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弁(biàn)言:</p><p class="ql-block">我叫张志民,出生在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县曹岭粮站,父亲是粮食系统工作人员。</p><p class="ql-block">原籍在丽水市庆元县张村乡张村,一个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小村庄。我的故事,就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粒泥土,每一滴溪水,平凡而又充满生命力。</p><p class="ql-block">自幼,虽然在龙泉县茶丰公社青坑岙粮站长大,但见证了张村村的变迁。从儿时的泥泞小路到如今的水泥大道,从简陋的茅草屋到如今的砖瓦房,张村村的每一步发展都刻印在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也曾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春天,我和伙伴们在油菜花田里追逐嬉戏;夏天,我们在溪边捉鱼摸虾;秋天,我们帮着家人收割稻谷;冬天,我们围坐在火炉旁听长辈讲述过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张村村的四季更迭,不仅带来了农作物的丰收,也带来了我成长的养分。我在这里学会了坚韧不拔,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了在平凡中寻找生活的乐趣。</p><p class="ql-block">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走出张村村,去外面的世界求学、工作。每一次的离开,都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重要。张村村的山水、乡亲、文化,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已步入老年,但对张村村的眷恋之情却愈发浓厚。我决定拿起笔,记录下我的故事,记录下张村村的点点滴滴,让这份记忆得以传承,让这份情感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这篇自传,不仅是我的个人回忆录,也是对庆元县历史的一次回顾,对家乡文化的传承。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张村村,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了解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张村村,我的家乡,我的根。在这里,我将开启我的自传篇章,讲述一个普通人的不平凡经历,以及一个村庄的岁月变迁。</p><p class="ql-block">正文:</p><p class="ql-block">曾记得,1979年新村中学高中毕业后,帮新村粮管所做过临时工,1980年下半年在龙井头村开始教书,1983年在新村中学教过两个初二的语文,张村学校教过初二数学。</p><p class="ql-block">1984年春节过后,我和张村乡校校长吴然现注册了一家乡校办企业,张村乡校办木材加工厂,我当厂长,合伙人张村乡校及张为成。张为成在下交溪口木材检查站上班,没有参与加工厂事务,他只挂个名。开始我一直收购原条,每立方米220元,几乎是6米12公分左右的杉木,卖给温州采购员350元一个立方米,其中有30元的计划费,净挣每立米差不多95元(在当年是天价了,一位教师工资只27元,我爸粮食局干部才45元)。其实,在校办厂营运过程,一直是我一个人在运作。</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志民经历第一部一共十二集,还有第二部,敬请观赏</b></p> <p class="ql-block">刚开始学校也没投入一分钱,只是挂个名。是我向信用社周主任贷款,第一次贷款,到后溪村周主任家中,贷了5000元,第二次,在信用社向周主任又贷了5000元,共一万元起步的。</p><p class="ql-block">校办厂开业不到三个月,我就在学校边建了个厂房!</p> <p class="ql-block">如果一直收购原条,那我们厂就发大财了。可是乡政府收购组的生意全被我们抢了,他们几乎没有一点点业务了,才用乡政府高压政策强追我们校长,说你们学校加工厂不能收原木,只能搞加工。校长无奈,我们只能找加工业务。后来,我就到杭州、上海找去加工业务,最后在上海浦东丽华造纸厂,订购了100万套纸夹板加工任务。接着我就去新村区,荷地区大量收购松木,当年松木每立米40元,到处都是我们的加工厂。</p><p class="ql-block">在80年代,我这个20几岁的厂长,可惜身边没有长者监督,最后没有把加工厂经营好。</p> <p class="ql-block">当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你就是优雅的;当你能控制自己的心态时,你就是成功的。优雅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一种阅历;淡然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一种沉淀。时间流逝,老去的只是容颜,而灵魂,却可以变得越来越动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