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首好的乐曲必须做到两点。首先必须和谐流畅,这是基本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追求变化有趣。只有掌握如何做到和谐流畅,才能知道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法加以变化,追求趣味和色彩。</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一章我们就重点聊聊如何写出流畅的曲子。下一章再讲讲怎么让音乐有味道不平淡。</p><p class="ql-block">关于音乐的流畅,让我们从导音开始讲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导音的概念</b></p><p class="ql-block">对于某些音符来说,它们有一种不稳定性,有强烈的导向邻近音符的倾向,叫做导音(leading tone)。</p><p class="ql-block">从音阶结构来说,半音的稳定性不如全音,因此半音可以作为导音。那么12个音里面哪些是半音音程呢?答案是七个,包括七音音阶里面的F(发)和B(西),以及五个不属于音阶的音符。这里重点介绍七音音阶里面的导音,另外五个音符下一章再介绍。</p><p class="ql-block">七音音阶中,西和发有导音功能。举个例子,如果你听到“梭西”,大多数人会期待下一个音是“哆”,因为西这个音有强烈导向哆的倾向,“梭西哆”给人一种完整感和终极感。如果梭西后面却没有哆,就让你的预期没有实现,从而产生一种悬而未决的感觉。同样,“发”有强烈导向“咪”的倾向。</p><p class="ql-block">导音直接形成了几个极其重要的音乐概念,下面分别聊聊。</p><p class="ql-block"><b>导音和小调</b></p><p class="ql-block">先介绍一下小调。上面提到,任何七个音,如果符合“全全半全全全半”的结构,就是大调音阶。那么什么是小调音阶?</p><p class="ql-block">小调音阶有不同的结构。任何七个音,如果符合“全半全全半全全”的结构,就是小调音阶。</p><p class="ql-block">分辨大调小调的偷懒方法如下:</p><p class="ql-block">一个音阶,如果可以用“哆来咪发梭拉西”唱出来,就是大调,因为哆来咪发梭拉西符合“全全半全全全半”结构。</p><p class="ql-block">一个音阶,如果可以用“拉西哆来咪发梭”唱出来,就是小调,因为拉西哆来咪发梭符合“全半全全半全全”结构。</p><p class="ql-block">把一个大调的第三,第六和第七音各降半音,就变成了相应的小调。</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小调叫做“自然小调”,你也许觉得奇怪,难道还有不自然小调?还真有,而且还有俩!</p><p class="ql-block">一个叫做和声小调,另一个叫做旋律小调,这些是什么鬼?下面就聊聊。</p><p class="ql-block">如果你仔细研究大调结构,你会发现,大调的最后一个音和下一个音阶的首音之间只差半音,因此大调最后一个音符合导音的定义,有导入下一个音阶的自然倾向。小调则失去了这个导音,因为自然小调最后一个音和下一个音阶首音差了两个半音。</p><p class="ql-block">鉴于导音的重要性,缺乏这个导音,音乐家们不爽了,于是他们决定,把小调的最后一个音升半音,形成导音,这样的小调就叫做和声小调。如前文所述,导音在和弦中非常重要,于是在绝大多数西方音乐中,小调的和弦部分使用的是和声小调,而非自然小调。</p><p class="ql-block">加一句,因为自然小调缺乏末音这个导音,使得以导音为基础的很多大调和弦理论无法照搬到小调体系来使用,我估计这是让音乐家不爽并想制造和声小调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然后大家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把最后一个音升半音以后,倒数第二个音和最后一个音居然差了三个半音,听起来怪怪的,作为和弦没问题,但是如果用它写旋律,总有怪异的阿拉伯风格,因此,大家又制造了旋律小调,专门供写旋律用。在旋律小调中,不仅最后一个音升半音,倒数第二个音同样升半音,这样听起来就顺溜多了。</p><p class="ql-block">要注意的是,虽然自然小调和和声小调上行下行音阶不变,旋律小调上行是旋律小调,下行却要变成自然小调。</p><p class="ql-block">总结一下,下面是以拉西哆来咪发梭为例的三种小调:</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自然小调:拉西哆来咪发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和声小调:拉西哆来咪发(升)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旋律小调:拉西哆来咪(升)发(升)梭 (下行:梭发咪来哆西拉)</b></p><p class="ql-block">可见,导音直接导致了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的形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导音和音乐的标点</b></p><p class="ql-block">说话总是一句一句来,说完一句再说下一句,标点符号就起到了断句的作用。音乐也是同理,没有人喜欢洋洋洒洒一泻千里从头到尾好像只有一句话的意识流音乐。音乐需要结构严谨,断句清晰,也就需要标点符号。</p><p class="ql-block">那么,什么是音乐的标点?</p><p class="ql-block">音乐的标点有三种:句号,逗号和问号。</p><p class="ql-block">先来看看句号。</p><p class="ql-block">对于调性音乐来说,回到主调性,会给人一种回家的感觉。