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韩城镇</p> <p class="ql-block"> 韩城镇位于宜阳县境西部,面积70平方公里。据《宜阳县志》(宜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年)第四章第一节《县治变更》、第六章第二节《村名考》介绍,韩城历史源远流长,战国时为韩国的西南部大邑,并一度为韩的国都,故名韩城。从东周至唐初的长时期内,均为重要城邑,常作县、郡治所。明代以前属韩城保韩四里,明崇祯九年(1636)后属韩城里,至清乾隆初,分属韩关区的韩城里和官一里。解放前属福昌乡,解放初属宜北县第二区。1958年成立韩城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韩城乡,今为韩城镇,一直是宜阳西半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韩城镇境内的宜阳韩都故城遗址,曾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也是当时的商业城市和军事重地。其遗址存有宫城、郭城城垣城门、建筑基址、烧窑群、陵墓、韩王台等重要遗迹,出土有铜兵器、建筑材料、生活器皿、货币等遗物。</p><p class="ql-block"> 宜阳韩都故城虽然年代久远,踪影难觅,却因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至今闪耀着熠熠的光芒。2013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起走进韩城,探访遗址,回望春秋战国那遥远的年代,感触韩都故城那逝去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韩都宜阳故城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 《史记•韩世家》记载:“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讲明韩氏部族乃周武王后裔,迁入晋国后被封于韩原。由部族到诸侯,韩厥奠定了韩氏部族的根基。 </p><p class="ql-block"> 说到韩厥,历史上有“赵氏孤儿”的著名典故。赵氏是晋国大族,晋景公三年,权臣屠岸贾想诛杀赵氏满门,韩阙素与赵家交好,多次求情无果。就在灭门的危急时刻,其门客程婴、公孙杵臼冒着极大风险,用程婴之子交换赵朔之子,保全了赵氏血脉,史称“赵氏孤儿”。后来,韩阙主动向晋景公说明了赵氏孤儿的事情,重新恢复了赵家的爵位。“而复與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史记•韩世家》)</p><p class="ql-block"> 《史记•晋世家》载,春秋晚期的晋国,被韩氏、赵氏、魏氏等六卿逐渐瓜分。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势力大增,“三家分晋”,分别形成独立国家。晋君“反朝韩、赵、魏之君”,“独有绛、曲沃”二邑,沦为三国的附庸。(《史记•晋世家》)</p><p class="ql-block"> 韩国初立之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span>分到了晋国领土的南部,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地区,西有秦,北有魏,东有郑国,南有楚国。</p><p class="ql-block"> 韩昭侯时期,起用申不害进行改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讲到:“申不害,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彊,无侵韩者”。申不害是讲究“术”的法家,通过其施行的改革,促使韩国国力得以一定的增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史学家将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p> <p class="ql-block">韩王台</p> <p class="ql-block">“大韩王冢”</p> <p class="ql-block"> 《宜阳县文物志》(宜阳县地方志史志办公室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年)提出,韩国本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周威烈王二年(前424),韩武子迁都宜阳,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州),故宜阳是韩武子时期(前424~409年在位)韩国的都城。</p><p class="ql-block"> 对此,历史典籍也多有记载,《战国策•秦策二》高诱注:“宜阳,韩邑,韩武子所都也。”《吕氏春秋•任数篇》高诱又注:韩“康子与赵襄子共灭智伯而分其地。生武子,都宜阳。”《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李贤注云:“宜阳,县名,属弘农郡,韩国都也。”宋代富弼《燕堂记碑》载:“福昌,古宜阳也,战国韩所都。”由此可知,宜阳是韩武子时期的都城,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p><p class="ql-block"> 当代考古发掘表明,宜阳韩都故城形制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510--2150米,东西宽1630--1843米,分宫城和郭城两部分,总面积约310万平方米。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郭城在东南部,城垣夯土筑成,东、北两面保存较好,至今大都高出地面3--8米。郭城每面似有三座城门,宫城南面有一门与郭城相连。东、北两面城墙外,建护城壕,还发现有马面、敌楼等遗迹。</p><p class="ql-block"> 在故城的西北角,今韩城镇王窑村北,传有韩王台,说是韩王观察瞭望的地方(另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韩王乘凉的地方)</span>。现存长方形夯土高台,长128米,宽约30--50米,高约5.5米。高台下临宜水,地势险峻,不但可监视城内情况,还能观察到城外各方敌军的动向,高台有着较为明显的军事作用。</p><p class="ql-block"> 城北的秦山南麓,分布着战国时期的4座大冢和数量众多的长方形竖穴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墓冢位于今韩城镇城角村北1.5公里许的秦山之巅,封土呈覆斗状,底部周长180米,高约20米。当地传为韩昭侯墓,俗称“大韩王冢”。(大冢西南约500米、马窑村西北约150米处,有一略呈椭圆形墓冢,当地百姓俗称“小韩王冢”)《河南府志•古城》、《通志》、清乾隆《宜阳县志》等文献志书记载为韩昭侯墓。(也有学者考证,认为“大韩王冢”是战国初期韩国开国之君韩武子墓。)</p><p class="ql-block"> 韩国虽为战国七雄之一,却强邦环临,国土狭小,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消亡的国家。而其所建的宜阳韩都故城,作为古代著名的商业城市、军事要地和交通枢纽,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镶嵌在史册之中。</p> <p class="ql-block">“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class="ql-block">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照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撰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春斌(觉浅)</p><p class="ql-block"> 2021.12.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