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青岛消失的老建筑(选录)

迟守卫(池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岛,史称“胶澳”。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p><p class="ql-block">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p><p class="ql-block">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p><p class="ql-block">1919年,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p><p class="ql-block">青岛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留下了一批优美的历史建筑,这成为了青岛的文化遗产,也构成了青岛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在青岛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城市的改造或其它的原因,有些老建筑已经被拆除而消失了。近年来,笔者在整理青岛老街图文资料的同时,对于某些老街上已经消失的老建筑也一并进行了整理,留存它们,就是留存青岛的历史轨迹,就是想把我们心中的那些美好记忆像涟漪一样传递下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p> <p class="ql-block">青岛湖南路51号楼院,欧式建筑,是清代学部侍郎兼京师大学堂总监刘廷琛于1921年建的一处私宅,自题为“潜楼”,一个有花园,有石阶,还有一个不算太长的藤萝架甬道的幽静院落。刘廷琛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曾为“礼贤书院”(现青岛九中)题写过牌匾。这座楼还曾经是青岛早期地下党组织的秘密通讯处。1953—1973年我们家在这个楼院住了20年。1990年青岛火车站广场扩建时连同周边的老建筑全被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新新公寓,位于湖南路72号,建于1936年。该楼原为四层,后经改造加盖变成五层,是当时档次很高的政府对外接待饭店。20世纪60年代,改名“华侨饭店”。2005年,被列入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名录的华侨饭店也被拆除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贝格学生公寓,位于湖南路中山路口,建于1899-1904年间,原是德占青岛时的希姆森洋行办公楼,随着青岛港码头在1906年前后从前海北移,这座建筑才成为了贝格学生公寓,以用于安置总督府学校的学生。1929年该楼变成了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民国日报社所在地。1933年该楼开办的私立海滨医院,是当时青岛规模较大的私立全科医院。青岛解放后此处曾为青岛市机械工业局办公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瓦格纳时装店,位于湖南路35号(上图及下图左),建于1900年前后,属于德国青岛礼和洋行董事熊伯格的房产。1936年至1949年建国前,该建筑曾是中国人经营的青岛有名的本帮菜馆“上海饭店”。青岛解放后,这是一度又是“北京商行”的经营地。1995年前后被拆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湖南路33号楼院,德国建筑,前后各有一个院子,前院是三层楼,后院是平房。该楼建于何时有何用途未见文字记载。我的小学同学枫叶和金渠芳曾经住在这个院里。据枫叶在《湖南路33号琐忆》中描述,院子里有花木和石凳,是一个很漂亮的楼院。该建筑于1994年前后被拆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岛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校舍,位于湖南路29号,建于1900年,最初为德国希姆森祥福洋行所建的出租公寓。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胶澳租借地及胶济铁路,为了铁路职工子弟读书,在该址开办铁路第一小学,主教学楼共有3座(图右1-3座)。照片中第4座为湖南路31号(也是祥福洋行的出租公寓),第5座为贝克学生公寓,这些建筑均被拆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西路】</p> <p class="ql-block">玛特维希旅馆,位于广西路和兰山路交口,系由德国商人玛特维希于1913年建造。后分别变为山东铁路公司营业处和国民党铁路党部。