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死前把自己变成穷人,这是我给你的底线

老爷车(谢绝赠花)

<p class="ql-block">今儿个聊一个和很多家庭有关的话题,看上去像笑话,内核也很严肃。</p> <p class="ql-block">以下这个听来的小故事一定对你有所启发,或许还会改善你的余生——</p> <p class="ql-block">话说林嫂跟先生结婚35年,先生过世后留下两儿两女和五百万美金的遗产。林嫂在先生丧事办理好之后,就把先生的遗产平均分配给四位儿女,心里想孩子们会照顾她的!</p> <p class="ql-block">但是在她的孩子们拿到钱之后不久,她就被丟弃在一个很阳光的养老院里,四个孩子也从未再去看过她。 几年后,林嫂因为忧郁症自杀身亡!</p> <p class="ql-block">而在那同时,有另一位刘嫂,年龄跟林嫂差不多,她的老公也留下两儿两女和将近五百万美元的遗产给她!</p> <p class="ql-block">刘嫂把老公的遗产存在了一家利息较高的理财工具~保险单,靠利息就可以过很不错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她告诉子女和儿孙们:去看她的人,每次见到她的面,都可以领100美元;如果未成年的孙子女想去看她,她会帮忙买来回机票;陪伴她去餐厅吃饭的,她会全部买单,並给每次陪她去的儿孙加发100美元。最重要的是,如果她死去的时候,刚好陪在她身旁的,可以先分到她遗产的一半。</p> <h3>就这样过了好多年,她一直自己出钱住在一家高档的养老院,她的孙辈们和女儿女婿、儿子儿媳们,几乎每个假日都来报到,刘嫂是养老院中拜访人数最多的“人气达人”!</h3> <h3>到现在她老公的遗产剩余还很多,她也一直很快乐地生活着。</h3> <h3>聪明的你,看了这两个活生生的例子有何感想呢?当我们有一天年老时,是不是也希望儿孙们能够常在身边陪伴?</h3> <p class="ql-block">用对方法, 不但能够得到尊重,也能够充分享受亲情之爱。所以,养儿防老的观念要调整改变啰!律师说,拿好自己的财产到最后,否则将会很悲惨。</p> <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的旨意有点像上海有名的“老娘舅”柏万青说的“老句伐脱手,脱手不老句”,话糙理不糙,可能也是总结了无数不肖子孙的教训凝结出的箴言吧?</p> <h3>其实这里还有一个更深的道理:可能不一定是子孙的人品问题,而是家庭的“制度设计”问题,是“不好的制度”,让“好人变坏”——当你早早将财产纳入子孙腰包后,他们在“理所当然”的心理驱使下,其“孝敬动力”就减弱了。</h3> <h3>家庭管理跟国家管理有共通之处哩。说到底,人性都是差不多的,虽然在亲情作用下,钱财的支配作用会削弱一点,但是也切切不可低估它的作用。懂得双管齐下才是上策——既打亲情牌,也用润滑剂,才能赢得皆大欢喜的局面。</h3> <h3>有人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孩子,财产早晚都是他的。理是这个理,但也不能在生前早早把自己的资产一次性移交。失去了财产主控权,往往也就失去了家庭地位,孩子可能感激一阵子,却不一定感恩一辈子。假如他“忘恩负义”,你就惨了。这样的教训层出不穷。</h3> <h3>对自己的资产永远控股,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才会被爱。放弃资产往往就放弃了被爱和被尊重。真的不要把人性想得太好,缺乏约束的人性通常都会不堪。</h3> <h3>不要期望子女是善孝达人,不要对他们期望过高,最好把他们当做普通人、外面人。实际上,最终都是他们的,只是“给”的方式和时间不同而已。细节决定成败哈,听我的。</h3> <h3>无关孝逆,无关善恶,人性使然——你这样想,就会理智对待子孙。不要在死前把自己变成穷人,这是我给你的底线。</h3> <h3>有一个帖子说:从前看到天安门广场的大幅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没啥感慨,现在终于弄明白了,人只要有了财产,就联合不起来了。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啥呢,当然是为了得到财产唉……这是怎样的悖论啊!</h3> <h3>建议这则类似箴言和鸡汤的微文主要发给长辈,不必发给小辈。小辈可能拎不清,容易产生误会。不过话又要说回来,假如小辈看了此文,痛骂作者,教训长辈,那么我警告你——对这样的小辈,尤其要记住我给你的座右铭——</h3> <h3>不要在死前把自己变成穷人,这是我给你的底线。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