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人在包头(系列文史资料)

贾成森

<p class="ql-block">  一, “佛心妈妈” 包结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包结子,女,蒙族,1967年生人。是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普通的蒙古族妇女。</p> <p class="ql-block">1990年开始,包结子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任民办教师。在2001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下发的文件”:清退1987之后上岗的所有的民办教师。包结子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包结子的心中,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文字、语言是神圣的。她把这些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她觉得用心学好它,传播和弘扬它是自己的责任。所以她选择了做教师。</p><p class="ql-block"> 包结子坚守三尺讲台的十余年时间,虽然每个月拿着40元的微薄薪水,但起早贪黑,风雨无阻,直到独子降生的那一天,她还在坚持上课。虽说清苦,也觉得幸福无比。她不愿意放弃这教书育人的工作。从2001年被迫(被清退)回家,到2005年到包头谋生之前这五年多时间里,包结子应家乡父老的请求,利用寒暑假开设义务辅导班,继续教育穷苦人家的孩子,为家乡人民尽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2003年9月的一天,包结子被半夜急促的叫门声惊醒。开门后发现门口站着的是学生宫金海的父亲,他们家离包结子住的村子有15里远。直觉让包结子想到他家肯定遇到什么困难来找她帮忙。包结子知道他们夫妻早年离异,他一个人带着金海和他弟弟相依为命。家中还有半身瘫痪的老母亲。生活穷苦,欠了很多外债。</p><p class="ql-block"> 原来宫金海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乌兰浩特市第二中学,然而家里实在拿不出钱让儿子到校报到,求了很多人无果后。又一次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包结子。包结子看着这个老实巴交的父亲充满信任和期待的眼神,想起了自己那可怜的学生。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顿时占据了包结子的内心。第二天一早,包结子把繁忙的秋收任务都托付给了自己的爱人。拿上家里仅有的几十元积蓄,领上金海直奔乌兰浩特。老天不负有心人,通过一个星期的奔波,终于打动了原任兴安盟教育局贺局长和乌兰浩特第二中学的包校长,给金海争取了免费上学的名额。从那时开始,包结子用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资助金海。宫金海06年考上大学后,包结子领他又一次去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找了当时的校团委书记和06级他班主任老师花雨教授,然后给金海争取回来当年唯一的一个资助西部困难孩子的指标。直到他大学毕业。现在宫金海成了一名公务员,就职于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每当看着墙上挂着宫金海送来的锦旗,包结子感到无比的欣慰,觉得一切都值得。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公益,服务父老乡亲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包结子以前有个学生叫包淑华。学习成绩优异,然而家中有四个兄弟姐妹,生活贫困。包淑华2007年被内蒙古师范大学录取,在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一家人悲喜交加。边远山村穷苦人家终于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但是高昂的学费是这家人承担不起的。快到报到的时间了,一家人还是没能凑齐学费。雪上加霜的是她母亲在给孩子凑学费的路上腿部受伤。包淑华的父母看着绝望的包淑华欲哭无泪。</p><p class="ql-block"> 那时包结子已经到包头2年了。在一次包结子给老家打电话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包淑华一家的遭遇,包结子便主动联系了包淑华的父亲。让其到呼市盛乐校区和自己碰面。包结子揣上家里仅有的300多元钱直奔呼和浩特市。带着包淑华奔波了4天,终于联系好了内师大校团委书记和负责“绿色通道”的老师,让其顺利报名。最后包结子把身上剩下的几十元钱都留给了包淑华,自己找了个顺路车回到了包头。之后,包结子又把包淑华的大姐一家接到包头,给他们找了糊口的营生。2008年包淑华姐姐包树青也考上大学,在包结子一家的资助下,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包淑华没有让包结子失望——毕业后在扎赉特旗二中当了正式老师,又续读了研究生。</p><p class="ql-block"> 包结子在任民办老师的十多年时间里,每年都带毕业班,这些毕业班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周边各村。路远中午不能回家。因此,包结子就把40元薪水分成多分,给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的午餐;为他们购买学习用品。孩子们也非常争气,学习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那时,音德尔二中录取的学生当中,70%都出自包结子所带(教)的班级。所以包结子也受到家乡人,尤其是家长们的拥护和爱戴。学校方面对包结子也非常器重,连年被评为模范教师,还被评为旗级优秀教师、示范课带头人等荣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包结子的学生遍布内蒙各地。有的当了记者;有的当了老师;也有的成了国家公务员;当然也有的在家种地、放牧,但都过上了幸福生活。每当节假日,学生们的祝福雪片般飞来,让包结子备受感动和欣慰。</p><p class="ql-block"> 2005年,包结子为了让儿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离开家乡,来到了包头。先后在亚麻厂、敬老院等地做苦力。