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军校

@清新

<p class="ql-block">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6月16日在广东省广州黄埔区长洲岛正式建立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事学校。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以及其他同志,曾经先后在这个学校担任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以革命精神为当时的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骨干,其中包括不少的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p> <p class="ql-block">1921年12月,孙中山通过中国共产党人介绍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对其提出的改组国民党、谋求国共两党合作和建立军事学校等建议十分赞成。</p> <p class="ql-block">军校直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下设办公厅、政治部、教授部、教练部、总教官室、管理部、军需部、军医部和特别官佐。</p> <p class="ql-block">军校仿效苏联红军的经验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这是在中国军队中首次建立的新型政治工作制度。除军校设党代表外,在各教导团和后来的党军中,从连至师均设党代表。</p> <p class="ql-block">其职责是监察行政、参加部队管理、指导党务和主持政治训练,并保障军事训练及一切战斗任务的完成。军事指挥官的命令,必须有党代表副署方能有效。</p> <p class="ql-block">各级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政治指导员,大多由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人士担任。</p> <p class="ql-block">政治部是校长和党代表的政治教育的佐理机关,专司一切政治工作。各学生队设政治指导员,对政治部负完全责任。</p> <p class="ql-block">军校先后制定了《政治部服务细则》《本校政治部指导员条例》《宣传队组织条例》等较为完整的政治工作制度。</p> <p class="ql-block">军校教育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针。学制为3年,军事教育,分学科(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筑城学、军制学等)和术科(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弹射击、野外演习等)两大类。</p> <p class="ql-block">第一期学生均施以步兵训练。第二期开始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宪兵五科。第三期起实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经过3个月入伍教育,考试及格者升为正式学生。</p> <p class="ql-block">第四期以后增设政治、骑兵、交通和无线电等科。第七期增设英、德、法、日等外语教授班。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学生可阅读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书籍。</p> <p class="ql-block">《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育大纲草案》规定,政治课包括三民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各国革命史、军队政治工作、政治学、经济学等18门。教学方式,以讲授政治课为主;同时,定期举办政治讲演会、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等。</p> <p class="ql-block">国共两党的著名人士谭延闿、张静江、毛泽东、刘少奇等曾到校讲演。军校为加强对师生和群众的宣传教育,大量出版期刊、专刊、文集、丛书等,向校内外发行。此外,还制定了《革命军刑事条例》《革命军惩罚条例》《革命军连坐法》等军法,以严格军事纪律。</p> <p class="ql-block">1924年10月,军校师生参加镇压由英帝国主义支持的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军校师生和教导团共3000余人组成的校军,是第一次东征陈炯明的主力,同友军一起击败陈军。4月,扩编为国民党党军第1旅。6月,奉命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p> <p class="ql-block">6月23日,派入伍生和党军参加广州各界人民的反帝大游行,在沙基遭英、法、葡帝国主义武装镇压,军校官兵和学生牺牲23人。10月,以党军第1师为基础扩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参加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在友军配合下彻底消灭了陈军,为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26年7月之后,许多毕业生参加北伐战争,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广州黄埔区珠江魚珠江边的现代高楼建筑。</p> <p class="ql-block">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军校路170号大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您的阅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