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明珠"玄武湖(下)

海春居士

“览胜楼”位于梁洲北端,始建于六朝,清宣统元年(1909年)新军统制徐绍桢重建,建筑面积175平方米,重檐拱斗,绿色琉璃,二楼四周全为透窗,登上楼阁,湖山胜迹,一览无余,故名“览胜楼”。 《览胜楼》匾额是国民党元老居正所书。 相传这里是南朝宋孝武帝操阅水师之地。刘宋政权一直不甘于南北分治的局面,所以多次疏浚玄武湖,扩大水域面积,训练水军,伺机北伐。后来南朝历代皇帝相继沿用,至南唐时则改作湖山览胜之用。 徐绍桢重建览胜楼,旨在专作邀集文人雅士联吟结社之所。徐绍祯(1861-1936年),广东番禺人,举人出身,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5年任九镇统制,其第九镇不仅吸引了赵声、柏文蔚、熊成基、倪映典等一大批著名的革命党人,而且他率先响应辛亥起义,被推举为“江浙联军总司令”,成为辛亥南京之役的主帅。清帝退位后改任南京卫戍总督,后任广东省省长、内政部长等职,孙中山先生赞誉他是“开国元勋”。 徐绍桢具有崇尚自然、喜文好诗的儒将风度,其公署距玄武湖只有一墙之隔,一有余暇,他往往“策骑载酒徜徉湖上”。就是在这时,他重建了览胜楼和陶公亭,既为玄武湖增添了光彩,也为其“射覆分曹,联吟结社”提供了场所。他常在览胜楼内宴请同僚与社会名士,摹仿古代雅歌投壶的游戏,竟“一时为骚坛之主”。 1910年,其好友王曼犀、钱福臻编撰了《金陵后湖志》,他欣然作序,盛赞玄武湖“有夷旷幽邃之境”,“其灵秀直与齐之大明湖、浙之西湖颉颃媲美”,表现出他对玄武湖深深的钟爱之情。在光复南京的战役中,“复园”被张勋焚毁,览胜楼虽然受损,但经多次修缮,保留至今。<br> 览胜楼内设有《昭明太子萧统与“昭明文选”展》。萧统之父萧衍原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之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萧统被立为皇太子。 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年),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朝梁宗室大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中大通三年(531年),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葬安宁陵。有子萧欢、萧誉、萧詧、萧譬、萧鉴。 天正元年(551年),豫章王萧栋即位后,追尊昭明皇帝。大定元年(555年),第三子萧詧建立西梁政权,追尊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兰陵萧氏的祖先是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萧何的孙子萧彪被免官后迁居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才有了兰陵萧氏。兰陵萧氏初兴于西汉宣帝时期的太子太傅、位列三公的萧望之。从东汉至西晋末年二百余年间家道中落。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定居于江苏武进,并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故仍以兰陵萧氏相称。东晋末年,兰陵萧氏成为天下门阀,一直延续到唐朝末期五代十国时才走向衰落,可谓延绵中古的千年世家,顶级门阀。 梁武帝萧衍(464-549年),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502-549年在位)。 南齐时,萧衍为雍州刺史,两次参与抵御北魏,颇受齐明帝宠待。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并拥立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在统治初期,萧衍留心政务,对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有所纠正。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但对门阀世族,萧衍一改前例,尽可能地恢复他们尊崇的地位;又宽待宗室,授诸王以实权。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在位晚期,随着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又沉溺佛教。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年八十六。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萧衍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又曾钦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他才思敏捷,文笔华丽,所作的千赋百诗,其中不乏名作。 <div>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齐、梁两个朝代的皇帝都姓萧,《琅琊榜》的故事背景就在南梁。仅仅齐、梁两个朝代,萧氏掌国112年,出了21位天子,30多位宰相。隋朝一统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就出身于兰陵萧氏(其父是梁孝明帝萧岿)。</div> 到了唐朝,萧氏更是拜相者10人,仅仅萧岿一支就有八人入相,史称“八叶宰相”。唐高宗李治的萧淑妃,也出自这个家族。故欧阳修称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大文豪苏东坡也称赞:“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昭明太子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 萧统极富同情心。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此人之过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就命令东宫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当时世风好奢,萧统“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萧统性爱山水,不好音乐。