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雨花台 祭奠英烈魂(名胜古迹篇)

海春居士

雨花台,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 相传南朝梁天监六年(507 年),金陵城城南门外高座寺的云光法师经常在石子岗上设坛说法,有僧侣五百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盛况空前。 相传此事感动了佛祖,遂“天降花雨”,化作遍地绚丽的石子。六朝时筑阁于此,唐朝时根据这一传说将云光法师讲法的石子岗改名为雨花台,相沿千余年。明、清两代,“雨花说法”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根据云光法师讲经,落花如雨的传说,景区于1997年在“古雨花台遗址”上复建了“雨花阁”。 雨花阁由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主持设计,阁叠三层,檐卷四重,为仿明清古典建筑,是雨花台千年佛教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 雨花阁坐落于海拔54米高的山岗上,阁高34.5米,坐北朝南。顶层南、北两面檐口下侧各悬挂“雨花阁”木匾,字面镶嵌金箔,熠熠生辉。 雨花阁屋面为绿色琉璃瓦,黄色琉璃瓦剪边,每层楼面均由单向式楼梯相连,楼层外围均设置了闭合式栏杆,阁台底部外沿由79组花岗石雕花栏杆围合。 阁台南墙上方镶嵌“古雨花台”石匾。 阁门廊柱上有一副对联:“到此留行踪莫辜负山清水秀,前程念归宿但勿忘任重道远”。 阁周回廊。 雨花阁底层内是讲经坛。云光法师讲经铜像的四周散缀99粒雨花石。墙壁上铺贴了巨幅彩色瓷壁画“云台法师讲经说法图”,绘制了反映雨花台3000年历史的13幅壁画,是追寻雨花台古文化的源头之地。凸现了雨花台历史的丰厚底蕴。 二层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左右侍阿难和伽叶。 观音菩萨 左右侍善财童子和小龙女。 四面观音。 千手观音玉像。 顶层陈列着一幅国画《雨花盛迹图》。 雨花阁斜对面为高座寺。高座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原名为“甘露寺”,是南京最古老的唯一现存的梵刹遗存,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代高僧众多,文人墨客遍达十方,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开山祖师是印度王子帛尸黎密多罗,他集密咒、梵呗、译经、讲法、苦行于一身,在甘露寺讲经说法,由于他讲经时坐在高处,被人尊称为“高座道人”,渐渐的,甘露寺也被善男信女们约定俗成地称为“高座寺”了。 梁武帝时,宝志禅师在此住持,云光法师山巅说法讲经。 宋代一度改称“永宁寺”。 明代,高座寺分寺为二,西边仍为高座寺,东边为永宁寺。明洪武初年曾废,后建筑也大多毁于大火。 明弘历年间动工复建,恢复了药师、净业两大殿以及东室、西堂、钟鼓楼、厨房等建筑。清末衰落。 解放以后香火中断50多年。遗址曾先后作为招待所、雨花石苑。2002年、2009年,南京市政府对高座寺进行两次修缮。2011年恢复开放高座寺。 照壁前立有一根仿古“盘龙柱”,一按开关,高高抬起的龙头,竟然可以口喷甘露,5米的扬程跨度形成一道龙形山门,寓意“佛门龙象盛,香火万代延”。更为宾客接风洗尘、沐手焚香。 盘龙柱旁是“洗心池”。 大雄宝殿。 殿内主奉释迦牟尼佛。 菩提树下的佛祖。 达摩祖师。 寺中长廊。 不二法门。 “鹦鹉螺”古生物化石。 放生池。 放生池的南边有一“甘露亭”。 甘露亭内有一口古井,名为甘露井。此井建于西晋(公元265-316)年间,因其水质清纯甘甜,被誉为“甘露”。 高座寺原名“甘露寺”,就是因此井而得名。<br> “甘露亭”修建于1977年。如今,“甘露亭”和“甘露井”都保存完好。 高座寺旁边有一汪泉水,南宋诗人陆游到此,见泉水清澈见底、大旱不涸、其味清洌,称其为“江南第二泉”。 楼上为“二泉茶社”。 台阶旁有陆游品茶的塑像。 “江南第二泉”简介石刻碑。 “二泉后山景区”牌坊。 雨花亭。 乾隆帝先后六次巡游江南。在驻骅南京时,三次到雨花台游览并题诗。 “乾隆御碑”碑额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碑身正面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游雨花台所题之诗:“崇岗跋马晚春情,凭览遗台触概情。便果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台城”。背面为乾隆三十年(1765年)所题之诗:“闻道文枢问病由,雨花摩诘座无留。法师便果诚能致,已落人间第二筹”。 “御碑亭”新建于1997年,亭上匾额为现代书法家季伏昆所题。 二忠祠院门。 “二忠祠”是祭祀北宋抗金名臣杨邦乂(1085-1129年)和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1236-1283年)的祠堂。