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行记

杨 端

永州,雅称“潇湘”,湖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潇、湘二水汇合处,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元前124年始置泉陵侯国以来,永州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此外,永州还是怀素、黄盖、周敦颐、李达、陶铸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被贬至永州时,留下了《永州八记》,在文学史上影响重大。<div>  2021年11月23日,我们五个朋友相约乘坐高铁来到永州旅行。</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零陵古城</b></h1> 我们下午到达永州,放下行李即刻去了零陵古城。 零陵古城,始建于公元前124年,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之一,是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零陵古城在潇河畔,古城的霞客渡口是因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经过而得名。 霞客渡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浮桥横跨潇河两岸,乍一看很像潮州的广济桥。<br> 早在元代,这座浮桥就已存在,它曾是湘桂古道上的重要通道,是零陵5座古渡之一。<br> 潇河霞客渡浮桥历经沧桑。抗战时期遭日寇破坏,解放后重建。1965年不远处的东风大桥建好后浮桥又被拆掉。我们现在看到的浮桥,是2019年重修的景观桥。<br> 霞客渡浮桥总长为143米,宽4.1米,总面积为586.3平方米,这座浮桥,连接着东山景区和零陵古城景区,方便游客更便捷的来往两处风景区。 走进零陵古城柳子街。 柳子街光滑的青石板两边铺着鹅卵石,据说两侧的建筑多是民国时期的,古老而陈旧。 古色古香,原汁原味。 商铺鳞次栉比,最多的还是租卖汉服的商铺,估计这种生意在柳子街很红火。 坐落在柳子街上的柳子庙始建于北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是永州人民为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而筑建。 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并在永州生活了十年。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柳宗元写下了在文学史上影响重大的“永州八记”。 柳子庙是全国唯一的一座为纪念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柳宗元而修建的庙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爱国教育基地,省级文明窗口单位,永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进入柳子庙要从一座双檐八柱戏台下穿过。 迎面是柳宗元纪念馆。 纪念馆的最上方有一座柳宗元的石膏像。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山西永济人。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因与王叔文、王伾、刘禹锡一道共同倡行领导“永贞革新”政治运动,遭失败,被贬为邵州任刺史,在被贬途中再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远放柳州任刺史。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病卒于柳州任上,终年47岁。 柳宗元在永州写了500余篇文章,占其一生全部文学作品的五分之四以上,特别是“永州八记”等游记,《三戒》《罴说》等寓言非常著名。我们中小学读过的《小石潭记》《捕蛇者说》等精美散文,《江雪》《渔翁》等佳作诗赋印象深刻。 柳子街旁有一条小河叫愚溪,碧绿的河水急速流淌。我们溯流而上,去寻找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 终于找到,但见“隔篁竹,闻水声……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却不见“全石以为底”,也没有文中的意境了。 我们沿着愚溪一直走到天边燃起了火烧云。 夜幕下的零陵古城风情万种。