1924年9月还曾作为胶济铁路青岛小学校舍。解放后该建筑成为青岛铁路分局职工宿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胶澳总督府工程管理局长官邸,位于中山路广西路西北角,建于1899年前后。现在这里是交通银行大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岛市工商局办公楼(图左),青岛市商业局和供销社办公楼(图右),位于广西路(安徽路浙江路段南侧),大约建于20世纪20年代期间,原系德国人的商业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吉利百货公司,位于广西路安徽路拐角,由德国商人马克斯·葛瑞尔于1911年建造并经营。该公司在当时被称为是青岛“最大的专业商店”,“标志着一个新的商业时代在青岛的开始”。该建筑曾在1927年一度作为成立初期的铁路中学校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伯德维希商业大楼(图左),位于广西路安徽路路口东南角,由德国伯德维希公司在1899-1900年间建造。1940年,满铁和日本大仓系财阀的混合企业鲁大矿业公司,在伯德维希大楼拆除后的遗址上建了一座新楼(图右)。建国后,该楼成了青岛市总工会的办公场所,工人日报青岛记者站也曾设在其中。现在这里拆除后建了青岛日报集团大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欧人商业大楼,位于广西路莒县路交口东北角,由德国私营建筑商阿尔弗雷德·希姆森于1903-1904年间投资建造,是一座以实用为目的的商务会馆。现在这个位置被改造为一栋与老建筑面目全非的民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方菜市,位于广西路和龙口路交口,于1930年开始兴建,1931年竣工,其“回”字形的内置天井结构是当时商业市场的通用格局,开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每个门的正上方镌有四个半米见方的颜体“东方市场”大字,具有典型而浓郁的市井色彩。作家老舍在黃县路寓所写作《骆驼祥子》之余,可在市场边上方便地找个熟悉的车夫聊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荒岛书店,位于广西路龙口路交口南侧,1933年7月,由就读于北平中国学院学生张智忠、孙乐文和宁推之,在崇德中学(原青岛11中)教师、中共青岛地下市委党代表乔天华和《民报》编辑于黑丁的帮助下于广西路4号创办,并编辑青岛文坛有影响的文学杂志《避暑录话》,在传播新文化的同时也传播马列主义的革命思想,成为了中共青岛地下市委直接领导的“左联”小组的重要活动场所和青岛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鲁迅指点萧军、萧红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的通讯地址,就是寄往荒岛书店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兰山路】</p> <p class="ql-block">港务局检疫所,位于兰山路浙江路交口西北角,大约建于1899年前后。1932年,市政当局用第四公园(今中山路、肥城路、河南路、曲阜路合围)的土地置换,在港务局检疫所旧址上盖起了第一座群众聚会的礼堂,1935年落成揭幕时定名为青岛市礼堂(今青岛市音乐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岛市委中山路2号办公楼,位于中山路与兰山路拐角,其前身是日本“水交社”即海军俱乐部,大约建于20世纪30年代。青岛解放后先为市政府交际处第一招待所,后作为市委办公楼。市委市政府东迁后,所在地块的建筑被拆除建起了山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楼,现在改为青岛海关大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胶海关(图右一)及公寓(图右二),位于兰山路河南路交口东侧,建于1901年。胶海关1913年后迁往新疆路新楼办公,青岛解放初期,海关公寓曾一度作为山东省外贸局办公地,胶海关办公楼曾用作兰山路小学。日占青岛时期,拆除了胶海关办公楼建了“水交社”即海军俱乐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利洋行,即德国人开办的希塔斯·博拉姆拜克公司(图右),位于兰山路河南路交口的西北角,大约建于1901年。该建筑堪称兰山路上最华丽的建筑,现在该位置被改造为一处宾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顺和洋行,即德国人开办的施瓦尔泽科普夫公司,位于兰山路与河南路交口的西南角,大约建于1899年。后拆除建了河南路2号市委干部宿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兰山路菜店(图中大楼一楼),位于兰山路上保存的车站饭店旧址的东侧,大约建于1902年前后。