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吴中有个木渎古镇

毕彦忠

<p class="ql-block"><b>  去苏州东山,途径木渎古镇,于是从东山返回时,在木渎古镇转车,就顺便走了走木渎古镇。到达古镇时差不多下午5点了。由于景点闭门时间是5点,也就不能进入景点。于是,就在古镇的街道转一转,寻找古镇那些原生态的美。</b></p><p class="ql-block"><b> 木渎古镇,别名渎川,雅称香溪,位于苏州古城西部,地处太湖流域,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不过走进古镇首先遇到一座桥,叫“</b><b style="font-size:18px;">邾巷桥</b><b>”。</b></p><p class="ql-block"><b> 邾巷桥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原为单跨石拱桥。原名东安桥,由于木渎下塘街,以前开设了很多苗猪行,每天都有很多猪从桥上走过,因此这座桥就被当地人俗称为“猪行桥”。后来,木渎文人给他换了个文雅的名称“邾巷桥”。对面的小巷也成了“邾巷弄”。</b></p> <p class="ql-block"><b>  木渎古镇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汉族水乡文化古镇,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大肆修宫建馆,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b></p> <p class="ql-block"><b>  木渎古镇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积,经国家批准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2处。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到达或途径木渎古镇。所以明清时代镇上有私家园林30余处,享有“园林之镇”的美誉。</b></p> <p class="ql-block"><b>  古镇虽古,但也不失现代气息。这不,一辆自行车爬上了墙壁。</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走着走着,就到了一个高大的门楼,抬头一看是“冯桂芬故居”,但大门紧闭。这里也称“显志堂”、“榜眼府第”。建于清代中期,坐南朝北。</b></p><p class="ql-block"><b> 冯桂芬(1809~1874)</b><b style="font-size:18px;">苏州人。</b><b>晚清思想家、政论家、散文家。林则徐弟子。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少工骈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经世致用之学。</b></p> <p class="ql-block"><b>  木渎古镇就像生存在泽国之中,一条香溪在身边缓缓流过,不知不觉就会看到一座桥,每一座桥都有一段古老的故事。到底古镇有多少桥?有谁知道?</b></p><p class="ql-block"><b> 有人说: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成一家。一点不假。这座桥叫“小日晖桥”。</b></p> <p class="ql-block"><b>  一端一条窄窄的石板小路,小路上再连接着几道深深小巷。白墙黛瓦,石板铺路,全是水乡的烟火。</b></p> <p class="ql-block"><b>  其实我更喜欢原始的村落,斑驳陆离的老墙 ,甚至还有点黑色的霉斑,但那是湿气沉重的记录。</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西安桥中间,河沿两边民居错落、石阶古旧,甚至还有下水管道,但这就是古镇的真实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最“文艺”的桥是虹桥,位于木渎书弄,跨香溪河。桥始建于宋代,清道光年间重修,单孔平板石桥。1999年,再次重修。说它文艺是因为《虹桥晚照》为木渎旧十景之一,夏秋之交,举目西望,夕阳、虹桥、香溪形成一线,把香溪水染成一匹五彩绸缎。</b></p> <p class="ql-block"><b>  路上遇到了“唐宁第”,不知这里是古迹,还是现代住宅?觉得这块匾有点别扭。古人称住宅为“第”,可字都是从右向左写。可这块匾的字从左向右,不伦不类。</b></p><p class="ql-block"><b> 回来之后查百度才知,这里是一座高档宾馆。</b></p> <p class="ql-block"><b>  街上的行人很少了,一些店铺已经关门闭店。还有一些店铺在做最后的销售。</b></p> <p class="ql-block"><b>  再前行到了“古松园”,这也是古镇里有名气的园林。过五点关门了。古松园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所建。其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苍翠虬劲,姿态优美,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b></p> <p class="ql-block"><b>  古松园就是蔡少渔的旧宅,门口有标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蔡少渔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货生意,发达回乡造屋置地,良田万顷。蔡少渔与严国馨(严家淦祖父)、郑龄九、徐凤楼三家合称木渎“四大富翁”,富甲一方。</b></p> <p class="ql-block"><b>  古镇宁静、古朴、安详、清丽。伴着小桥,伴着流水,伴着小桥流水边的人家,更显得神秘而灵秀。似乎是千年不变的境地。</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遇到一座最漂亮的桥——西施桥,西施桥由三个拱桥组成,中间的拱略大,旁边有两个小拱。沿石阶而上,便可栖息在桥上的小亭里。</b></p> <p class="ql-block"><b>  一条香溪从古镇中穿过,木渎人沿溪而居,沿溪而行。这住宅即有家的味道,也有船的感觉。但它是“花涧”。</b></p> <p class="ql-block"><b>  前行路上遇到一座碑亭,碑上有三个大字“御码头”。这三个字可是乾隆亲题书写。碑的背面有乾隆所作一首七律诗。这是真真切切的御碑亭。</b></p><p class="ql-block"><b> 据说乾隆六次下江南,六次御舟经过运河,转胥江再折入香溪的,在御码头舍舟登岸入住虹饮山房。虹饮山房就在码头对面。</b><b style="font-size:18px;">因而,当地都习惯称虹饮山房为乾隆的民间行宫。</b></p> <p class="ql-block"><b>  “虹饮山房”,是清初木渎镇文人徐士元的私家花园。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御舟从木渎香溪码头靠岸,登陆入住虹饮山房。随侍的刘墉、和珅、纪晓岚等臣僚也曾数次下榻于此。于是在木渎民间,“虹饮山房”又被称为“乾隆行宫”。</b></p> <p class="ql-block"><b>  距御码头50米的地方,还有一座亭子叫“怡泉亭”,也座落在香溪河畔。怡泉亭全部用花岗石砌成,粗壮坚实、朴实无华,并没有过多的装饰,恰如怡泉朴实的性格。它粗糙质朴的存在了600多年。过往行人走累了可以在石亭里歇脚、遮阳,渴了还可以汲水而饮。</b></p> <p class="ql-block"><b>  怡泉亭附近还有块石刻,记载了此亭的历史。相传明崇祯初年,木渎镇上有一对叫冯怡泉和殷心揖好朋友。一天,冯怡泉有事外出,把一百两银子交给殷心揖保管。谁曾想到冯怡泉一去不归,竟在外暴病身亡,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殷心揖为怀念好友冯怡泉,就用那一百两银子在香溪河边建造了一座井亭,取名“怡泉亭”。这件事说明了两个人的德行,对朋友的信任和忠诚。 </b></p> <p class="ql-block"><b>  时间紧迫,走着走着天就黑了,华灯初上,烟火味更浓了,该回家了。至此江苏行结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