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古镇游记

涵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涵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周村古镇是淄博市周村区的一个商业古镇,离东营只有一百多公里,自驾不过两个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初秋的清晨有丝丝凉意,青青的小草上、绿绿的树叶上挂满了露珠,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芳香,令人神清气爽,带着一天的好心情,披着初升的阳光,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出游,去追寻鲁商文化的足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临进周村便清晰看见“天下第一村”的牌坊巍然矗立。我想如此霸气的名字背后一定是有故事的 。相传当年乾隆下江南时路过周村,正逢正月十五,大街上各商号张灯结彩,划旱船、舞狮子、踩高跷等民俗表演好不热闹,一派繁荣景象,乾隆帝见此龙心大悦,钦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据了解“大街”是周村古镇保留完好的一条古街,也是这座古镇的中心。于是我们决定重点看看“大街”。从南门进入大街,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牌坊,上面写着“旱码头”三个大字。何为“旱码头”,据史料记载周村古镇形成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明清,清朝中期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旱码头”即:陆地上商品贸易、物资流通的集散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进入大街,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是令我惊喜的,这里保持着古朴风格的明清原貌和历史本色,特别是那些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古建筑,黛瓦粉墙,古香古色,风格独特。大街两旁店铺林立,书局、酒肆、客栈、染坊、票号、银号、邮局等,这些商铺都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并沿用着当年的名称,现在有的供游客参观,有的仍在发挥着商业功能,并仍用古老的方式经营着,如著名的老字号瑞蚨祥、大染坊、三益堂等依然延续着当年的生意,昔日商贾云集生意兴隆的影子依稀可见。置身于大街,就仿佛进入了历史的隧道,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古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很难想象在淄博这个现代化城市中,还有一座保存如此完好的原址原貌、原汁原味的古街。据说周村古镇,原有商业老街巷36条,还有许多小胡同。城市现代化建设毕竟是要发展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大兴城市改造,古镇也在改造之列,因此古镇部分古建筑不复存在了。听说淄博市在“拆旧建新”中因资金短缺才保留下了古镇的这条街,还听说那年张艺谋、巩俐他们在这里拍《活着》也是保留下来的一个原因。 但不论怎么说,这条古街还是保存下来了,鲁商文化也得以传承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徜徉在古街,品味着古街,房子是古老的,房子里的人也有一种古老的气质 ,并且很大一部分小商铺还在做着同样古老的生意,如手工作坊、印染、雕刻、古玩、奇石、字画、烧饼、蜜罐、煮锅等。这些店铺虔诚地保持着自己古老的风格,做着属于自己的生意,店主人们悠闲地摆弄着小狗、鸟笼,有的三三两两下着棋、打着牌、喝着茶、聊着天.....完全不像当今的生意人那样匆忙,那样热闹。我想也许是他们传承着古老原始手工艺术,创造着稀有的精品,那份品质和美好在古街小小的商铺里闪烁着光芒,吸引着南来北往的现代人;也许他们是在老祖宗为他们留下的这块风水宝地之上,继承老祖宗为他们留下的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需要努力便也会财源滚滚;也或许......古镇古朴而神奇,蕴藏着许多秘密和故事。据说古镇居民魏女士早年她大姨送给她一只碗,她一直当饭碗用了五六年,专家一鉴定,却是一只“康熙斗彩花卉纹碗”,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居民吕先生下乡收集旧物,一个老大爷50块钱卖给他一把破椅子,原来却是一把价值一二十万的明代古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周村烧饼是古镇的一大特色美食,历史悠久,风味独特,传说是这样描述的:小小的圆饼薄如纱扇,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的确名不虚传,因此烧饼铺也是最热闹的地方,铺内师傅们以他们娴熟的传统手工技艺忙碌地制作着烧饼,柜台内销售人员利落地用环保纸包扎着烧饼,购买者排着长队从铺内延伸到铺外,那场面对于习惯了网购的现代人来说真是少见了。我也加入到排队的行列中体验一份难得的感觉—不只为味道,还有那世代传承的美食文化和激励后人的工匠精神以及久违了的传统购物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丝绸店里也是个热闹的地方。