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上党老连家之 九庄篇

莲子

<p class="ql-block">  在上党襄垣城西北10公里处,一座古老的村落刚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这座承载着当地六百多年文化的村庄,在煤炭开采、村民整体搬迁后,很快被夷为平地,成为煤矿的种植园。这就是古上党连氏曾经的一块聚居地——九庄。</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襄垣《连族谱牒》记载,“明建文年间三世祖进迁居庄头(今九庄),建文年间殁葬坟烟玶”,迄今620年。襄垣《连族谱牒》还有记载,三世祖楹公四子钜的四世孙诰也自阳泽河迁入九庄,时间应该在明万历年间。至此,一直以来,上党连氏认为九庄连氏为进之后的说法,应更正为,九庄连氏以三世祖进公后人为主,三世祖楹公四子钜之后人共同开发了九庄。即今日九庄连氏为进、楹之后人。</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甲午年(1774年)阳泽河谱序:楹“靖难之变”后……“长三支渺而难稽,五支远奔邯郸,独留二四支荷祖宗之默佑,幸苗裔之绵长……”谱序也佐证,九庄除进之后外,均为阳泽河连氏之嫡亲。</p><p class="ql-block"> 九庄连氏始迁庄头,自蛮地开发,世代历经艰难,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达到65户251人。</p><p class="ql-block"> 九庄连氏始祖进迁出于古上党阳泽河,家族曾一度“人丁不旺”。进之四子(四世),三子无后,六辈单传。饥荒肆虐,举步维艰,家庭长时期处于低谷,至十一世才见转机。古上党《连族谱牒》记载:十一世长凤吟子三,次凤琴子五,三凤琦子六,四凤彩子二,即十二世达到16人。同时出现“德龙”、“金龙”两位“乡饮耆宾”。史料表明,这是九庄连氏在生产、生活,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出现的里程碑式的转机。</p><p class="ql-block"> 走进九庄庄头村头,大路西边小岸上一块上百亩平整的土地首先映入眼帘,这就是坟烟坪——九庄连氏族人心中的“风水宝地”。古上党《连族谱牒》三世祖进之坟莹就在这里。东南向与此不远便是九庄人皆知的“举人坟”。进之十五世嫡孙笃敬便是此坟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笃敬,字德與,清光绪壬寅科举人,近代九庄连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中举后留学日本,民国七年选任山西省议会议员兼充督军府咨议。历办县教育行政事,后任临时县参事会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受知县委派,在城内后街创建女子初小,当年招生20名”。同年任县劝学所所长(充任县视学兼学务总董),后又在师范传学所任职。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与重修《襄垣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6年)组织古上党《连族谱牒》修纂。</p><p class="ql-block"> 笃敬祖上从武发达。父步英,字子俊,清武生驰封文林郎。祖父登第,武生介宾。曾祖父建珠守媚川(今广西合浦县南)……这都是九庄连氏祖上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笃敬作为九庄连氏近代代表性人物,源出父辈的表率和教育。《清例封文林郎邑庠武生子俊公墓志铭》说,(子俊)“少英敏,有大志,喜读书,日记数千言……公又娴武术,精其射,壮岁入武痒欲效用……好善乐施,多所补益……立家塾,延名师,以课读……笃敬也力学不倦,以承父志……壬寅岁修葺村北古佛庙,公捐之,督工备极辛苦卒……”墓志铭最后有诗云: “秉性名达兮,料事如神;弃文就武兮,壮志未伸;燕山教子兮,白圭治生;扶危机急兮,求仁德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辛丑年冬月初九,风和日丽。九庄宗亲茂华、国庭带领我们考察了整体搬迁后的九庄老村。说是老村已是过去时,只是区别于新村而已。若非庄头还未折除的戏台,北庄还未拆除的学校,残破至极的庙宇,以及岸上、沟边剩下的一点点窑洞的遗迹,单凭路边依稀可见的残垣,外面的人谁也想不到这里是一座刚刚消失的村落。</p><p class="ql-block"> 站在岸上不久前平整过的庄稼地里,茂华宗亲告诉我们当年举人宅院的旧址,村长等宗亲的原住址……</p><p class="ql-block"> 驾车向北来到一座旧戏台前,茂华宗亲介绍,这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戏台,指出戏台广场对面拆除剩下的一排残缺的小房周围就是原来的村委会。