该建筑最初作何用途未见文字记载。青岛解放后即在一楼用作菜店。该楼拆除后其地块用作公共场所,有公交车站及公用厕所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德威洋行,位于现兰山路9号位置(兰山路广西支路交口东北角),大约建于1901年,隶属于德国青岛顺和洋行。该楼拆除后建了一座民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馆陶路】</p> <p class="ql-block">青岛气象天测所,德占青岛后当局于1898年在今馆陶路1号位置设立,用于“为海港业务及船舶航行之发展”而收集青岛的气温、风力、潮汐等气象资料,并于1904年在大港码头设立了验潮井,还安装了自动验潮仪。1905年,天测所搬迁到了“水道山”(即现在的观象山)上,原址于1919年建了横滨正金银行青岛分行大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德占青岛以后,随着青岛城市人口的增多,加之青岛地处沿海港口以及旅游的需要,对城市公交的需求越来越大,胶澳当局于1907年6月下令开通运行了由栈桥发往崂山柳树台麦克伦堡的中国历史上首条城市公交路线,由此奠定了青岛在中国道路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德国商人费·理查德经过考察,便在馆陶路上于1910年7月建起了汽车站,这是青岛第一个汽车站,也是我国首个汽车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p> <p class="ql-block">中苏友好馆宣传橱窗,位于中山路3号,它是中山路1号国际俱乐部的组成部分,国际俱乐部由德国人于1910年建造,青岛解放初期改称“中苏友好馆”,中山路3号是其花园,也兼作露天电影场,其围墙的宣传橱窗张贴的照片和画报吸引着市民驻足观看,成为当时中山路上的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特伦德尔旅馆,位于中山路(广西路湖南路段)东侧(上图),由德人特伦德尔于1900年建造。1901-1902年被德人赫尔曼·沃尔夫接手改建并命名为“胶澳饭店”(中图)。1912年又被哈利洋行并购。约在1930年代饭店被拆除,原址改建为一座三层商住综合楼(下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豪普特印刷出版社,位于中山路(湖南路湖北路段)西侧,由德国商人阿道夫·豪普特建于1902-1903年。1927年其出版的《青岛指南》德语版,是被广泛使用的一本实用资料汇编,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相当多的城市发展和变化状况的原始信息。</p><p class="ql-block">大约在20世纪的30年代,该楼还开设过一家名为“吉美”(Jimmy’s)的餐厅(见下图)。1937年9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夫人尼姆·威尔斯从延安借道青岛赴沪,下榻过这家“吉美餐厅”,此情节被记载进了尼姆·威尔斯的《续西行漫记》一书之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岛解放后的1950年代,比较有名气的“谷香村饭店”从潍县路迁到已经被改造成三层楼的此楼下32号门头,扩大规模继续营业(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青岛文物商店,位于中山路与湖北路拐角(图左俯瞰),建于1920年,初建时为日本人开设的保险公司,抗战胜利后改为中华商场,青岛解放初期先后为大同商行、公利号百货店。1961年10月1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青岛文物商店,是我市独家经营文物商品的老字号商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德亚瞭望》周刊编辑部,位于中山路与湖北路交口东南拐角,由德占青岛时期的印刷商维克多·罗尔的山东贸易有限公司编辑。有文字记载,《德亚瞭望》1899年1月至1904年6月期间在青岛一直是正常出版,从内容上看它对城市日常社会生活的关注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还有资料称这里曾是德国总督府于1900年7月开办的印刷所,发行《青岛官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先安打字机商店,位于中山路曲阜路交口西南角,该建筑建于德占青岛时期,具体建于何年有何用途未见文字记载。1915年1月日本占领青岛后在此创办了第一家日文报纸《青岛新报》。20世纪20年代初宁波商人在此开办先安打字机商店(今青岛打字机商店前身),从曲阜路的门进去的二楼曾是花园舞厅。青岛解放后一楼北侧曾为青岛百货商店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岛咖啡饭店,位于中山路曲阜路东北角(上图),1932年由希腊籍犹太人开设,国产电影《海魂》于1957年在此拍摄过部分场景。