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绍兴人很谦逊,每次见到我们旅游客,就会操着乡音说“伢(我们)绍兴是小地方,奈格(怎么)比得上捺(你们)上海do(音,即“大”)地方”!</p><p class="ql-block">其实绍兴在历史上也伟岸的很,有2500多年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中国有“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勾践就是会稽(今绍兴市人),公元前494年,勾践通过三年的“卧薪尝胆”,最终于公元前473年打败吴王夫差,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p><p class="ql-block">绍兴古称越州,一直是浙江的经济文化中心。南宋高宗赵构于公元1131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且说绍兴的名人从古代到当代就灿若星辰。除越王勾践外,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翰墨天下、徐渭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女杰秋瑾义薄云天、鲁迅领中华民族新文化方向、蔡元培开“五育并举”先风、范文澜树20世纪史学里程碑、周恩来是人民最爱的领袖之一。一个个都是彪炳史册,名垂千古,岂是掰着手指能数的过来。</p><p class="ql-block">而绍兴黄酒也是享誉世界的“尤物”。1915年,绍兴酒“云集记”和“谦豫萃“、“方柏鹿酒”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分别获金牌和银牌奖章,同时获奖的还有贵州“茅台酒”。绍兴人是把黄酒称为“老酒”的,这“老”也真名至实归,是不必谦逊的。</p><p class="ql-block">绍兴有名的还有“戏文(绍兴人很儒雅的把戏剧称为“戏文”)”,首屈一指就是“绍兴戏”越剧,越剧发源地是浙江嵊县,因为嵊县一直由绍兴市管辖,所以就把越剧归为了“绍兴戏”,如今越剧已成为“京剧”之外的中国第二大戏曲。绍剧又称“绍兴大板”也是大名鼎鼎的,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曾风靡华夏。另外就是本文的重点“绍兴莲花落”了。</p><p class="ql-block">越剧、绍兴大板和绍兴莲花落区别的是越剧用的是嵊县方言,绍兴大板用的是以绍兴方言为基础的绍兴官话,而绍兴莲花落用的就是地地道道的绍兴方言,纯粹的“绍兴话”。在江浙一带,“绍兴话”不像温州话那么难懂、不像苏北话那么豪爽、不像宁波话那么硬朗、不像苏州话那么绵软,而是不温不火、不硬不糯,特别是作为方言在表达各种意境时能有比较全面与贴切的体现,这在绍兴“莲花落”中有着完美的展示。绍兴话的缺陷和其它方言一样,就是许多有趣味的话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本文中有些绍兴话只能用接近的拼音来表意。</p><p class="ql-block">我是绍兴人,所以深爱着我家乡的戏曲和文化。绍兴的三大剧种我第一接触到的是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它在20世纪60年代红极一时,并拍成了彩色戏剧电影,因为它完美的诠释了领袖毛泽东“金猴奋起千钧棒,宇宙澄清万里埃”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文革时期也是大演特演的,我中学时就多次看过这部电影,不过我比较俗气,居然喜欢上了七龄童演的猪八戒,剧中唯有他不讲绍兴官话而是道地的绍兴方言,特别是那句“肚皮饿的咕咕叫”我最喜欢,有一次我工作单位开联欢会让我唱段越剧,我看时间已是到了饭点时分,开口就唱了我喜欢的猪八戒的那一句,台下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就哄堂大笑了起来。