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 2021年12月5日,是广州培正中学创校132周年及同学的庆典日,恰逢贤社(1971年)同学毕业50周年的金禧纪念日。当天下午2时贤社同学有260多人参加了在百周年纪念礼堂召开的庆典大会。<br></p><p> 时光流逝,转眼间,我们走过了五十个春夏秋冬。当年离校我们走向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今日重返母校,每一步都带着历史的印记,倾述着过往的苦与乐,也将重叙往日的友情,互道别后的思念,尽享再会的欣喜。</p></h1> <h1> 透着晨光的培正中学正门</h1> <h1> 透着晨光的培正中学正门学校与五十年前相比变化真大,越来越漂亮了。</h1> <h1> 礼堂大楼</h1><br> <h1> 泳池</h1> <h1> 瞧,有学友一早带着贤社的第三代返校游览来了</h1> <h1> 培正中学南门</h1> <h1> 位于培正一横路的培正中学南门,乍一看与正门十分相像,也算得上是相辉相映。里面这座西式的老楼设有广州培正同学会和培正校史博物馆。</h1> <br> <br> <h1> 上午,贤社的各位联络员迎着晨曦来到学校,做好下午给各位同学发放金禧纪念章、纪念证等物品的准备工作。</h1> <br> <br> <h1> 下午会前,同学们陆续来到学校大门口,因防疫要求,学校按有关规定严把检验健康码、行程码的关,同学们有序进入校园,也有不少同学驻足校门留影。</h1> <br> <br> <br> <h1> 步入校门,只见同学会的志愿者在辛勤为大家服务。同学们又在会前抓紧在各处留影校园。</h1> <br> <h1> 是日,贤社同学带着50年前学友时光的印痕,徜徉在老校园的红墙、绿瓦、幽径中,寻找当年的课室,寻找曾经留过的踪迹。美洲楼、澳洲楼、白课堂、美洲华侨纪念堂……<br> 白驹过隙,一晃50年,学生时代的一幕幕,同学和老师的音容笑貌恍如昨日。<br></h1> 入礼堂前在签到墙 <h1> 原三连三排的李兆南排长(前排右二)毕业后任执信中学的体育老师</h1> <br> <h1> 下午2时,在百周年纪念礼堂召开校庆庆典大会。</h1> <h1> 前排右一是1921年出生、1942年毕业、1946年与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同班同学的霍焕然校友。</h1> <br> <h1> 薪火相传。贤社马文强火炬手接火炬传递。</h1> <br> <h1> 毕业60年的钻禧老学长,这12位88岁的老人高声齐唱培正校歌和校旗歌,着实令人感动,让人深深感慨名校的凝聚力与感召力!</h1> <h1> 今年的贤社,是毕业50年的金禧。贤社260多名学友带着历经五十载路程的脚步,缓缓迈上礼堂舞台。苍葱岁月积聚的沉淀,尽在校园这方舞台上抒发师生们永远的情怀。</h1> <br> <br> <h1> 贤社马文强同学向学校捐赠中国岩石与矿物样板</h1> <h1> 翻开曾几度易名的百年老校培正中学的画卷,我们这一届在校时校名是广州市五十七中学。这特殊年代的高中生,我们失去过许多宝贵的文化学习时间,却曾在学工、学农、学军,修建从化分校的过程中,磨砺了我们的意志与毅力,使之在后来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能一步一个脚印坚韧向前</h1> <br> <br> <h1> 母校情结,永铭于心。感恩当年学校老师教会了我们做人要正直、诚实、至善!如今归来,千言万语也道不尽对学校的思念和对学友的挂牵。少年时的趣事诉不完,友情道不完,美相照不完。欢声笑语和诚挚问候荡漾在古老又焕发新元素的校园里。</h1> <br> <br> <h1> 母校至善至正的校训和红蓝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我们并代代相传。(红——代表澎湃的热情,火红的心,特别是善心;蓝——代表冷静, 思考周全,端正)。</h1> <br> <br> <h1> 学校颁发给我们的毕业五十周年的金禧徽章闪闪发光,激励着我们还需奋发向上,珍惜当下,憧憬未来,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h1> <h1> 大会后,部分同学移步珠江新城的御口福酒家参加大公宴。</h1> <br> <h1> 郑其荣老师(右) <div> 贤社二连的郑其荣老师即兴作诗<br><div> </div></div></h1> <h3></h3><h1> 献给培正中学七一届金禧庆典<br> 金禧重回美洲楼,<br> 满载欢笑致问候。<br> 战天斗地王者归,<br> 逆流顺流闯九洲。<br> 今生有缘能同窗,<br> 友谊长存到永久。<br> 大家举杯齐互勉,<br> 金色明天共拥有。<br> 2021年12月5日校庆大公宴即兴<br> 郑其荣老师贺<br> 大公宴上各禧庆社互动活跃,热闹非凡。至此,校庆活动落下帷幕,学子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br><全文完><br>培正中学贤社同学供图文<br>特别鸣谢多位学长的摄影支持</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