从和弦的角度,I和弦(代表主调性)往往是音乐尾句和弦,就是这个道理。而最常用最给人终结感的和弦组合是V→I。至于说为什么,就要看看导音了。如果用简谱来表示,V和弦是“5, 7,高音2”,这里面有一个张力最大的导音“7”,它有不可遏制导入“高音1”的倾向,于是后面接上I和弦“1, 3, 5”就顺理成章了,因为里面有个“1”。同理,vii和弦→I和弦也有强烈的终止感,因为vii和弦是“7,高音2,高音4”,7想导入高音1,高音4想导入高音3,所以后面不接I和弦都不行,而一旦接了I和弦,就给人十足的满足感,满足了自然就结束了,于是形成了音乐的句号,经常用在音乐的结尾。</p><p class="ql-block">IV→I是另外一种句号。IV就是“4,6,高音1”,这里面的4有回归3的倾向,但是作为导音,4没有7强烈,因此IV→I是一种较弱的结尾。</p><p class="ql-block">音乐的逗号是任何和弦→V和弦。当一句乐句终于V和弦,你知道这并没有完,因为V和弦很不稳定,具有极强的导入I和弦的倾向(理由如上),这种和弦进程让你产生了一种只听到“半截话”的感觉,于是想继续下去听完下半句。</p><p class="ql-block">而V→vi和弦进程相当于音乐的问号。你听到V和弦时,会本能地期待I和弦,但是你偏偏听到了vi,你不知道下一步会怎么走,产生疑问,只能耐心等待答案,这就是问号的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流畅的声音引导</b></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话题。乐曲必须体现整体感,从乐句来说,可以通过重复旋律,重复特征片段,重复节奏等等方法来建立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联性。但整体感不仅要体现在句子上,还要体现在字和字也就是音符和音符之间。那么如何形成单个音符之间的关联性呢?总不能不停地重复这一个音符吧。</p><p class="ql-block">其实音乐的整体感并不仅仅依靠简单的重复,还可以来自期待的被实现。当你期待的下一个音符真的出现了,你就会产生整体感。</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声音引导要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前面聊过的导音就是声音引导的一种,下面再聊聊和弦的推进(chord progression),即什么样的和弦组合最符合人类的听力习惯。关于和弦推进,需要知道下面几点。</p><p class="ql-block">第一,虽然有例外,而且不算少,但是以下仍然可以成为一个规律:旋律音符应该尽量出现在相对应的和弦里,这样才会最大限度和谐。有了这一条,你就知道怎么选和弦了,选那些包含旋律音符的和弦即可。</p><p class="ql-block">第二,一般而言,起始和终止和弦都是I和弦。道理很简单,I和弦是音阶中最稳定的和弦,像你的家。出去旅游探险,你是从家里出发,最终又回到家里,家标志着开始,也标志着结束。</p><p class="ql-block">第三,I和弦虽然稳定,但是老在家里呆着不出去浪就没劲了,所以一首曲子不要总是I和弦,要多点变化,才能形成音乐的起伏。除了I和弦,所有别的和弦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和张力。</p><p class="ql-block">第四,I和弦后面可以接任何和弦。</p><p class="ql-block">第五,别的和弦后面怎么接就没这么随意了,具体规则看下图。这张图概括了最容易让人产生满足感的和弦推进。想理解这张图,首先要了解乐理中的“五度”概念。前面讲过,五度是除了自身以外最和谐的组合。五度也是泛音系列中第一个和基音不同的音符,因此从五度泛音回归基音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舒适感和满足感。这张图的中间轴全是五度回归(iii→vi→ii→V→I),因此这样的和弦推进人类非常喜欢听。另外,看看和弦的结构就明白,IV和ii很类似,V和vii很类似,因此他们分别属于同一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六,不要忘了音乐的标点符号,在乐句的转折和结尾,和弦推进可以按照标点符号的要求加以选择,比方上图中V→I和IV→I代表句号,也就是一个段落的终止。V→vi代表问号。</p><p class="ql-block">第七,相邻和弦尽量做到不同,实在做不到,请考虑转位和弦,以增加多样性。</p><p class="ql-block">和弦推进搞定了,声音引导并没有完,这是因为每个和弦都包含几个音符,上面提到,无论这些音符在哪里,如何组合,都代表同样的和弦,那么你如何选择摆放这些音符的位置呢?如何摆放才能产生最佳声音引导?</p><p class="ql-block">这里需要运用“<b>最少变化</b>”原则。</p><p class="ql-block">原则一:共同音符声音引导。啥意思?就是如果后一个和弦中有和前一个和弦相同的音符,就把这个音符放在同样的位置,让它保持恒定不变。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是为了维持整体性。</p><p class="ql-block">原则二:对于不共享的音符,要看看后面和弦的音符和前面和弦哪个音符最接近,把它们安排在一起。也就是说,如果实在做不到恒定不变,就让变化保持最小。</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声音引导的基本原则,有了这些原则,你就既学会了横坐标上和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也学会了纵坐标上每一个和弦的音符摆放规律。你就可以写出不难听的音乐了。</p><p class="ql-block">仅仅做到这些,稳虽然稳,乐曲仍然可能显得太单调乏味,缺乏色彩缺乏趣味。怎么让平淡的音乐出彩?就需要下一个技巧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