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是1976年2月入伍到胶东部队当兵的,那时部队规定,义务兵第四年才可以探家。在这之前要想探家的,就得让家里发假电报,说父亲或母亲病重,才有可能得到特许的假期。我在第三年时家里也曾给我发过两次假电报,说母亲病重,其实是让我回去相亲。我不想回去,就跟连里如实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直到第四年秋,我已提干了,连里安排我探家。离家近四年了,第一次回家还是很急迫的。可那时的交通实在是差劲。几乎每一次探家都给我留下磨难的印象。第一天早晨4点就起床,赶到营房西边2里多远的停车点,等着过路车坐上,赶到文登县城,再转乘汽车到烟台。在烟台等到晚上转乘火车,于凌晨2点到高密。在车站等到早晨转乘汽车到莒县。早就听已探过家的老乡说,从县城到公社的客车只有下午3点的一趟。而且一过12点就买不着票了。而12点时离县城还有100多里路呢,我就急得像什么似的,到县城买不着票可怎么办呢?到了县城已两点多了,票自然是买不着。不过有的乘客说,上车时如果能挤上去也可以上车后补票。等车来了,先按票上车,然后就是挤车大战,本来觉得穿着军装还得注意点形象,不能不顾一切地和群众一样挤,但在那种情况下又没法顾形象了,那场景可能把每个人的潜能都充分挖掘出来了。谢天谢地,总算挤了上去。那一车约40个座,估计得挤上70多人(那时不但不查超载,还鼓励“多拉快跑”呢),车里除了司机谁也动弹不得。到了公社,又步行十多里路才到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一次,我探家时,为了减少倒车,选择了从莱阳乘火车到潍坊,再从潍坊乘汽车到沂水的线路,在道托下车,再步行15里左右才能到家。可下车后就下起了小雨。我就在农资店里买了块塑料布披着走。可雨越下越大,塑料布不顶事了。正巧过来一辆拖拉机,跟驾驶员一问,有一段同路,捎了我一段。到了小店子,还有8里路,驾驶员很客气地说还有事,要不就把我送到家。我说已经很感谢了。可后面这一段路特泥泞,每一步都粘的拔不动脚,到家时,浑身都成了泥猴,裤子就像从泥里拖出来的似的。</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车辆状况也非常差。有次我探家到诸城东边时,遇到大雾天,能见度很低,司机开的速度只能在二三十码,最后干脆停下不敢开了,可乘客都急着赶路,一齐抗议。司机没法,又硬着头皮开,没开一会儿,车前轮掉到了沟里。大家才无可奈何了。一直等了两个多小时,雾才稍散,司机也不好再在约定的地方吃午饭了,一个劲地往前赶。到县城时,往乡里的车已走了。只能在县城住了一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我在家过完春节返回时,正赶上下雪。乘的车行至安丘南部山岭时,汽车爬到一个小坡近顶时,车的传动轴突然掉了。好在司机技术不错,把车刹住了,不然就会车毁人亡。副驾驶拦了辆过路车返回沂水求援,驾驶员在车上安抚乘客。从早上一直等到下午3点多,副驾驶才带着一辆敞篷卡车赶去。乘客又冷又饿,卡车开起来就更冷了,纷纷互相挤着取暖。可这样走了不远,卡车的前轮就下了沟,因为这时天已经黑了,雪还下个不停,路面上有一二十公分厚的雪,而那辆卡车又坏了一个前灯,自然又没法开了。乘客大都窝囊透了,可也没有一点脾气了。好在等了半小时左右,从后面来了一辆空客车,经过协商,转乘上去才回到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在外地当兵23年,探家不超过10次,但却给我留下了“行路难”的深深的阴影。我这还是在本省,离家距离不足千里,那些在海岛、边防、新疆、西藏服役的,探一次家得遭多大的磨难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看眼下,不仅私家车遍地,飞机票打折,高铁、动车风驰电掣,高速公路成网,公交车通村,网约车随叫随到,出租车招手即停,还有共享单车补充,不得不感叹:祖国发展真快啊!改革开放真好啊!</p><p class="ql-block">(因那时条件限制没留下照片,图片转自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向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