越剧是20出头时文革结束百花齐放看袁雪芬演《祥林嫂》之后喜欢上的。而绍兴莲花落接触的比较晚,大约是1994年左右吧,有一次我绍兴外婆来上海,她和我说“小良(我的小名)我想看莲花落”,那时电视的戏曲节目放的多是京戏、越剧、沪剧和评弹,莲花落是没有的,于是我就到西藏路南京路口那时有一家音乐书店里面去找碟片,果然找到了一张《翠姐姐回娘家》,小脚伶仃的外婆外面不大去,每天就和翠姐姐为伴,不寂寞了。</p><p class="ql-block">2021年秋天,我和《上海外滩》总编辑曹剑龙到绍兴采风,因为极想进一步了解莲花落,就和表弟妹陈君平联系,是否能采访莲花落表演艺术家、绍兴莲花落协会会长吴兆海的女弟子、艺名“白牡丹”的著名莲花落演员陈祥平,因为我弟妹是古筝演员,都在艺术圈内,和陈祥平有交情。君平热心,当即微信联系陈祥平,可惜她届时要考试和演出,而我们的行程也不方便延后,只能遗憾的约下次见面了。君平推荐了我陈祥平的“抖音”号,我进去欣赏了,绍兴莲花落就像一泓富有魅力的清泉展示在了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视频里的陈祥平清纯清雅,她的演唱与演艺和师傅吴兆海比来,有女性独具的温柔、温情和温馨,更适合特定题材的表演,比如《翠姐姐回娘家》。</p><p class="ql-block">绍兴莲花落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说表语言通俗生动,唱词通顺流畅,幽默风趣,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翠姐姐回娘家》是绍兴莲花落的代表作,在1982年全国曲艺(南方片)汇演中,胡兆海演出的《翠姐姐回娘家》获创作、音乐、演出3项一等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曲目之一,带着它,胡兆海唱红了大江南北。虽然莲花落已经很有名气,但绍兴人也还是谦逊的称其为”小书”的,比如说“小书出在阿里里,出在绍兴平水斗丘里”。</p><p class="ql-block">“绍兴莲花落”问世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从“即兴套词”到“说唱新闻”到表演有故事情节的“节诗”再到如今的“长篇章回书”,已然不亚于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山东快书和上海说唱了,经过整理并流传于世的“节诗”、“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就有百部之多。</p><p class="ql-block">在我知道的所有绍兴莲花落作品中,我最喜欢胡兆海的节诗《翠姐姐回娘家》和长篇《唐伯虎点秋香》,这其中除了胡兆海的扮相大气、唱腔浑厚和做功洒脱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凸显了我感觉中绍兴莲花落的“喜”与“噱”、“悲”与“凄”的两大特色。</p><p class="ql-block">先说“喜”与“噱”,以《唐伯虎点秋香》为例。这个故事有许多文艺形式演绎过,比如香港电影《三笑》、越剧《三笑》、苏州评弹《三笑》等,这里面最带喜剧色彩就是华太师的两个儿子华大和华二,叫“大笃二刁”,大的腿瘸、小的口吃,许多笑点都发生在他们两人身上。这两人越剧是由静安越剧团的潘笑笑、丁兆丰演的,苏州评弹是上海评弹团徐云志、王鹰演的最为出名,艺术家们演的惟妙惟肖、笑料不断,看了令人捧腹不已。而在这所有的作品中我觉得胡兆海演的是独辟蹊径、另有一功。电影和越剧是一人一角色、评弹是二人多角色,而绍兴莲花落则是一人多角色,胡兆海就是一人要起唐伯虎、大笃、二刁、秋香、华太师、祝枝山、船头脑、丫鬟仆人等近20个角色,不断的变化、不断的跳帮,而这其中绍兴方言的精妙运用更是起到了出神入化、发噱发笑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说唐伯虎为秋香三笑所吸引,自卖自身到华府为奴做了大笃二刁的书童,有一次两个呆子按私塾先生要求作诗, 先生规矩诗做不出诗不能吃饭,二刁先完成了功课,得意洋洋的读给大笃听,说“我的诗名叫《钟楼》:小小钟楼四角方,当当中央挂只缸,紧(即“快”)十八、慢十八,敲起钟来咣咣咣”,大笃听了挑刺说“老二喂,no(音,即“你”)讲错哉,捺格(即“怎么”)是挂只缸,应该是挂口钟”,二刁说“钟么伢也晓得是钟,才话(即“如果”)挂口钟么韵脚勿压了,为了韵脚钟只好变缸哉”。