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明城墙

玉琊金沙

<p class="ql-block">  玉山县城的东南保留着很长一段明代嘉靖年间的城墙。 古城墙由红色石块砌成,有些背阴的地方长满了青苔,还有很粗的树从墙体缝隙里长出。</p><p class="ql-block"> 玉山县古城墙位于县城东南,冰溪河北岸,傍河筑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山县古城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围城七里”。墙高一丈六尺,女墙四尺,墙基宽一丈八尺,东西南北辟有四门。隆庆年间增辟小东门、小西门。由于自然侵蚀和城建的原因,城墙被拆大半,但至今仍保留有大东门、小东门、南门三座城门,在东南面还留有1430米的明代古城墙。</p><p class="ql-block">旧志载:</p><p class="ql-block">明正德年间玉山令谭世熙首次向上级提出筑城请求。据明代胡松《筑城记》:“是役也,经始于壬戌之春,告成与是岁之冬。”即玉山县旧城墙是在公元1562年筑成的。“……为门者四。周约四千二百余步,崇十有六尺,加雉堞四尺,址广十有八尺,面广十有二尺;可通驷马。”(《筑城记》)这就是大概的规模了。</p><p class="ql-block">前面所言“四门”,今仅存东门。南门、北门、西门,现在只作为地名留存在市民的记忆里,唯东门尚留有一段古城墙。东门得以保存下来,算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东门外现在还留有一段县城中最古的“官道”,独轮车长期碾压后的深深车辙,非常醒目。这条路上也许陆游范成大辛弃疾们都曾走过,从这儿经过的最后一个大诗人是黄景仁,写过一首《自常山入玉山道中遇雪》。</p><p class="ql-block">玉山古城墙是珍贵的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明正德三年(1518),朝廷宦官当道,江南欠收,有多支饥民起义。江西总制陈金率军镇压王浩八部,该部人马逃往安徽徽州受招降。不久又起,屯浙江开化。返回江西时,又途经玉山。这时的玉山知县谭世熙感到玉山有营建城墙的必要,于是在县城东西建了两个关口,垒石为门。不久,谭世熙升调,工程停建。</p><p class="ql-block">嘉靖三十九年(1560),福建为防御海上倭寇而招募了一批广东籍士兵,因功赏微薄而哗变,他们破泰宁(今属福建),次年(1561)夏流入江西,攻打玉山,县官没有组织人员抵抗,知县只身外逃。七月十四日,叛军见玉山无城墙,百姓殷富,就抢民财、劫国库、任意杀戮焚烧。九月,巡抚胡松来县视察,见玉山父老寡妻,哭声震野,惨不可言,当即决定除免当年租税,安抚百姓;“以溪为池,傍河筑城”;关押了临劫时潜逃的知县,指定推官姚篚治理县政,负责建筑城墙。</p><p class="ql-block">筑城的决定,获县民、官绅、乡贤的支持,很快筹集资金二万余银两,择吉日开工。嘉靖四十一年(1562)春动工,但工程不到一半时,姚篚升任宿州知州,新来的知县韩子表继续组织施工,要求加快工程进度,于当年冬建成。城墙长四千二百步(约合七里),墙基宽一丈八尺,顶宽一丈二尺,可通驷马;墙高一丈六尺,女墙高四尺。城墙东南西北各开一城门,各取门名:东为“润泽”,西为“廉善”,南称“垂教”,北叫“采粟”。隆庆年间(1567——1572),知县根据百姓请求,在城墙东南及西南两处增开两道小城门,分别取名为“儒林”、“杏花”,俗称小东门、小西门。万历四年(1576),知县周日甲扩建了南门,以固防守,改名为“文光”,并开凿了城池。万历十四年(1586),知县张道深将六道城门板都包上了铁皮,使之更加坚固。</p><p class="ql-block">由于城墙初建时,工期短,要求“刻期速竣”,工程质量不佳,故于此后时损时修。清朝顺治五年(1648),女墙尽塌,至康熙八年(1669),知县唐世微集资修复。二十一年(1682),知县余毓浩重修西门城楼。乾隆五十三年(1788),东西两门被洪水冲塌数十丈,次年,知县丁如玉重新主持修复,工程历时三年,并增开两道水门,将东南高地铲平,用其土填培城西外道路,以固城墙,使洪水减缓水势。道光十六年(1836),知县张兼山又集资重修大东门、大西门。</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一年(1841),闽北山区有大股土匪活动。知县翟时甫认为玉山毗邻福建,不可不防,见城垣颓废,急需重修。县人周以廉兄弟捐出五万五千六百文,当年十月十七日动工,历时三年零三个月,将城墙风外有裂缝处拆除重修,全部用红石块砌固。加固了城门、城楼。周氏兄弟的义举,经知县汪道森举报知府,受到嘉奖。</p><p class="ql-block">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围攻玉山城,一些墙身和垛口被炮火轰裂,后又集资修葺。十一年(1861),四周城墙顶部新建大炮台五座。同治六年(1867),知县王大枚组织成立善后工程局,积极维护城墙。同治九年(1870)城墙南面外墙堕塌一丈许,次年三月又遭风雹损坏,知县黄寿祺倡修如旧。</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1928),因修建常玉公路,需通过城内到达大西门外繁华商业区,东边城墙凿开了孔道,西边从小西门进出。1942年,日本飞机轰炸玉山,小西门孔顶被炸塌,东边孔道为便于高炮部队通过而拆去孔顶。后来,由于自然侵蚀和人为原因,城墙仅在东南两面残留一千余米,大东门小东门及南门基本保存。</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留存的古城墙成为历史的见证和旧城一大景观,1982年12月20日,玉山县人民政府将其定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玉山古城墙从1562年建成至今,已有449年了。它突显出玉山县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应予以更加爱惜和保护。</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