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苍翠叠嶂的群山之中,一年四季,丰沛的雨水,温润的气候,涵养了涓涓细流,涓涓细流又渐渐汇成了条条山涧,汇成了奔突在大山中的白水河。白水河的水,随着季节的变化,雨量的增减,丰枯轮回,经年不辍,然而轮回中唯一不变的是那河水的甘冽和清澈,想丰水季节,山水如瀑,一泻而下,飞珠溅玉,气势如虹;而枯水季节,涧水涓涓而来,淙淙切切,浅吟低唱,婉约如歌……。</p><p class="ql-block"> 一方的水土,千百年来,深居群峰之中,默默无闻,像待字闺中的美女,冥冥之中,在静静地等待:等待着沧海桑田的变化,等待着那应该养活的一方人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蚩尤,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骁勇善战,相传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5000多年前,蚩尤部落与炎黄部落发生了涿鹿之战,蚩尤战死,战败的苗裔先后受到了无情的追杀,被迫进行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的一支,最终迁徙到了这大山之中,白水河畔,安顿下来,以河为伴,休养生息,繁衍开来。</p><p class="ql-block"> 西氏族到达西江时,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p><p class="ql-block"> 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由于车程的原因,午饭一直拖到近下午一点,我们饥肠辘辘走进苗寨,参加苗家的长桌宴,长桌宴依人数而设:一条长桌,所有的参加者沿桌而坐,饭菜按照就近的原则,分组摆放,以便就近取食。长桌宴的重头戏是苗族风格的敬酒仪式:几位漂亮的盛装苗族姑娘,在苗族小伙芦笙的伴奏下,唱着苗族的祝酒歌,端着酒碗到每位客人身旁,其中一位端着碗给客人喝,这时客人是不能触碰姑娘的手和碗的,否则要加倍罚酒,其他姑娘将酒碗高低相接,依次斟下,称之为“高山流水”,客人喝完后,由领头的姑娘给客人夹第一口菜,所有的客人敬完后,客人才能开始就餐。苗家的菜品除了那道主打的酸汤鱼还不错外,其他的北方人很难适应了。</p><p class="ql-block"> 回味长桌宴,只剩下那别具一格的敬酒仪式了。</p> <p class="ql-block">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多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一般为三层的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等。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和休息。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生活物资。</p> <p class="ql-block">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刺绣蜡染,工艺繁杂,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苗族的银饰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极具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 苗寨里还有建筑风格特异的风雨桥。风雨桥也叫花桥,跨白水河而建,共有七座,有名的共有五座桥。</p><p class="ql-block"> 一号桥名为“哿(ke)嗡(weng)僦(jiu)“,又叫“龙潭桥”。传说,在龙潭桥上游50米的水潭里有一条神龙,世代保佑着西江,水潭里面有一个龙洞,龙洞可以联通到苗寨。</p><p class="ql-block"> 二号桥名为“嘎(ga)铥(diu)僦”,“嘎铥“苗语就是螃蟹,相传西江苗寨的水井里有一只神蟹,每到干旱季节,井水将要干枯时,神蟹就从天而降到井里,给水井造水,一年四季再干旱的季节,井里的水从未干过。村民经常看到井边有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在戏水,这女子就是神蟹的化身,神蟹保佑着西江姑娘清秀漂亮,俊俏靓丽,保佑着西江小伙英俊潇洒,健康阳刚。</p><p class="ql-block"> 三号桥名为“僦哟(yao)妃“,又叫“游方桥”或“情人桥“,“游方“为苗语恋爱的意思,苗族的青年男女,经常聚集在这里,对歌调情,表达相互爱慕之情。</p><p class="ql-block"> 四号桥名为“僦岽(dong)乧(dou)“,又叫“学子桥”,“僦”苗语桥的意思,“岽乧” 的意思,因为桥边是西江民族中学所在地,所以取名“僦岽乧”。</p><p class="ql-block"> 七号桥是苗寨最外面的一座桥,名为“僦餸嗡”,又名“回龙桥”,苗语“餸”是“拦截”的意思,“嗡”是“龙”的意思,意喻把龙潭的龙拦住,不让神龙顺河游走,护佑西江永远安宁,族人幸福吉祥……。</p> <p class="ql-block"> 风雨桥拱形的桥身,多以三孔构成,桥侧面饰以桥栏,设有长凳,风雨桥上部建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塔亭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桥面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古桥多为木结构,大多损毁,现在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p> <p class="ql-block"> 西江苗寨每天都有两次的迎宾仪式,山寨前,苗族山民列队迎接来客,向每位来客献上十二道迎宾酒,客人愿意可以畅饮,如无兴趣,亦可绕过。西江苗家能歌善舞,独特的风情,华丽的服饰,特有的乐器,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人民!</p><p class="ql-block"> 据说最为鼎盛的是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虽然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但是用苗族古语演唱其史诗般宏大的古歌(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万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迁徙史等),口口相传,能就此传承下去,也是一大功德。</p><p class="ql-block"> 遇到特别活动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现,还能够看到掌坳的铜鼓舞、方祥的高排芦笙、反排的木鼓舞等。可惜,我们此行匆匆,没能看到如此美轮美奂的演出,只能抱憾而归。</p> <p class="ql-block">留影</p> <p class="ql-block"> 匆匆的来,匆匆的去,浮光掠影的西江千户苗寨之行,就这样结束了,别了,兄弟的民族,别了,这大山中的翠绿的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