2006年9月,包结子的儿子转学到了包头后。包结子有幸认识了时任蒙古族小学副校长的达赖老师。达赖校长知道包结子有教学的经历和被清退原由后,执意聘请包结子到蒙古族学校任教。在达赖校长的鼓励和支持下,包结子当上了一名专门负责蒙古族学生的晚自习补习老师。因而可以继续从事她视如生命的民族教育工作。包结子感到无比的高兴。</p><p class="ql-block"> 蒙古族学校的孩子来自内蒙各地。大多数是打工子弟。包结子把这些孩子视如己出、关心爱护。所以很多孩子都亲切的叫包结子“妈妈”。尤其是跟包结子的儿子同一班的张布赫。曾经得过脑炎。又因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不能按时接送。包结子心疼他。就主动请缨承担起了接送他上下学的任务。这一接送就是三年多。风里来雨里去,没有收过他父母一分钱。包结子怕他受到委屈,“捧”在手里,疼在心里。包结子年幼的儿子曾为此还“心生嫉妒而嗔怪”母亲。所有的一切都被家长们看在眼里,一时传为蒙古族家长们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在蒙小工作3年多后,包结子渐渐发现,很多蒙古族小孩父母不能时刻陪伴左右。学习和生活上照顾不全,所以成绩都不理想。还有些想学习蒙语的孩子,由于缺少家庭语言环境和住宿困难等问题,不能送蒙古族幼儿园。了解到这些困难后,2010年3月开始,包结子自己经营了《蒙克苏伊拉》语言培训班。招收周六日不能回家的学生。对学习蒙语有兴趣的孩子,给他们教授蒙语。来包结子这里上课的孩子95%以上都是打工者子弟。其中有些父母离异、家庭不全。包结子体谅他们的难处,尽可能的减免学习费用。为此内蒙古电视台、包头电视台蒙语频道也都对包结子的事迹做过专题报道。</p><p class="ql-block"> 有个叫伊力勒特的孩子,父亲出了车祸而重伤。孩子的母亲无法承受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抛下了父子二人不知所踪。老天有眼,他爸爸终于醒了过来,但只能维持三年的生命,重新做手术又需要巨额医疗费用。这对于这个破碎的家庭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2015年12月份,包结子积极协调包头市委统战部、包头市慈雨爱心协会、包头义工联合会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2000余人,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凑齐了10万元爱心款,在包头第八医院做了换头骨手术,挽救了这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包结子有一名学生叫敖日格乐。小的时候母亲去世,上初三的时候父亲又撒手人寰。可怜的孩子成了一名孤儿。为了让他继续学业,能像正常家庭孩子一样有个好的前程,包结子四处奔波为他联系爱心人士。2016年终于为他联系了爱心妈妈,生活和学业都有了着落。后来,包结子又协调内蒙古电视台福彩草原情栏目组,为敖日格乐争取了5000元的资助。又联系了呼市体育学院,给敖日格乐争取了免费体育训练的名额。</p><p class="ql-block"> 包结子的爱心、公益行动,也感化和带动了她的亲人(兄弟姐妹)。通辽市科左后旗金宝屯镇有个可怜的女孩,名叫乌兰。母亲患脑梗和糖尿病并发症瘫痪在床。而且常年服药导致失声,变成哑巴;包结子的妹妹知道后,就及时联系包结子。姐妹二人一起对女孩儿乌兰一家伸出援手,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帮助女孩儿乌兰一家申办了低保、贫困户的待遇。对于女孩儿乌兰高考成绩近600分,却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在家务农,包结子至今还为乌兰女孩儿感到惋惜……</p><p class="ql-block"> 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巴彦乌兰嘎查有个姑娘名叫陶古斯。她的父亲在她上高一那年遇车祸身亡。母亲独自抚养两个女儿。两个懂事乖巧的孩子都面临同样的困境。她们考上大学后,由于家庭困难都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包结子了解情况后,通过自己的好姐妹哈斯妹妹,联系了杭州的爱心人士帮助她们。杭州的爱心人士不仅给他们解决每年的学费,还每个月每人资助1000元的生活费,两个孩子终于可以安心学习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蒙克苏伊拉》语言培训班已经开设了11年。这当中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事业也渐入佳境。11年来,包结子已经亲手接送了300多个孩子。包结子的愿望就是:能让想学习蒙语的孩子们都能学到蒙语;想满足每个家长的愿望;所以想建立一所有一定规模的民办蒙古族幼儿园或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学校。她知道实现这个愿望,单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实现。所以她呼吁全社会爱心人士,呼吁所有热心民族文化的蒙古人以及所有支持和爱护蒙古族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和支持民族文化教育。</p><p class="ql-block"> 为祖国各民族团结奋进而加油,添砖加瓦。这是包结子追寻的目标,也是她一生的追求和梦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编辑、整理:贾成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待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真有这样的人,真有这样的事儿</span></p><p class="ql-block"> 近日,再度翻阅包结子老师手头掌握的她收留的一些困难家庭的孩子们的家庭生活状况资料,产生了无限的联想、感动和感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现在这个经济社会大环境下,大多数人的目光都是“盯着有钱人”,寻找“商机”;而包结子老师,却“反其道而行之”——她的目光和关注点却是困难学生家庭和弱势群体……她任可自己不挣钱,帮助这些困难学生的同时,还要四处奔波为这些困难学生的家庭寻求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和帮助。让人感动,让人佩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2年4月4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