一位是“宁做赵氏鬼,不为他邦臣”的忠义将领,另一位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汉。 祠堂正门砌筑了硬山式折线形照壁,上面篆刻着武中奇所书文天祥的《正气歌》。 此祠原名“褒忠祠”,专为祭祀杨邦乂所建。南宋抗金英雄杨邦乂(音义),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时被俘,拒不降金,被金将完颜宗弼剖心殉职,时年44岁。宋高宗赐其谥号"忠襄",并赐建“褒忠祠”。 150年后,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在押解大都(现北京)途中,途经建康(现南京),在《怀忠褒》一诗中,表达了对杨邦乂的敬仰之情和殉国之志。因他从小就敬仰杨邦乂,又都是江西吉水人,文天祥殉难后,人们在“褒忠祠”祔祀他,遂改名“二忠祠”。现“二忠祠”为1998年复建,为九檩举架单檐歇山仿古寺院建筑。 祠内有一石屏,一面是杨邦乂和文天祥的浮雕像。 另一面是《重建“二忠祠”碑记》,介绍了1998年重建二忠祠的概况。 祠内墙壁上镶嵌的“杨邦乂剖心图”。 “文天祥凛然图”。 杨邦乂剖心处。 杨邦乂之墓。 “方孝孺墓”是明万历年间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为其所修,并立碑建祠,后毁于战火。清代李鸿章任两江总督时,又重新为其修墓立碑,民国江苏省省长韩国钧再次重修,后来均遭焚毁。 现墓是2002年在方孝孺遇难600周年之际,方孝孺后人捐款与雨花台管理局一道重新修建的。 方孝孺(1357-1402年),世称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方孝孺是明朝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的老师。因为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史称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方孝孺因拒绝为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福王时追谥“文正”。 墓园最北侧的牌坊上刻有对联“十族殉忠天遗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横批“天地正气”,为国民政府时期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 方孝孺墓道旁立有24块碑刻。墓道全部由青石筑就,环境幽静,树高林密,古柏参天,自成一景。 墓碑上刻着“明方正学先生之墓”。 “木末亭”位于方孝孺墓上方的雨花台东岗之巅。“木末”二字出自屈原的《九歌湘君》。 日军侵华时,此处被修建成钢筋混凝土的碉堡,亭子是后来复建的。 亭内木屏横额“木末风高”。“木末风高”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木屏背面为《金陵胜景图》。 李杰墓位于雨花台东南角二忠祠旁,坐北面南,四周翠竹环抱。 李杰(1331-1369年)是明初开国功臣之一,在多次战役中,屡立战功。洪武元年(1368年),随大将军徐达北伐,身陷敌围,不幸阵亡,时年38岁。洪武二年八月,灵柩运回南京,赐葬在聚宝山之阳,即现雨花台烈士陵园东南角。洪武十七年(1384年)十月,朱元璋册封李杰之女为淑妃,摄六宫事,并追封李杰为镇国上将军、都指挥使。 神道碑通高3.94米,龟趺高1.45米,碑额饰浮雕云纹螭龙,镌刻有“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使司事赠骠骑将军佥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铭”及“洪武三十一年(1388)夏五月二十一日立”等字。碑文记载了李杰生平事迹,为明初文学家宋濂奉敕撰写。 神道旁有石羊一对。 石马一对。 石马及马倌一对。 石武将一对。 雨花台自古就是攻守金陵的战略要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理想、为国家捐躯的动人故事。这里是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阵亡人马合葬冢。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各地革命军纷纷响应。徐绍桢率江浙联军挥戈金陵,攻打雨花台要塞,与清军张勋部激战,牺牲惨重。革命军将雨花台之役阵亡的200多位烈士遗体及战马合葬于东岗的坡上,垒筑成两座土冢,树碑纪念。 解放后,在此建3米高的碑一通,"文革"间无存。 1981年,新立石碑,并以花岗石围筑两座巨型土冢圆墓。 1999年,新建花岗岩贴面弧形照壁。照壁长6米,高4.37米。墓冢后侧加砌了石围栏,周边重新进行了绿化设计,使墓区更为肃穆庄严。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