<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桐子坳</b></h1><div><b><br></b></div><div> 永州市桐子坳景区永州市双牌县茶林镇桐子坳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景区中有300亩3000多株银杏树的银杏林,20-30株连片古银杏林有四、五处,百年以上树龄的有217株,其中300年到5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有108株,最古老的一棵银杏树,树龄已达800多年,胸径1米多。此外,桐子坳也是一个四季花园,秋天的桐子坳是个“多彩的世界”。</div> 第二天一早,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桐子坳景区,因为早就听说这个季节的桐子坳漫山遍野的银杏金灿灿的,煞是迷人。 可是,景区却门可罗雀,不见一个游客。景区门口广场上的几棵银杏也是叶子稀稀拉拉的。售票员告诉我们山坳里所有的银杏叶子全落了,我们一听,像冬天里给人泼了一盆冷水,从头凉到了脚。 按说我们来的正是时候啊,当地村民说,今年桐子坳没有秋天,前段时间下了一个多月的雨,而且气温很低,因此银杏叶没黄就都落了。 我们不死心,仍旧往村子里走。途中偶见几棵叶子还没落完的银杏还是有点小兴奋。 走近仔细看,一棵棵瘦弱的银杏色彩暗淡,每一片叶子都带着雨打风吹霜冻后的伤痕,垂头丧气的。 桐子坳的确是个山坳,四周环山,我们越往里走温度越低。景区里的马鞭草、向日葵、粉黛乱子草等景观植物全部枯萎。往年的“多彩桐子坳”不见踪影。 往年的桐子坳。(网上下载) 今年的桐子坳。(司导小蒋拍摄) 我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无奈!太遗憾了!<div><br></div> 回到永州城区,倒是不时看见正当时的银杏。 下午,我们驱车前往永州江永县上甘棠村,入住农家乐“桃源山庄”:一座小楼坐落在乡道边,周围是山川田野,浓浓的乡土气息。 第二天我们早早出门,乡村的清晨静谧、安详。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吮吸着带着泥土香味的清新空气,欣赏着这久违的田园风光。舒畅、惬意! 丰收在即!<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勾蓝瑶寨</b></h1><div><b><br></b></div><div> 早餐后,我们来到离上甘棠村只有10分钟车程的勾蓝瑶寨。勾蓝瑶寨位于江永县兰溪瑶族乡,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瑶族祖居地,有“世外桃源”之美誉。<b><br></b></div> 寨子大门口两棵高大的枫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明媚阳光,蓝天白云下的红叶光彩绚丽。 一进寨子,哇!青山、绿水、古村,一幅天然的风景画!<br><br> 青山环抱,溪水长流,良田万顷。 美丽的田园风光让我们神清气爽! 勾蓝瑶寨居住有蒋、欧阳、黄、何等13姓,延续了40多代,历经1000多年,但村庄的位置始终没有变,居住的家庭始终没有变,民族成份始终没有变,是一个保存非常完好的勾蓝瑶人祖居地。 人在画中游! 真没想到在湖南边境的大山环抱中有这样一个山青水秀、沃野良田的勾蓝瑶寨。<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甘棠古村</b></h1><div><br></div><div> 中午,我们回到上甘棠村桃源山庄吃午饭,热情的老板娘给我们张罗了一桌农家菜,非常美味。</div></div></div> 午后,我们来到不远处的上甘棠古村。上甘棠古村是个有1200年历史的汉族古村,村内至今保存着2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依山傍海的格局,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是湖南省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寨。 村口有座古老的石拱桥,名曰“步瀛桥”,这是古村的主要入口。步瀛桥横跨谢沐河,建于北宋靖康(1126)年,据今已近900年。 古村一直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石桥落成庆典时,“八仙”过桥,给上甘棠村带来了吉祥。 村西南的谢沐河边曾建有一亭,名为月陂亭。从月陂亭上台阶的石壁上,镌刻有24方古代石刻。 这些石刻的时代绵延宋、元、明、清4个朝代,其中北宋的2方,南宋的4方,元代的1方,明代的11方。在众多的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南宋大臣文天样手迹“忠孝廉节”四个大字。 月陂亭隔河相对有座寿萱亭,据说是村人周际隆因他的母亲受到“五品宜人”的封诰,于光绪三十三年而修建。 古村里有座博物馆。 博物馆内通过实物、文字、图片、音像等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全方位展示古村的村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上甘棠村仍保留着明代、清代的民居200多栋,具有典型的湘南建筑特色。 