曾经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宜奏女乐,萧统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文籍”。 萧统是一位博学的文学家,他做太子时在东宫聚集了将近三万书籍,日夜勤学研读,从不厌倦。 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三十二分则”即他所作。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他整理成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各段并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 萧统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鉴赏能力,编著《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萧统主编的《文选》,选录作品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如此大规模的总集前所罕见;所录作品大都是各种文体的代表作;不选经书、史传、诸子之文;所选作品基本符合他在《文选序》中提出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 《文选》成书之后,成了历代文人学子的教科书,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唐代文学的繁荣,《文选》功不可没。唐代以诗赋取士,所以《文选》日益风行,乃至乡学亦立有专科。唐人不仅读、诵、抄写《文选》,还兴起一股不大不小的注释风潮。 《大唐新语》记载,隋炀帝开设科举考试,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就是《文选》中的作品。到了宋朝,《文选》依然是士子必读书目,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 清代朴学大兴,学者在专攻经、史、子部之外,发其余力于《文选》,不论校勘、音韵、训诂、考订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绩。 梁洲的西南处有一新建的牌坊,坊额“玄武”。 过了牌坊,是雕塑《玄武》。 继续前行,迎面是一个大鼎形状的“四象亭”。 “四象亭”东西南北四面题额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湖神庙遗址。 “湖神庙”始建于明朝,占地1300多平方米,包括湖神庙殿、观音阁、大仙楼、赏荷厅、湖心亭等一组建筑。 湖神庙初为“神祠”,是明洪武年间为纪念一位毛姓老人而建,民间称其为“毛老人庙”,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现在的建筑是清代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的,并更名“湖神庙”。 “铜钩井”挖掘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占地近20平方米,因掘井时得铜钩一具而得名。 “铜钩井”是湖神庙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在湖神庙院内,因庙的规模缩小,现已位于院外。井沿有铁笔篆书“铜钩井”大字,为廖纶手迹。直至建国初期,铜钩井都是玄武湖内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源地。 铜钩井周边是雕刻精美的“拴马桩”。 “拴马桩”本是用于拴系骡马的条石,但却是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灾的意义。 湖神庙院落不大,正房是一座明清风格的二层小楼,大门楹联为“原是圣朝图籍府,谁云俗客可游观”。 湖神庙原本是一个禁地,是安放黄册的地方。“黄册”就是明代户籍与赋役合二为一的册籍,也就是皇家户籍档案。 “黄册库”现在是“明代黄册库遗址文化展”展览馆,比较集中介绍了明代黄册制度的辉煌与沧桑,也印证了明朝的兴盛与衰败。 展厅严格按照明代制式,真实再现了当年黄册库的原貌。展陈内容包括“黄册制度的起源与形成”和黄册样本等,还布置了“仿真蜡像”、“仿古库册”、“仿古库房”等,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颁诏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户帖调查”,并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雷厉风行地在全国实行。洪武十四年,以“黄册制度”正式替代了“户帖制度”,成了一种更高级的户口和赋役的管理制度。 <div>黄册以一里(110户)为单位编成一册,内容以编列户口、徭役为主,一式四份,由户部、布政司、府、县各保存一份。保存在户部的一份,册面通用黄纸,因此称为“黄册”。</div> 明政府对编造黄册非常重视,规定发给各户的表册,必须据实呈报,再由州、县查核,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br> “黄册库”是明代专门收贮全国赋役档案的中央档案库,建于明代初年,位于南京后湖(今玄武湖)中的群岛上。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后湖册库达667间,收贮黄册153万余册,至明代末年黄册多达179万余册,同时藏有全国丈量土地绘制的“鱼鳞图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档案库。 黄册与鱼鳞图册相互配合、补充,共同构成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基石,直接关系到明统治者对全国人口与赋役的控制。从此,玄武湖成了皇家禁地,与世隔绝长达260多年,成为世界档案一大奇迹。 后湖黄册库明初由户部侍郎代管。明都北迁后,由南京户科给事和户部专职主事专管。后湖黄册库平时设办事吏30名,库匠、抬册夫、水夫、膳夫等百余名,另由国子监调拨监生50名专司晒晾。 黄册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如:送贮黄册均按年份先后和所属区域分库保存; 库房均东西向,前后有窗,以便通风;册架一律木制,不准用竹,以防虫蛀;每年4-10月必须晒册;库内禁绝灯火。