1965年更名为青岛饭店,次年拆除原建筑扩建成六层楼(下图)。2004年3月因中山路改造青岛饭店被爆破拆除搬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星电影院,位于中山路(曲阜路肥城路段)东侧,这里是德占青岛时期的凯宁咖啡餐厅(左上图),建于1902年。1921年由一英国人改建,取名支西大戏院,1927年更名为福禄寿大戏院。青岛解放后先后易名福禄寿新闻电影院、红星电影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路肥城路东南角是一排漂亮的德式建筑(见上两拼图),拐角为当时在青岛经商的德国商人马丁·克罗赫于1902年前所建,他开办了一家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公司,中文行名为“福利洋行”(左上图),其南邻是凌基药行和宝满洋行(均见右上图)。青岛解放后,这排建筑依次更名为青岛正大百货店、工农兵百货商店、中华百货商店(见下两拼图)。2004年2月这排建筑包括其中的美丽照相馆,在中山路改造中一并拆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德县路三角地。中山路是德占青岛早期修建的一条街道,当时分南北两段,南段属德国等欧美侨民居住地,称“欧人区”;北段属国人居住的“鲍岛区”。德县路和保定路是其分界线。上图左是德占时期影像,照片左侧露出一角的建筑是阿伦斯建筑公司商业楼:上图右是抗战纪念碑;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影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上的“里院”。德国建筑商希姆森与朋友合作的祥福洋行(斯奈特拉格·希姆森公司)于1899-1914年间在大鲍岛华人城区创新的被称为“里院”的商住建筑(见上图右,位于中山路四方路东南拐角),这成为希姆森的建筑遗产和青岛特有的居住样本。下图左为保定路里院一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岛国货公司,位于中山路胶州路交口东南拐角,青岛老字号,其前身是1930年初因反帝爱国提倡国货运动而在河南路86号开办的国货陈列馆青岛国货商场,后在此创建青岛国货股份有限公司。1937年迁址于此。抗战初期营业大楼曾被日本海军占领作司令部。文革期间先后更名为中山路百货商店、东方红百货商店,1979年恢复青岛国货公司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戏院,即是现在中山路上青岛工艺美术公司大楼的位置,建于1903年,青岛最早的大戏院,是德国殖民者专门在华人居住区内设置的。1914年日本人占领青岛后,该戏院变成了日本人的“乐乐座”,1930年后戏院依次更名为青岛大戏院、国民大戏院、中和戏院、华乐大戏院。青岛解放后的1953年因“华东大戏院”年久失修而被拆除,在原址建起了工艺美术大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平路】</p> <p class="ql-block">清总兵衙门,建于1892年,位于下青岛村(今龙口路、张店路至东方饭店一带)东南,青岛河河口(今大学路、太平路路口)西侧,是清政府青岛地区军政中心和享有国家主权的标志性建筑(见上图)。1897年11月德占青岛(胶澳)后曾是德国总督的办公地点,后随着历史的变迁,依次变身为帝国高等法院、日军临时兵营、汪伪政府警备司令所设的“东文书院”。青岛解放后成为青岛二中分校校舍。1959年该建筑被拆除建了青岛人民会堂(见下左右二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平路上的纪念碑,位于太平路与青岛路交汇口的海边(图左上),最早是1903年德人为纪念在胶澳(青岛)去世的叶施克总督而建。到青岛解放前,该碑先后被日本侵略者、北洋政府、民国青岛市政府四易其名,文革初期被拆除。该处遗址被改造为太平路海滨花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因里希亲王饭店,位于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建于1899年,被认为是东亚罕见的大旅馆(图左露出一角的建筑是今栈桥王子饭店旧影)。1905-1906年,该饭店在其北侧增建了一个德国青年派风格的音乐厅(见左下小图),使饭店的平面布局延展成了T形,同时,饭店的功能也大大增强。青岛解放后,该饭店成为青岛市政协办公楼。现在此处盖起了“泛海名人大酒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克里普恩多尔夫旅馆,位于太平路安徽路东北拐角,建于1900年,它是继海因里希亲王饭店之后青岛出现的又一家规模较大的旅馆。1906年该旅馆易名为中央旅馆(见上图)。1914年之后该旅馆变为海因里希亲王大饭店餐厅。青岛解放后,该建筑成为青岛日报社社址(见下图)。