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琼海市嘉积中学为了使师生更好地了解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师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于2021年12月18日,组织了本校高三年级师生前往槟榔谷黎族景区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追寻海南黎苗文化,探究黎族非遗项目”研学旅行。</p> <p class="ql-block">坐上观光车,一路上可以欣赏到黎族传统民居,路旁还有许多槟榔树,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非遗站。</p><p class="ql-block">纵观历史沿革,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在新石器中晚期,我国南方的百越族中的骆越、西瓯部族的人,陆续迁入海南岛,成为黎族的先民。黎族分为五大方言,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这里有黎族五大方言区的服饰展。</p><p class="ql-block">进入黎族传统文化长廊,可以看到两边的柱子上都有图片,仿佛诉说着黎家人的记忆,时代的变迁,以及黎家人的幸福人生。</p> <p class="ql-block">纺织技艺从古至今经历了无纺、麻纺、棉纺的发展历程,接下来我们可以参观一下发展历程。首先进入无纺馆内,馆内陈列着树皮做的衣服和被子,这里展览的衣被就是用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成的。树皮布是黎族服饰的始祖,经过拔树皮、休整、浸泡脱胶、漂洗、拍打五道工序制成,最后经过剪裁缝制制成成衣。这套树皮布的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再进入麻纺馆内,麻纺织工艺是一项最古老的生产技能,是黎族手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黎族的麻、棉纺织工艺被誉为我国纺织业的一大发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黎族传统纺织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纺织文化和服饰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海南岛上自古就有很多木棉,黎族妇女尤其擅长棉纺织。说到棉纺织,不得不提到我国宋末元初的棉纺织家黄道婆,她少年时受封建家庭的压迫曾流落到崖州(今海南岛),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学会制棉和织崖州被。这个棉纺馆内的展示长廊,以逼真的蜡像还原了黎族织锦的"纺、染、织、绣"四大工艺。因为没有样稿,每一件黎锦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套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09年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急需保护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龙被就是崖州被,是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织锦品,用于民间祭祀和丧葬活动中。龙被馆内珍藏了很多珍贵的龙被作品,其中包含获得世界纪录协会评定为"世界最大的黎族龙被"——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p><p class="ql-block">由于龙被的织造过程需要多人共同协作,且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龙被的织造技艺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已经失传了。很是遗憾,所以保护好非遗文化非常的重要。</p> <p class="ql-block">走进陈列馆,一个浓缩版的黎族村呈现在眼前,这船形屋,织锦的妇女、围栏里的水牛做得非常逼真。船型屋是海南省黎族和苗族古老的民居形式,是他们祖先智慧的结晶。被称为黎族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馆内还陈列着黎族人的生产生活工具,见证了黎族历史发展的足迹,非常之珍贵。</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海南苗族没有固定的居住点,他们在深山密林中,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迁徙不定的山体游牧生活,以种山栏稻为生,经常迁居,被称为"过山龙"。这里展示了他们使用的狩猎捕鱼的工具,反应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牛是苗族的神物,是苗族人的图腾,地位崇高。</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黎族人的文身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古诗文、古画里都能找到黎族文身的记载。文身是黎族人传承已久的特殊象征,纹样图案象征着不同的支系,不同的宗族。在过去,黎族的男女可以通过文身,就可以辨别出是否同一个祖先,可否通婚。</p> <p class="ql-block">槟榔谷是黎苗族人的心灵家园,是非遗文化的见证,是现代人了解少数民族的最佳基地。沿袭几千年的传统习俗,饱含着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海南黎苗族人民独特的文化魅力,诠释着朴素而美好的黎家梦。非遗文化在中国要保护,要传承,更要融入到群众中去;在世界范围要展示,要推广,更要继续挖掘非遗文化的内在价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我们要不断地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神提炼并展示出来,中国才能够更加接近于世界舞台的中央。因此,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