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6-10.17太原和美课堂学习记录

心愿

<p class="ql-block">  10月16日,我们栗家庄中心小学一行6人,与中心校马主任齐赴太原双语学校参加第十七届“和美课堂”名师课堂教学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  会场爆满!每一位老师学习热情高涨,聆听、思考、笔记、拍照……每一堂课总是在结束时还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  在聆听的同时,我们奋笔疾书,记下精彩的瞬间和自己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参会后及时交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玉媛老师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罗才军老师执教六年级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我们带来了别样的诗词教学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课堂中,罗老师运用所谓“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入诗的世界,领会诗的韵味、诗的美感。一样的古诗,不一样的讲法。生动有趣的课堂中,总是给学生惊喜不断。学习中,学生找到里面的景物,在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读中理解古诗的意思。尊重孩子的想法。最精彩的环节当属连线古诗。看似比较老套的题型,却在罗老师的课堂上体现了这道题的新意。根据里面的意象找到相应的句子。这是对学生素养的高要求,是学生高阶思维的训练。古诗素养的提升正在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魏星老师的《三黑和土地》,平实的语言,朴素的讲解,却把三黑和土地的感情讲得淋漓尽致。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两次批注写在课本上,更有不一样的收获。更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字字是想法,字字是惊喜,字字是真意。看似魏老师在讲三黑不正常的表现,表现底下却是三黑与土地的深情,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深深的土地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慧芬老师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孙庆博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非常精彩的低段语文课——《风娃娃》。上课伊始,孙老师就用大屏幕出示两个拟声词“哗啦哗啦”“嗨哟嗨哟”,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说说自己看到这两个词语分别想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出来时,又让孩子们模拟情境体验朗读。这样入情入境的教学瞬间就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了起来。看得出来,孙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整堂课书声琅琅,师生互相带动,互相启发,达到了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值得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课后,孙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讲座《童话教学的策略研究》,为小学童话教学指明了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  润文老师说: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听了何捷老师的《出塞》,现在还余音绕耳,何老师幽默的语言,巧妙的设计深深吸引着每位在场的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何老师讲古诗分四步:读顺、读到、读懂、赏读。“读顺”就是上下联要平仄相对,“不教胡马度阴山中”“教”应读一声。“读到”诗中的人、事、景、情。引导学生找到诗中隐藏的内容,连起来一讲,就把握了诗的主要内容,学生在真正与诗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读懂”要读出作者当时心境,当时所想,想像当时战争的残酷,让画面活起来,动起来,创设的情境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来到边塞。最后“赏读”何老师用《凉州词》对比欣赏。让学生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的战争表达情感不同,最后用蔡琴的歌曲结尾,让人意犹未尽。</span></p> <p class="ql-block">  志姗老师回顾两天的学习,畅谈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6日至17日,我有幸去太原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小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这2天的时间里,聆听了全国名师8位教师的展示课。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或深入浅出,或幽默风趣,或温婉大气,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罗才军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语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赋予了“温故知新”以新的内涵。罗才军老师引导学生读诗,划出诗中景物并为景物归类,在归类中诗人的写法于无形中学生自然明白,此举为一新;引导学生将诗中景物读成一首诗、一副对联,在这形式中学生对于景物有了更深理解,此一新;用已学诗句解释本首词诗句意思,以诗解诗,此一新;简介辛弃疾生平,联系他的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引导学生感知本首诗中诗人其实寻的是什么?让学生知诗人心,懂诗人意,此一新,罗才军老师教学不落窠臼,引导学生掌握了新的语文学习方法,可谓“推陈出新”,让我们耳目一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张学伟老师执教的《伯牙鼓琴》引经据典,从《西游记》唐僧的口头禅“善哉”与课文链接,到品知音文化的”管鲍之交“到宋代岳飞的《小重山》,再到”士为知己者死“,讲学生所不知,将古文意蕴品出味道,将难得”知己“诠释深刻,好像有种未及以前张老师风采的遗憾,但细细品味,却文化味十足,是一堂难得的古文新讲的文化传承的意蕴深远的古文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魏星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课文《三黑与土地》,是一堂思辨课,将语文、历史以及政治紧紧相连,给予了课文以新的高度、深度、知识的跨度。学习从三黑的身份,这首现代诗的写作年代谈起,再谈到三黑的不可思议:三黑恨不得把每块土地放到自己舌边尝一尝,是咸是甜;恨不得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三黑把土地耙得又平又顺溜,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在这不可思议中感受三黑对于土地的挚爱、痴迷、深情。再让学生探讨这篇课文编入教材有没有意义,辩一辩,自己对脚下土地的认识,学生在思辨中对编者,对课文、对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让诗不仅是诗,更是文化,是素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三位老师课堂上的“月”“琴”土地“有温度,有厚度,有长度,让每位聆听的教师怀揣”春风十里如你“的怀恋。</span></p> <p class="ql-block">  志娥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反思:</p> <p class="ql-block">  两天的学习,我们共同的感受:“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p><p class="ql-block"> 边教边学,边学边实践,努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效,学生乐学,学有所进,便是我们的目标!努力前行!</p>

老师

学生

教学

三黑

土地

古诗

课堂

课文

课堂教学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