20世纪末在该建筑旧址上建起了横跨太平路和广西路的青岛日报集团大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岛市委太平路办公楼,位于太平路浙江路交口东北拐角,由辛亥革命后来青岛寻求庇护的清廷遗老、江苏盐道李梅荪于1915年所建。北洋政府期间,鲁大矿业公司青岛总部设于此,1929年用作国民党青岛市党部(上图左一)。1932年1月日本暴徒烧毁大楼后,经修缮改变了大楼外观(中图)。抗战期间该建筑被兴亚院华北联络部青岛出张所占用。解放后为青岛市委办公楼(下图左、右)。20世纪90年代初连同周边建筑被拆除改造为华能大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日本海军司令部,位于太平路和中山路交口(下图为兰山路后门),大约建于20世纪30年代,因其形似军舰,又涂为灰色,俗称“军舰楼”。解放战争时期,此建筑又变身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青岛解放后,曾是市委办公楼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胶海关保税仓库,位于太平路河南路交口东北角,橫贯河南路的太平路至兰山路段东侧,大约建于1901年前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德青岛禅臣洋行,位于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河南路小学旧址东侧,图右一),建于1900年,为洋行的办公楼兼住宅。禅臣洋行主要从事远东贸易,1913年搬到了凯撒路(今馆陶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湖北路】</p> <p class="ql-block">德占青岛时期的人力车站,位于湖北路、河南路、曲阜路和新泰路合围的地块(见上图),其西侧是德国警察署(今青岛市公安局)。该两张照片拍摄于1903年前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湖北路邮局,位于中山路湖北路交口,建于1902年,1908年由德人奥托开设了咖啡面包店,20世纪20年代后分别由德人曼德勒、弗罗塞尔经营。1947年,邮政储金汇业局青岛分局购买了此楼,一楼成为了邮政局的营业所,一直延续到青岛解放后,这个邮局一直很有名气,它设立在湖北路一侧的读报栏,曾吸引过不少的读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 它】</p> <p class="ql-block">青岛早期的交易市场,设在德县路与中山路拐角处,1920年迁至馆陶路22号新建的“取引所”大楼。现在这里建起了一片高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帝国大法官住宅(见上图右上角小图,其位置系大图中深色楼),位于江苏路湖南路西北角,建于1901年。拆除后这里建了一处花园别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窑沟,坐落在青岛市中山路的最北头,与中山路、济南路、市场三路、堂邑路、冠县路五条路交汇。1897年德占青岛后,在建设城市中需要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材料,在市场三路即原孟家沟周边聚集了多家砖瓦窑厂,其中因德资大型窑厂使用蒸汽机动力机械制造砖瓦,被人们称为“大窑”,该地段也被称为“大窑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连接沧口路和市场三路的石阶路,被称为青岛的“三大怪之一”,其怪在“马路盖在房子里”,其它“两怪”分别是胶东路上的“波螺油子”和“转了一圈又回来了”的观海二路。这处石阶路和“波螺油子”在城市改造中都已经被拆除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新楼澡堂,位于保定路和河南路交口,1912年即民国元年开业,取“国新、店新、人新(员工和浴客新)”之意,因为当时正值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取此名非常有意义。开业时由当时青岛市的负责人亲自剪彩,在中山路商圈周边经营的老板们都出席了剪彩仪式。三新楼西侧与大沽路口相对是一个小广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青岛市公共汽车、公共马车的总站都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桥,即橫跨铁路连接泰安路和云南路的大桥,建于1924年10月,东端建有桥头公园。该桥先后被称为定庵桥、高云桥、国民桥、泰云桥、跃进桥,老百姓称其为“天桥”。原先是木制的,后改为钢筋水泥的。20世纪80年代旧城改造时该桥被拆除,改建为泰云地下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整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