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纷飞冬至临 风俗习惯如庆年】实验小学二年级三班冬至包饺子活动剪影

实小三(3)班萌娃成长记

<p class="ql-block">  冬至节气,全国人民都有过冬至的习俗。过冬至节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一直相沿至今,《清嘉录》亦曾有“冬至大如年”之说。班固的《汉书》中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到了冬至,意味着白昼将一天比一天长,阳气逐渐回升,这是上天赐予的福气,自然是一个吉日,理应庆贺。杜甫也曾在诗中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足见古人对冬至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冬至到,冬至到,南吃汤圆,北吃水饺,”相传吃饺子与医圣张仲景医治耳朵“冻疮”有关,即北方的“捏冻耳朵”习俗。传说该习俗来源于汉代的南阳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结束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就吩咐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置锅中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用后,百姓的冻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进九,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并把它称之为“饺子”,也有称“扁食”,又或叫“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因此形成“捏冻耳朵”这种习俗。这一风俗尤其是特在河南地区盛行,到冬至日,不论家庭富裕或贫穷,都要食用饺子,即民间俗语相传:“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饺子。”因为冬至日到来,意味着要进入更冷的阶段,为了保护耳朵不被冻掉,就食用长相类似耳朵的饺子予以保佑。所以,我们会发现,不论身处何方何地的北方人,在冬至这一天都会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以保佑自己健健康康顺顺利利的度过这个冬天,迎来新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下面看看我们二三班的小可爱们在张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耐心的讲解下,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过这个冬至的吧!</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捏出了快乐,把母子之情捏得更紧了。从劳动中获得了爱与亲情,懂得了感恩!虽说冬至的夜最长,但我们二三班的家长认为:今夜最暖,今夜难忘!</p>

冬至

耳朵

饺子

三班

张仲景

习俗

冬至节

驱寒

医圣

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