对吏民查阅黄册限制尤为严格,明令敢有私受财物、偷抄洗改后湖黄册者,不分首从皆斩。 在明朝漫长的岁月里,玄武湖几乎从南京市民的生活中消失了。湖内有军队看守巡逻,湖外每50-70米设一铺台(岗哨),不准工作人员与外界来往,每旬一、六两天才开船运送往来人员和补充岛上给养,平时与外界完全隔绝。 明中叶以后,后湖黄册库每况愈下。1644年明朝灭亡,后湖黄册库随之消失,库存黄册也损毁殆尽。 明弘治三年,政府对黄册库的范围做了界定,为此立了36块界石。1991年在玄武湖的南京军区油库内发现了一块,由此提供了玄武湖的古代边界范围。 每当皇册大造之年,全国要增造6万本皇册。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王朝共攒造皇册27次,按每次6万本的数量递增,皇册库保存的黄册数量可谓巨大。 据《后湖志》记载,正德元年(1436年)在库有40余万册;弘治三年(1490年)77.29万册;万历二十年(1592年)153.1458万册;明亡前夕,除泡烂、损坏者外,有170余万册以上。可谓“湖中文册浩穰,漫若烟海”。 库房,也从明初的30余间发展至900多间。地点从梁洲发展至五洲皆有。分东库、西库、南库、北库、前库、后库等。各库再按时间编号,以便查阅。 后湖黄册库分布图。 黄册库虽然防守森严,管理严格,但黄册库中的册籍并没有得到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完善保护,虫蛀、潮湿、造假等都对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如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的张成,又如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的陈质先、陈季三父子,买通官吏,偷抄、洗改、销毁本户的黄册,事发后均被斩首示众。 库房的境况也很糟糕,嘉靖时,多数库房都已超过使用年限。万历时更是“梁柱朽烂,砖瓦倾圮。阴雨淋漓,册籍难收”。 黄册库册籍真正遭遇厄运还是在明清易代中。南明小朝廷在抵抗清军的进攻时,竟将珍贵的册籍搬运出来,有的充当城墙、隘口的填充物,有的用于制作火药引信的材料。经此一劫,一百多万本黄册只残存下数十万本。 入清后,剩余的黄册又遭受了彻底的劫难。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刚入南京时,顺治曾谕示南京各衙门,对地理户口版籍等要用心收藏,不许损毁。但政权稳固后,为了抹去前朝的痕迹,立即痛下狠手,对所剩不多的黄册或变卖处理,或挪作军事物资。 朱元璋生前引以为自豪的“黄册制度”,最终竟遭如此厄运。 赵官塑像。赵官是管理后湖黄册库的南京户科给事,他编写的《后湖志》对黄册库管理做了详细介绍,遗传至今。 《后湖志》初编于正德八年(1513年),是辑录明代赋役黄册库史事的文献汇编,因黄册库坐落在后湖(玄武湖),故名。《后湖志》现存十一卷,分为事迹三卷,事例七卷,诗文一卷。该书内容相当具体,提供了较多原始的珍贵资料,是研究明代黄册制度及户口、赋役、里甲、财政、官场纲纪等方面的重要史料。 “友谊厅”原名“涵碧轩”,位于梁洲北端,面积180平方米,是汪伪政府与国民政府接待上宾之所。 “涵碧轩”建于1941年,是汪精卫下令建筑的“专供上宾游览休息之所”,取南宋朱熹诗中“一方水涵碧”之意,命名为“涵碧轩”,《涵碧轩》匾额是汪精卫所题。 “涵碧轩”是一座典型的西式平房,四壁开门,外墙包饰柠檬黄喷绘,八根罗马式立柱分立东西两侧,显得雍容华贵,高雅不凡。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还都南京,展开了一场“除奸肃反”运动。1947年4月,改涵碧轩为“玄武厅”,撤除汪伪时期的陈列摆设,并重新给予装修,仍为招待各方人士及外宾之用。 南京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玄武厅”。毛泽东主席在此会见江苏省、南京市主要党政领导人,还接待了金日成、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元首。文革中,改名为“友谊厅”,一直沿用至今。 览胜楼东侧是盆景园。 “盆景园”建成于1982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 园内曲径回廊,洞门漏窗,小小院落,变化多样,且园中有园,或几叶芭蕉,数竿修竹;或虬枝屈曲,暗香浮动;或群芳争艳,姹紫嫣红。 盆景园借鉴江南古典园林园艺术手法,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给人以朴素淡雅,清新简洁的印象。 这里经常举办各种花事精品展,尤其是以每年的秋菊展著称,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每当金秋,这里繁花似锦,妍丽动人。 全园布局稳健严谨而不失灵秀、精致。掇山饶回环之意,理水擅萦带之情。 建筑为展览花卉盆景而设,草木求掩映顾盼以植。 曲廊回合巧联序馆与正厅,尺树拳石错落于粉墙花窗之前。 园旁碧水一泓,设有亲水栈道,云天倒映颇具诗意。在二楼展厅远眺,钟山苍翠耸立,桑泊烟波荡漾,佳景天成,心胸为之壮阔。 拾级而下,又见湖石嶙峋,芳草映阶。循蜿蜒园路可至群芳荟萃的树木、山水盆景室外展区及养护管理区。林下石凳、石桌及杂然陈前、参差错落的黄石可供游人小憩。 植物是中国园林中的重要设计要素,其配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园林艺术的美感。同时,植物作为具有生命力的构筑材料,她有着钢筋混凝土所不具备的艺术特质,随着季节的更迭而产生的季相变化,使得充满植物的空间变得缤纷灿烂。 在庭园景观中,植物间的和谐搭配,必须要考虑到植物的品种、形态、色调以及季相特征和植物意境,尽可能展现出它们的姿态、色彩和韵律特征。 同时要考虑各类花木与园内建筑、水体、小品、园路等等之间的搭配,植物与园内个景要素的合理搭配,可以丰富景观效果,弱化建筑物的生硬感。植物与建筑相互渗透、衬托,形成和谐的整体 。 盆景园的植物景观主要以造型盆景为主,其他景观植物为辅,既体现了植物的自然属性美,又体现了刚直、高洁、雅逸的精神属性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柳湾观鱼。 观鱼池位于梁洲北端,池畔有一座方形翼角的仿古穿斗式水榭,下衬一潭清水,占地面积867平方米。 静坐榭内,游鱼跳跃,柳丝贴水,颇有情趣。 翠桥是连接梁洲与翠洲之间的桥梁。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