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三清山已是傍晚,入住山脚下的民宿,夜晚,伴随着雨声和雷声入眠。清晨,望着窗外雨帘中影影绰绰的山峰,我想,今天我们得冒雨攀登三清山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三清山的奇峰峻岭雾气蒸腾,山色空濛,像一幅水墨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街道上,三三两两的游人已开始前往金沙索道登山,</span>我们也和其他游人一样,穿上一次性彩色塑料雨衣、雨裤和鞋套,登山道上到处流动着浅绿、淡蓝或黄色的身影,在雨中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的缆车伴随着山谷间的疾风冒雨上升,像大海中一叶小舟,眼前一片混沌迷离,虚无缥缈,偶尔才能看到奇峰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到金沙索道的上站,游人才算正式贴近三清山,大家钻进雨帘,开始攀登。沿途蜿蜒曲折的石级十分陡峻,刚攀登至最近的南清园景区,大家就气喘如牛,汗湿衣襟了。</p><p class="ql-block"> 站在观景台,环顾左右,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巨蟒出山”和“东方女神”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极像一条巨蟒的岩石孤立于山崖旁,看似摇摇欲坠,却已屹立千万年,令人称奇。而被称着“东方女神”的巨石,远观好似女性头像的侧影,也许是羞涩吧,在雾气里游人只能看到她淡淡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如今游览三清山,与过去登山完全不同,悬崖绝壁上修建的栈道,几乎连接了所有著名景点,游人们不必再沿陡峭的盘山道辛苦地攀登。凌空架设的栈道,远看像一条蜿蜒的丝带隐约盘旋在崖际,而站在栈道上,脚下便是万丈深渊,足以令人胆寒。俯视山谷,有时能看到断断续续已被荒草灌木掩盖的石级,那是过去人们登山的旧道,可以想象,以前人们攀登三清山是何等艰苦。</p><p class="ql-block"> 细雨中的三清山,一片朦胧,让人感觉悠然出世,而一当小雨渐歇,深邃的山谷间立即会云雾蒸腾,气象万千。在流动的岚气间,俊秀的山峰石骨峥嵘,若隐若现,奇松怪柏也容姿毕现,极像一幅淡淡的山水画,这种景像又是晴天所看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有时,忽然像有一只无形之手拨开雨帘,这时便能看清三清山的真面目,眼前峰插云天,谷陷深渊,裂隙遍布,云海苍茫,这是天工造物的大自然的杰作。难怪当年东坡先生在游览过后感叹道:“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p> <p class="ql-block"> 在来三清山之前,游览过三清山的好友曾特别提醒我们,三清宫不用去,不仅路途较远,而且也没什么可看的。但我想,三清山既是道教名山,登三清山焉有不去拜访三清宫之理?</p><p class="ql-block"> 相传三清山曾是道家修炼场所,东晋时葛洪便在此炼丹,及至唐朝,信州太守王鉴的后裔在此兴建三清宫,到现在已有千年历史,所以我们决定冒雨前往。</p><p class="ql-block"> 三清宫,海拔1460米,是三清山自然景观外最独特的人文景观,称着三清福地。通往三清宫的山道蜿延静寂,游人稀少,只有我们几个人的脚步声在雨中回响。沿途石刻、石雕、石屋、石桥、亭阁遍布,这些都是历代道教留下的遗迹,沧桑又古朴。</p> <p class="ql-block"> 在濛濛的雨帘中,我们终于见到隐藏在松林间的三清宫,看似并不壮观,仍保留着千百年来三清宫的原始模样。有一个古拙的石牌坊,上刻“三清宫”三字,牌坊边巨石横陈,穿过巨石,才能到三清宫主殿。主殿由青砖石条搭建,粗大的石条,並无过多雕凿的痕迹,却让人有返朴归真之感。走进殿内,竟能从石条间的缝隙看到日光,印证了史载三清宫“殿由风扫,门被云封”的记载,显示着道教的道骨仙风。</p><p class="ql-block"> 与三清山其它景观游人如织相比,三清宫是寂寞的。主殿内,有好几个身着玄衫皂鞋的年轻道姑,她们有的在专心致志地背诵经文,还有两个竟操着标准的普通话在交流手机的用法,她们并不在意自己身处几乎与世隔绝的三清福地,很显然,信仰的力量在支撑着她们依旧火热的心。三清宫,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原貌,看到了道教的渊源,也看到了这几个年轻道姑在世俗中难得的那种单纯和操守。</p> <p class="ql-block"> 离开三清宫返回,将经过三清山最有名的西海岸景区,西海岸海拔1600多米,在古代曾遭遇过三次海浸。所谓西海岸,就是当年的海岸线,着实让人惊讶。如今,在西海岸的绝壁上已建有长约四公里的高空栈道,行走在目前全球最高、最长的栈道上,如果天气晴朗的话,可眺望连绵群峰和幽深的峡谷,还能看到茫茫云海和晚霞。</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在雨中穿越栈道,四处茫茫皆不见,只是在细雨渐歇的瞬间,山谷间立即会云雾蒸腾,山峰显露出峥嵘的形影,就像看到大海中的浮岛仙山,这种浓墨淡彩,浮光掠影的灵动画面,才是雨中登三清山的最大收获。</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白居易当年在《长恨歌》中曾写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不知是否也是看到了这样的奇景而得到的灵感?此时,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美妙的景致。雨中登三清山,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景色,同样是难忘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