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博物馆馆藏珍宝系列——汉代金鸟饰

巩义市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金质和银质的工艺品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朵美丽的奇葩。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几乎都把黄金白银视为珍宝。因为它们美丽的色彩和光泽,耐腐蚀,又有很好的延展性,非常适宜制作具有精细工艺的饰品和器皿,更适用作其他质地和器物表面进行装饰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  巩义市博物馆馆藏珍宝——东汉金鸟饰,系2001年巩义市物资局工地汉墓出土。高1.9厘米,宽2.6厘米。金质,鸟为斑鸠,单足立于十字形架上,尖喙,肥圆身,无尾,身上用金丝圈成羽毛的形状,金丝外侧装饰极小的连珠,羽毛中间及喙、两眼、头顶用金丝圈成小圆圈,内嵌绿松石共12颗,十字形架由直径0.4厘米的金质管焊接在一起,两端各装一壶形牌饰,壶牌边饰连珠,圆形铆钉将之与十字形架铆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中国使用黄金比使用白银的时间要早,根据考古发现商代就已开始使用黄金了。河南、河北、北京、山西等地的商代遗址墓葬中,均有小件金饰品出土。在河南安阳殷墟,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商代中期墓葬中,山西石楼商代遗址中发现过金片,金耳环等饰件。证明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已掌握了浇铸黄金的技术,并制成艺术品。两汉时期,金银的产量已相当可观,金银器制作工艺已趋成熟,发明了金粒焊缀工艺,将细如粟米的金粒和金丝焊在金器表面构成纹饰。花纹装饰题材广泛,大致分为花卉瓜果、鸟兽虫鱼、人物故事、亭台楼阁及錾刻诗词等类。</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工艺繁复,制作技巧高超,而且造型精巧,装饰细密,每一件都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佳作。最为代表着人们亘古不变美好希冀的,便是以各种吉祥图案与文字为内容的器物。不同的表征,代表着人们多种多样祈福纳祥的心理渴求。斑鸠是相当恩爱的鸟类,常可发现公鸟、母鸟相偕共同觅食,或是互相梳理对方的羽毛,一副如胶似漆、鹣鲽情深的模样。在鸟类当中,斑鸠也是名符其实的素食主义者,主要的食物是植物的果实、稻田间种子以及刚发出的嫩芽等等。它们也是和群的动物,常成群结队出现在乡间田野或是城市边缘的开阔地中,像游行队伍似地沿路找寻食物;或是大伙儿一起在枝头上休息打盹,舒服地享受一个慵懒的夏日午后。以此鸟为装饰造型代表着人们追求爱情长久,生活和睦的美好愿望。另外,在汉代,鸠鸟装饰在老人用的手杖上称鸠杖,7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一把,凭着这把鸠杖可以在全国官办粮仓免费领取粮食,这也是汉代养老制度的一种重要见证物。</p> <p class="ql-block">  金银制品名贵华丽,是高级装饰品和日用品。纯金银大件极为稀少,主要是首饰挂盘和日常生活用碗、盘、瓶、杯等。值得注意的是,金银制品一开始就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形式出现,而不像铜器和玉石等制品,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才逐渐从具有功利目的性的生产工具中脱离出来,进入审美对象的范畴。具有使用价值的金银器皿直至唐以后才大量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特性,使得人们赋予了金银器以更多远超于实用物品本身的意义,着意于“金银”,而失意于 “器”。</p> <p class="ql-block"> 同时,一件精美绝伦的金银器,从肇始至完工,又往往需要使用多种工艺,将大自然的创造与人类的智慧完美结合,从而成就其集千恩万宠于一身的连城之价与夺目之光。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