周村是我国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周村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有“丝绸之乡”的美称。清末各地丝商纷纷到周村投资办厂,周村逐渐发展成为山东丝绸业的中心。至今大街上丝绸店铺家家 生意兴隆。各丝绸店仍旧保留了古老的经营方式,老字号“瑞蚨祥”是最具代表性的,进得店来,仍是封闭的红漆木板柜台,各色花样的丝绸布料卷成长条卷排列在柜台上,柜台里边的人手拿木尺从容地服务着顾客,一曲传统京剧萦绕在店内,与店铺的气氛相得益彰,即是不买什么,感受这种氛围也是好不惬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老字号大染坊也是来古镇不得不看地方。200多年前的大染坊旧址规模很大保留完好,二进院落, 前店后厂格局。染坊内展示着古老的印染工序,工棚里可见一排排土灶大锅,据介绍是用来给布料加热上色的,工棚外是一排排大水缸,里面泡着刚上好色的布料,应是漂洗工序,院子里高高的架子上凉晒着漂洗好的五颜六色的布料, 身强力壮的男人们在倒腾缸里的布料..... 古老的的工序,劳动的场面真实再现了当年大染坊手工业印染的场景以及大染坊的兴旺。电视剧《大染坊》正是以此为背景再现了大染坊的人物故事和历史兴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古镇地杰人灵,这里造就了无数个有名的商人,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但是经商的法宝和精神财富还有至今完好的深宅大院,杨家大院就是这些大院中的代表作。大院是二进四合院,前后相连,前院是住房客厅、卧室等,室内陈设也十分考究,中西合璧,有精美的中式字画、古玩、刺绣、木雕,也有时尚新潮的欧式沙发、茶几、唱机。院中植有花草树木,其中有上百年的参天老树,也有木瓜、椰子之类的热带树木,花园中有各种奇花异草,园中道路旁摆放着一些大小不一的观赏石。四合院的后面还有一个院子,院子里有规模不小的马厩和停放在那里的马车以及司马人住的房子。整个大院处处彰显出主人的富有阔气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及不俗的文化品位,同时也体现出近代鲁商儒雅的生活情趣。大院的主人就是鲁商的代表人物杨瑞清。杨瑞清自幼聪颖,16岁中举人,但是他厌倦仕途,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封建皇权深恶痛绝,最后走上了经商之路,他积极与外国商人接触,给那个时代的周村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经商理念。在他的运作下,周村有了现代化的丝织设备,有了电灯,甚至先于北京有了电影放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状元府也是古镇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看上去较其他建筑更为壮观,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风格,前后两院,两个院落中间有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人称状元楼,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院内并建有花园和演武场。整个建筑既有官府的威严氛围又有居家的闲适情调,其风格和规模彰显了官宦人家的风范。当年的状元王应统便是状元府的主人。王应统(1663~1715),祖籍山东长山县,清康熙二年(1663)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康熙二十六年(1687)参加乡试中武举,后赴京试中进士,那年他25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建筑和各界名人,还有生态文化。古镇充满着浓厚的北方民俗气息,早上各商铺开门营业,便有人敲响“天下第一锣”,寓意大小商家鸿运当头、生意兴隆;民俗婚礼的花轿穿街而过, 民间的锣鼓队身着传统服装打锣、敲鼓、吹着欢快的唢呐调;洋车、马车往返不停;还有古镇上那些具有古老气质的人们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具有现代气质的追寻者有序地热闹着这座古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浑然天成的明清建筑群和布局合理的深宅大院以及大院主人们的故事,还有丰富的生态文化,不仅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也吸引了众多影视剧组前来拍摄。《大染坊》正是当时印染业的一个真实再现。《活着》、《闯关东》、《中国商人》、《旱码头》等影视剧组也都纷纷在这里取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昔日鲁商文化的发祥地,今日鲁商文化在这里传承,走进古镇踏今访古,既为传奇而来,也为文化古韵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不知不觉华灯初上 ,欣赏着夜色中的古城,在传统宫灯的辉映下,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如梦如幻, 此时真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此地何地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注:曾发表于网络散文平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1年12月6日(修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