几位男女村民围过来看热闹,并热情地向茂华打招呼。茂华宗亲说她们是本村留下来帮助粮站收玉米的。</p><p class="ql-block"> 戏台广场边缘堆积着不少坛坛罐罐,还有石磙石碑等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中有块墓碑上书“清故例授文林郎子俊连君之墓,大清同治十三年八月立”。村里的人不知道这是谁的碑,我们推算是笃敬父亲的墓碑。</p><p class="ql-block"> 从九庄村委会遗址庄头村北的沟岸边,向北望去,一条深沟的岸上还有一些房屋。茂华宗亲说,那是过去的九庄学校,村庄搬迁后没拆这里,煤矿留作经营种植园用的。走进原学校小广场,眼前玉米垛、玉米堆,满满玉米的世界。地下挖煤,地面种植。看来,煤矿在九庄确实是赚了。</p><p class="ql-block"> 广场东边几十米的地里,有一座残破的庙宇,似乎有千年风雨的摧残。村人不知这是什么庙,只是说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在庙前戏台前看过戏……</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显示,这是一座古佛神庙,“清康熙年间所建,复修于雍、咸两朝”。“光绪己亥春开始,乡人又一次征资维修扩建”。“废者兴,缺者补”、“复建乐楼九间,新增东院社房马棚念四间。越五载而告成”。庙宇占地近700平方米,1981年襄垣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庙要想保留,看来是需重修了。</p><p class="ql-block"> 从九庄老村原路返回县城已是中午。走进九庄新村,早已是另一番景象。襄垣东湖风光无限,位于湖东之畔的村民住宅楼小区,标志着九庄村民生活俨然进入一个新时代。他们不再有黄土地上的劳作却收入不减,在县城做一份工完全是家庭收入的增量。就医、就学、购物……等等便利,将使村民们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越是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是激发他们心中的乡愁眷恋。九庄新村口石碑云:告别多少辈开发和赖以生存的故土,“含泪离家舍土”,将“铭记乡愁”。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在他们心中打下深深的络印。他们希望能在故土建一座祠堂,不忘祖德,传承文化。他们希望在新区能有处展览设施,以留住乡愁,教育后人……</p><p class="ql-block"> 据传,庄头村名与连氏迁居开发有关。明清时九庄属甘泉乡桃林里;民国十一年(1922年),九庄划为第二区第十编村(庄头为主村,联合东庄、西庄、南庄、北庄等九个村编为一编村,遂名九庄)。1958年实行社队制,编为九庄人民公社九庄生产大队。</p><p class="ql-block"> “冯庄坡上一眼望,公社驻地五个庄;东庄北庄一道梁,道东道西在两旁;西庄西街南堰上,道上西凹大垴上;南庄寨垴小南场,蒿角沟在冀岭旁”。后来,九庄村划为东庄、西庄、北庄、南庄、南堰、西街六个自然村。九庄地处丘陵山区,3200多亩土地。村民自豪地赞美自己的故乡:“沟壑纵横,古木葱茏,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民风淳朴,人杰地灵……”</p><p class="ql-block"> 九庄人热爱故土的情怀,将会感染接触过他们的人,首先就是我们。</p><p class="ql-block"> 九庄连氏多有迁徙。本邑之内,九世周东庄迁东山底,十三世玘亭、玘贵北庄迁范家沟、西山底,十六世登东庄迁南田漳……</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来,九庄连氏也多有外出谋生创业者,有远至川、滇等地者,也有留居海外。近以山西本省为最。如今村落消失,乡恋无形,想来他们定有一样的故土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6岁高龄的安喜宗长是早期研究连氏根祖文化的先辈之一,老宗长时刻惦记着古上党连氏祖地的文化传承,日前专门召集九庄、阳泽河、黄楼北、西岭、南丰沟等地宗亲研讨连氏根祖文化传承。九庄宗亲面对故乡消失,高度重视抢救故土文化,令人赞赏!</p><p class="ql-block"> 此小文权作故土消失于昨日的九庄连氏脉络的记忆,请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古上党版图上消失了的九庄</span></p> <p class="ql-block">  感谢安喜宗长为之运筹!</p><p class="ql-block"> 感谢南丰沟生才宗长同考!</p><p class="ql-block"> 感谢九庄宗亲大力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