶的高大建筑。或许可以大胆猜测,在北宋末年到南宋早期,黄鹤楼可能再次被重建或翻修,屋顶式样改为了歇山十字脊顶。</p> <p class="ql-block">北宋 赵佶(徽宗)《天下绝景黄鹤楼》绢本</p><p class="ql-block">在宋徽宗的一幅《天下绝景黄鹤楼》中,高台上的黄鹤楼变成了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那高耸的攒尖顶,在周围其他建筑的映衬下,显得十分突兀。这表明到北宋晚期徽宗时,黄鹤楼可能经过了重建或重修,重建重修后的风格发生了明显改变。</p> 名称:黄鹤楼图 年代:元朝 作者:夏永 收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夏永的《黄鹤楼图》是一幅意境空旷悠远的界画精品。作为此画主题的黄鹤楼被描绘在画面的右下角,楼中人物参差、劲松挺立。远处山头隐现,一只仙鹤飞过,将黄鹤楼置于充满生命感的自然之中。画中建筑的线条秀劲细密,作者巧妙地把直线、横线、斜线、弧线等各种线条有机地结合,通过线条的疏密和墨色的浓淡,清楚地交代出楼阁远近纵深的层次感。楼阁的比例构造准确合度,飞檐、梁柱、斗拱、围栏等细节描写具体而精致,让观者有几可走进画中之感。 <p class="ql-block">元代永乐宫壁画《武昌货墨》中的黄鹤楼</p><p class="ql-block">山西芮成的永乐宫是著名的元代道观,建成于1358年,其中的壁画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经典范例。纯阳殿东壁的壁画中,有一幅《武昌货墨》图,表现的是吕祖洞宾仙游武昌,在黄鹤楼卖墨,最后显化,驾鹤而去的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中的黄鹤楼高耸云霄,旁侧以飞梁与崇台接连,表现为一座两层三重檐歇山十字脊顶建筑,风格似乎又回到了南宋早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代还有两幅“黄鹤楼”画,一幅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一幅保存在上海博物院。这两幅画,画上有楼有树有云有水,但没有题款,是不是真的黄鹤楼,至今仍有争议。</p> 名称:黄鹤楼图 年代:明代 作者: 安正文 收藏:上海博物馆 安正文 的《黄鹤楼图》描绘大雪后的黄鹤楼,银装素裹,气势雄伟。主楼内数雅士正展开画轴赏鉴品评,回廊上游人和山门前纷至沓来的旅客皆仰首拱手目送仙人乘黄鹤而去,气氛极为肃穆庄严。构图仿南宋“院体”山水界画的布局法,建筑物描绘细致工整,坡石、野草、松柏以浓重、粗犷、写意的笔法画山,是显著的明代山水界画的格法。 <p class="ql-block">名称:《黄鹤楼图轴》</p><p class="ql-block">年代:明</p><p class="ql-block">作者:谢时臣</p><p class="ql-block">收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明人谢时臣的《黄鹤楼图轴》,画中的黄鹤楼则回归到最初的两层重檐歇山顶楼阁。</p> <p class="ql-block">名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望海楼图</span>》</p><p class="ql-block">年代:明</p><p class="ql-block">作者:佚名</p><p class="ql-block">尺寸: 159.8×93.2cm</p><p class="ql-block">收藏:<span style="font-size:18px;">台北故宫博物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人绘画望海楼图轴:此图签题虽定为《望海楼图》,然根据其绘画内容来看,整个建筑群组面城临江,居高临下,墙上有城堞,江中有沙洲遥遥相对,都符合武昌黄鹤楼的特征,或可定为黄鹤楼图。《望海楼图》,表现的也是长江边的黄鹤楼,四面歇山的十字脊顶特征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明代 谢时臣绘《黄鹤烟波图》</p><p class="ql-block">一幅巨幅画作上,烟波浩渺,黄鹤楼在烟波间巍然矗立。</p> <p class="ql-block">△ 晚明时期《江汉揽胜图》中的黄鹤楼。</p><p class="ql-block">武汉博物馆藏有一幅明人所绘的《江汉揽胜图》,传为明代画家仇英所绘。这幅画描绘了明嘉靖时期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一派百舸争流的繁盛景象,画中的黄鹤楼位于左侧靠上的位置,共三层,飞檐翘角,临江而立。</p> 名称:江汉览胜图 年代:明朝 作者: 仇英 收藏:武汉博物馆 <p class="ql-block">《江汉揽胜图》横幅描绘了明代中后期某个时段长江、汉水交汇处的水陆景象,再现了当时武汉三镇的物事风貌。画的中心内容为江汉二水交汇及水上船只交通景色,与刚刚建成不久的汉阳晴川阁及隔江相望的黄鹤楼,表现汉口是沿江的一排码头。由于晴川阁的出现和鹦鹉洲的存在,说明此画的创作时间应在晴川阁建成之后到鹦鹉洲沉没以前。画面取景宏阔,大气磅礴,景物繁而不乱,界画精整而不板滞。这是一幅青绿山水佳作,熔写实与艺术于一炉。</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雍正丁末畅月画于鹦鹉洲</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图》 清 李寅</p><p class="ql-block">本幅自题:卣扼岷峨吸洞庭,渀澎万里接东溟。别山鄂渚楼相对,黄鹤仙人醉未醒。在清代画家李寅的《黄鹤楼图》中,黄鹤楼那宝刹高耸的攒尖顶,更像是宋徽宗那幅《天下绝景黄鹤楼》的翻版。</p> <p class="ql-block">清代 缂丝《黄鹤楼图》</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作品是石涛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配画。