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诀百韵歌》是韩道亨的重要著作(上部)

隶书学友会

<p class="ql-block">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撰成的《草诀百韵歌》是韩道亨的重要著作。他把主要的部首、用法及部首间的区别,用五字一句的顺口溜编写出来,非常明确地说明了草字结体和行笔中的某些规律,并且还有正楷作对照,便于记忆。(上海扫叶山房宣统元年石印)</p> <p class="ql-block">《草訣百韻歌》是中國古代一本重要的草書歌訣,學草書的重要門徑,作者署名王羲之,然據相關資料顯示,此書最早見於北宋,偽託王羲之之名,如明代楊慎的《升庵外集》卷88云:「《草訣百韻歌》乃宋人編成,以示初學者,託名王羲之。」</p> <p class="ql-block">《草诀歌》是歌诀(应用文之一种),不是诗歌(文学之一),但它却严遵了近体诗的格律。全文106联,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完全符合长律(排律)的规则;首句入韵,共107韵,虽非一韵到底,却是全用平声韵;212句,仅“勿使雍为离”,“茶菊荣同亲”两句犯“三平调”,“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声”一联失对,“膝滕中委屈”与上联对句“别列看头平”失粘。诗坛众所周知,诗律发端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由沈约提出来的新诗体“永明体”,它是根据周顒受印度佛经转读和梵文音韵的启迪所发现的汉字平上去入四声而提出来的,到唐初才趋于成熟。</p> <p class="ql-block">《草诀歌》的问世不是偶然的。楷书在唐代己经达到顶峰,宋代书家转而谋求在行草书上有所建树,大力提倡帖学,“二王”行草书得到充分研究。《草诀歌》应该是这一背景产生以后的产物。想必作者是为了使它在发展和规范草书中更具权威性,才把苦心孤诣的作品托名王羲之的。</p> <p class="ql-block">《草诀歌》堪称学习“右军草法”的至宝。它不但具有书法的艺术美和诗一般的韵律美,而且内容十分精辟,仅用1060个字,就把几百个常用字的草法讲得明明白白。由于歌诀同字帖紧密结合,阅读时,仿佛这位良师就在身旁一边传授口诀一边挥毫示范;背熟后,猶如脑际有了一部极易翻检的草书字典。《草诀歌》的作者不仅是诗家、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