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御桥韩教堂

全年无休

<p class="ql-block"> 今天周日,同学约我去禹城办点事,刚好路过御桥韩天主教堂,过去来禹城走101国道,来回路过这里,一直对这个天主教堂感到很好奇,不过没有机会停下来到这里看看,因为今天办事比较顺利,中午吃完饭时间尚早,我就决定到这里一睹御桥韩天主教堂的风采。可惜因为疫情,大门紧闭,不让游客进入,我只好在御桥韩天主教堂外面转了转</p> <p class="ql-block">御桥韩天主教堂简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御桥韩天主堂位于十里望回族镇御桥韩村,是黄河以北规模最大的天主堂。主教堂始建于1910年,由德国人投资、设计,德国神父翰来良、柯书德主持修建,钟楼和经堂为连体结构。后陆续扩建到1939年,也形成了包括天主堂、神父用房和修女院的宗教建筑群。该建筑全部为砖砌墙体,神父用房共四层,坐北朝南,硬山顶,青砖砌墙,面阔5间。解放后,神父办公楼曾关押过王耀武等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1966年,邢台地震波及禹城,教堂受到严重破坏,后倒塌,神父起居室和修女院得以保存完好。1993年,西班牙华商韩成良捐资进行修缮,按原貌重建天主堂。</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该教堂为典型的歌德式建筑,对研究西方建筑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解放后又关押过王耀武具有较高的革命教育意义。2011年4月29日,德政字[2011]34号公布为德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般保护范围:以教堂院墙为起点东西南北划定20米的保护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遗址保护范围内做破坏性施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重点保护范围:以教堂院墙为起点,院墙内的所有区域</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贯彻优待俘虏政策,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苏州成立解放军官训练团(简称“解训团”),对在华东地区被俘虏的国民党军官进行改造工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1951年3月,“解训团”迁到禹城御桥韩教堂,并在此驻有6年之久。期间,山东省三位国民党主席王耀武、牟中衍、孙良诚均在此关押,其中孙良诚1951年因中风,病逝于禹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解训团”除了不准随便外出,在院内可以自由活动、学习。从1952年夏开始,“解训团”组织学习马列主义、中国革命史等课程,每个单元学习后还要做一次总结,学习时可以相互地学习计论,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管训处还经常组织学员赴吉林 长春等地参观工业生产,看新闻纪录片、电影等,让他们感受解放后国家发生的变化。</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对学员进行思想改造的同时,还根据战犯体质,组织他们参加农林 园艺 米工 瓦工等力所能及的劳动。每日半天学习,半天劳动,从事整修驻地环境和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1957年2月:“解训团”管训处由禹城迁至济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