左边敷金冰梅花红宣纸书“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右边为配画作。左上角书“丙子三月(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时年55岁)”。</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石涛/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涛(1642年-约1708年),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曾创作表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的佳品。画中,远处的孤帆,空阔的江面,岸边的送客。三个洗练画面,不单勾勒出“孤帆远影碧空尽”,表现船愈走愈远,且体现送行人不愿离去的留恋心情。在诗中,“唯见长江天际流”也不仅写辽阔的江面,而是借写帆影渐失后,辽阔的江面,汹涌的波涛,表露真挚的怀念。既有诗的意境,又兼备画的意境,可谓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p> <p>《武昌汉口鸟瞰图》中之黄鹤楼,(清1739-1862年间)</p><p>此图藏于大连市图书馆,手绘彩图。未标明作者姓名和成图时间,图中标注了武昌、汉口“龙王庙”等。笔者鉴定此图为清代中期作品,根据是图中有“龙王庙”,而龙王斋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故此图当于1739年以后所绘。但图中没有出现汉口城堡,而汉口城堡建于1864年,同时图中只绘有木帆船,而未出现现近代轮船。武汉江面出现航运和轮船是1862年以后。可知,此图当成于1862前。可大体界定此图绘于1739年至1862年之间。</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图》</p><p class="ql-block">年代:清</p><p class="ql-block">作者:杨晋</p><p class="ql-block">此图所绘黄鹤楼壮美的景色,远处江天辽阔,一望无际,水面上舟楫往来,近处的黄鹤楼规模宏伟,界画工整,游客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名称:《黄鹤楼》图轴</p><p class="ql-block">年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关槐</span></p><p class="ql-block">尺寸:162.5×70.1厘米</p><p class="ql-block">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关槐的一幅《黄鹤楼》图轴,与明人绘的《江汉揽胜图》十分接近,所绘的黄鹤楼也大同小异。</p> <p class="ql-block">名称:《长江万里图》局部</p><p class="ql-block">年代:清/1698</p><p class="ql-block">作者:王翚</p><p class="ql-block">收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翚的画作《长江万里图》长卷和石涛的画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画中的黄鹤楼又变成了重檐或三重檐的歇山顶形象。</p> <p class="ql-block">兴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的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鹤楼呈三层直筒状,顶层四个突出的飞檐,有如黄鹤展翅欲飞。这样的造型,令人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黄鹤楼,观感都是一样的,所谓“四望如一”。楼前的喇嘛佛塔,名叫胜像宝塔,建于元代1343年,是黄鹤楼故址建筑群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单体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清一代,黄鹤楼屡毁屡建,史称“火经三发,工届八兴”。在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多次重修或扩建。乾隆四十四年,皇帝南巡时曾在武昌游览黄鹤楼,还御笔题写了“江汉仙踪”匾。在嘉庆、道光年间,黄鹤楼也多次得到了修缮和加固。</p> <p class="ql-block">▲《古迹云亡》图,再现了黄鹤楼大火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鹤楼焚毁的景象出自《点石斋画报》清末画家吴嘉猷之手,一幅《古迹云亡》图显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能眼睁睁看着黄鹤楼化为灰烬,天下名楼毁于一旦的震动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我们无法知道,古代的画家是否都亲眼见过当时的黄鹤楼。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模仿前代人的画作进行艺术创作,也是普遍通行的做法。但不管怎样,屡毁屡建的黄鹤楼,在长达一千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外观与结构不断地变化,符合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规律。不论是基于真实的摹绘,还是发挥了画家们的艺术想象力,古画中那一座座形态多变的黄鹤楼,在带给今人美的享受之余,也完美展现了中国传统古建筑多姿多彩的一面。</p> <p>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至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