谢沐县古县衙已是废墟。 我们沿着谢沐河逆流而上去寻找一座名曰寿隆桥的宋代石桥。步行约20分钟便见此古桥。寿隆桥与大多数石桥采用拱桥建筑方式不同,它是采用木建筑常用的榫卯结构,这在中国南方地区实属罕见,对研究石桥建筑史具有重大实物价值。 在寻找寿隆桥途中,我们发现了两条水在此交汇。看旁边的木牌说明,原来谢沐河为雌雄二水汇合而成。谢水为雄水,发源于都庞岭;沐水为雌水,源于石灰岩地下水。据统计,上甘棠古村双胞胎的出生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0倍,因此,谢沐河被誉为“双仔第一河”。 清澈的谢沐河静静流过上甘棠古村前,滋育了世世代代的上甘棠人。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上甘棠的位置、名称始终没变。村里现仍有453户居民,共1865人,除7户人家是建国后迁入该村的异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周氏族人自宋代以前就开始定居上甘棠村,世代繁衍,延续了40多代,而且人才倍出,家族兴旺。<br><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家峒大泊水瀑布</b></h1><div><b><br></b></div><div> 千家峒大泊水瀑布风景区位于江永县城北11公里的千家峒瑶族乡。据介绍,这里一条山谷深达2公里,沿途有七级倾泄的姐妹瀑,一瀑一形、一瀑一潭、一瀑一景,自成首尾。到终端就是大泊水瀑布。<b><br></b></div> <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b><font color="#39b54a">千家峒的水</font></b> 进入景区便开始登山,登山道旁是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时缓时急,时隐时现。“哗哗”的流水声一直伴随着我们。 我们拾级而上,虽然现在是枯水期,但仍旧能见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瀑布,只是最高处的大泊水瀑布隐匿了,太遗憾了!据说丰水期大泊水瀑布高100余米,宽30米,颇为壮观。<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千家峒的桥</font></b></div> 我们一路经过了许多座桥,其中好几座都是具有浓郁瑶族特色的廊桥,有的廊桥还是吊脚的。 <div><br></div><b><font color="#39b54a">千家峒的路</font></b> 千家峒的小道在崇山峻岭的丛林中曲曲又弯弯,上上又下下。<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千家峒的树</font></b></div> 千家峒有8万亩原始次生林。举目四望,深秋的深山里,漫山遍野的树木或红,或绿,或黄……我们走在遮天蔽日的树林里神清气爽,那一定是因为大山里超高的负氧离子。<br>  千家峒大泊水景区山幽林密,水清瀑急,空气清新,来此休闲度假赏心惬意,非常棒!<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郴州永兴“一线天”景区</b></h1><br> 这次来永州,我们的司导仍旧是郴州小蒋,因为9月的郴州行我们没去郴州“一线天”景区,所以小蒋又带着我们赴郴州永兴补上这一课。 </div><div> “一线天”距永兴县城20公里,位于便江风景区锦里村内。<br></div> 早上9点多,我们到达便江码头,静静的江面,弥漫着薄薄的晨雾,远处的房子啊,水啊,树啊……像蒙上了轻纱。 我们乘船前往景区,晨雾渐渐散去。 江水碧绿,蓝天如洗,便江两岸风景如画。 永兴“一线天”是全国丹霞地貌之珍品,是我国目前已开发的最长、最窄的“一线天”,国内外都罕见。 永兴“一线天”是250万年前地壳运动产生裂缝,经流水冲刷形成的摩崖双耸夹壁,全长356米,最宽处0.6米,最窄处0.4米,高差30米,呈南北走向,多路段仅容一人侧身而过。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旅游地貌组组长、原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广东中山大学黄进教授,在永兴县考察了“一线天”景区后认为,“一线天”堪称“天下第一缝”。 有些路段,我们必须侧身才能“挤过”;有些路段水滴滴答答从山壁上往下淌。<br> “一线天”里长年阴湿,很多路段的崖壁上长满苔藓,还有很多蕨类植物。 说说笑笑、看看拍拍、走走停停,我们用一个半小时走出了365米长的“一线天”!“天下第一缝”,世界奇观! 跟着小蒋拾级而上,又见美景。 11月22日下午,我们结束了5天的旅程,带着各种收获、开心,还有些许遗憾,搭乘高铁回到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