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怀念父母亲</p><p class="ql-block">回到渭北的农村老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前那两颗挺拔的柿子树。那是早年母亲亲手栽植。春天她嫩芽碧绿,充满生机。夏季她茂密苍翠,遮阳送爽。秋季她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冬季犹如卫士,岿然屹立。故人西辞,风雨沧桑,但柿子树依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姿态。母亲可能早有预见,或许是立起一个标杆,让我们学习柿子树的风骨。</p><p class="ql-block">柿子树!没有温室的呵护,没有华丽的外表,粗糙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火热之心。她不娇柔,吮吸大自然营养,扎根于肥沃的土壤。为我们奉献的是真挚情感,红硕的果实。</p><p class="ql-block">每每看到她,就想起母亲的勤劳善良,父亲的宽厚质朴。我深有感慨,那不就是父亲,母亲的化身吗?他们在守护着家园,在提醒着我们,坦坦荡荡的做人,实实在在的做事。每每望着她,就勾起历历往事……</p><p class="ql-block">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土地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纯朴天性,但也非常崇尚知识和道德礼仪。从他们的身上,我感知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学会了面对艰难困苦,乐观向上的精神。学会了做人的正直和善良,学会了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态度。</p><p class="ql-block">母亲一生坎坷,幼时因家生活所迫,送于外家。成家后,既要扶养我们四个儿女,还要侍奉爷爷奶奶,兼顾照看没有母亲的堂哥姐。我们兄妹四人,生在最困难的六十年代前后,那时,正是中国大地生活最困难的灾荒之时。那也是我们在人生路上不畏艰难险阻的一笔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慕求温饱的年代。多少人家,因缺粮断炊走上乞讨之路。儿时,我们曾有过衣不遮体,鞋底磨透的囧状,也遇到吃不饱饭,羡慕白面馒头的奢求。但艰难的不仅仅是我们,那时的童年一代比我们更寒酸,更困苦的很多。曾记得白天母亲要参加劳动挣工分,晚上还要缝缝补补为我们的成长所需操劳。多少次黎明时分,我们还在熟睡,咿呀呀的纺车有节奏的从晚上一直到天明。母亲从没有被病魔打到过,感冒发烧就是两片止疼片,炎热眩晕,就是一针B12。寒冬腊月,勤劳的双手绽开许多裂口,她就用胶布简单包扎,继续忙碌。因为,她倒不起,后边拖着那么多的“油瓶”。可能就是父母的艰辛,使我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我也曾暗下决心,替父母分担忧愁。十五岁时,挑着六十多斤的水桶,两公里外的“四眼井”挑水,连续三个来回,把水缸挑满。为了挣工分,扛着一百多斤重的麻袋,来回十多趟沿着木梯爬上十米高去运送公粮。初中毕业时,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我决定不上高中,回家劳动挣工分。但想法一出,即遭父母的坚决反对。父亲说:学习最重要,长大了你就知道。家里不用你们操心。父母的眼光是远大的,知识社会的今天,我更深刻感悟到她的伟大和力量。虽然那时的生活窘迫,但我们的精神世界从没有缺失。父母再苦再累,尽量不让我们去干重体力农活。甚至还鼓励我们多参加校园文艺,体育活动。他们把压力扛在肩上,把未来冀望寄在我们身上。我感觉到,儿时的我们没有困惑,没有迷茫。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春节来临,队上杀一头牛,每家可分二三斤,每人可分一斤多油,那可是一年中的奢侈品,是一年中唯有的幸福时刻。天不明,我们就早早爬起,为的是一展新衣服。爱出门走亲访友,为的是能吃上白馍夹肥肉。三十晚上,我们拿着拆散的鞭炮,一个一个的响着,享受着快乐的清脆,又手摸口袋唯恐"弹尽粮绝"。此时,母亲是最忙碌的,夜晚既要围绕锅台准备年夜饭,又要为我们四个儿女的新衣一一缝补好衣扣,忙忙碌碌,经常是深夜半更。记忆最深刻的是家纺粗布的黄军装。那可是母亲织布机前,一梭一梭,熬夜加班多少个时日的结晶。织好布,拿到村子南头有个坊染染色。走在人面前,那叫一个风风光光。母亲在村子里为人有口皆碑。 她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听村上的人说,母亲从自家瓜园携了一笼甜瓜回家,一路碰到亲近之人,送二送三。回到家里,笼是空空的,留下的是一片笑声……</p><p class="ql-block">对父亲印象,总是忙在村上的公务,家里的农活从来顾不上。他威严而不拘言笑。年轻时,就是村上的干部。在村支部书记位置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父亲是共产党的好干部,爱岗敬业,清正廉洁,做人堂堂正正。我从学校当兵到部队,直到提干,转业到公安队伍,受父亲的“三观”影响很大。我秉持着父辈的为人之道,牢记他的谆谆教导,敬业爱岗,坦荡做人。记得我还在部队时,听亲戚说,我们家欠信用社近千元的债务,每年的利息很高。我有五雷轰顶的感觉。不可能,父亲是大队书记啊?那时一般干部的工资也就三四十元。为此我问过父亲,他说不用我们管。当时我刚提干不久,就和哥哥商量,不能债台高筑。我们东借西助,想尽办法,一人一半解除了这心头之忧。后来听村上干部说,那些钱绝大部分是公务到县上开会及村上暂时无法处理之事。村里无收入,日积月累,利加利滚的结果。父亲从书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把“公务”债务也背了回来。我当时有过埋怨,公事为何不去想办法转腾,今天我理解了,那时的共产党干部都是那样的亏了自己,不破规矩。他们都是坚守党的原则,不谋私利。父亲离世时,我拟写了挽联,“对党忠诚整一生,为人坦荡度春秋”,以此凭吊父亲……</p><p class="ql-block">如今,父母离我们而去,但门前的柿子树,依然茂密挺拔,历经着春夏秋冬,见证着风花雪雨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父亲母亲的一生,如同柿子树一样,有沧桑的岁月,更有硕果累累的奉献。为我们遮风挡雨,奉献着谆谆爱心。</p><p class="ql-block">每当柿子成熟季节,生前年迈的母亲总是坐在门前守护着柿子树,生怕硕果飞走。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我们和乡亲,她要让她的硕果滋润乡亲和子孙的心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