大笃一上午只想了三句,说“老二喂,侬叫《钟楼》,我叫《石碑》:石碑原是牌位爹(意思是石碑比牌位大,所以是爹),碑旁戳出两支蛇”。二刁一听也挑刺,说“大老倌喂,是戳出两条龙,捺格会两支蛇”,大笃也捣浆糊,说“龙么伢也晓得是龙,才话是龙么韵脚勿压了,为了韵脚龙只好变蛇哉”,大笃又接下去说第三句“石碑里头梁山辈”,二刁不明白说“石碑里面怎么会有梁山辈”,大笃说“石碑上的字你我都不认识,不识字赛过着强盗了,梁山上都是强盗,所以叫石碑里头梁山辈”。像这种插科打诨的笑料在苏州评弹和上海滑稽戏里经常听到,而胡兆海用绍兴味道来说、表、演真是别具魅力。</p><p class="ql-block">胡兆海在这部书还巧妙的融入了绍兴的俚语俗话,使人物更加生动,更具喜剧感。比如在大笃纠缠秋香时有一段念白和一段唱,听来很是有趣。</p><p class="ql-block">大笃先是在花园闲逛,念白道“古怪古怪真古怪,一支廊杆(凉衣服的竹竿)捅天“pa”(音,即“破”),两只“nyou zhi”(音,即“猪猡”)对头拜,红头苍蝇咬碗“pa”(音,也是“破”),乡下蚊虫会拖“kua”(音,即“筷”),文秀才不识一个大(即“大”字),当了总兵“fei ”(音,即“不会”)骑马,财神菩萨要背“za”(音,即”债“),灶司菩萨偷柴“ma”(音,即卖),和尚辫子着地“ta”(音,即“拖”),尼姑婆喔啊喔啊生娃娃”。走着走着对头碰到秋香,大笃就贼忒兮兮的唱“哦呦秋香啊!我日也想来夜也想,夜夜梦中想秋香,想的我头发梗打梗(意“头发硬得一根根”),想的我牙齿石石硬,想的我拳头两个生,想的我脚膀冰冰凉(因为他困梦头里想大姑娘想的翻更斗竖蜻蜓,被子踢开,所以脚膀冰冰凉)。这些在文字上看来不会有多大趣味,但一经绍兴话唱出,就会让你乐不可支了。</p><p class="ql-block">绍兴莲花落的“悲”与“凄”也是需要在唱腔中去仔细体味的,我认为其中的“哭调”就是莲花落中的一大特色,就和越剧中的范瑞娟的“弦下调”和戚雅仙的“戚派”一样,可以听的人眼泪哒哒滴,绍兴人说是“眼泪直浡”,陈祥平学唱师父胡兆海的《翠姐姐回娘家》表现最为出色。</p><p class="ql-block">翠姐姐嫁入平水夫家,按旧时规矩要三年之后才可回娘家,但婆家种种刁难让她在五年后始得回家,却又遭到嫂嫂欺负,不得已只能原轿去原轿回,临别时久病卧床的老母亲的一句”阿囡啊,我的肉啊、肉啊!”我看陈祥平每次唱到这里都会背转身去揩拭眼泪,而台下观众必定会报以由衷的掌声,这种“哭调”也必定是要用绍兴话唱出才会感人肺腑。</p><p class="ql-block">“哭调”在绍兴莲花落中是经常会用到的,比如陈祥平在《一夜夫妻》扮演女儿施凤玲,在父亲被恶霸女婿打伤致死后有一段哭父的唱:“爹爹爹爹呀,一见爹爹丧了命,我两眼昏花泪淋淋。爹爹呀,我凤玲是个不孝女,害的你身受毒打丧了命。爹爹呀,女儿我身负千重罪,我活在世上是枉做人,你黄泉路上要等我等,我要和你一道行”,陈祥平声情并茂、涕泪俱下,把女儿的悲痛演绎到了极致,极好的展现了绍兴莲花落刻画人物的魅力。</p><p class="ql-block">绍兴人善酒,更能说道酒、感悟酒,陈祥平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敬你一杯绍兴酒》让千千万万来绍兴旅游的客人认识并喜爱上了这绍兴的千秋美味:“绍兴水乡如锦绣,八方宾客来旅游,敬你一杯绍兴酒,香气馥郁味醇厚。伢绍兴酒,香飘中华遍五洲,人见人爱对胃口,青年人喝了绍兴酒,浑身是胆雄赳赳,中年人喝了绍兴酒,精力充沛有劲头,老年人喝了绍兴酒,红光满面精神抖擞,每天喝杯绍兴酒,家庭幸福,健康长寿,美好生活天长地久!”</p><p class="ql-block">佳音袅袅,伴随着水香和酒香,绍兴的韵味和美妙就这样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