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万柏林区圪垛村知青大院半日游

无盐

<p class="ql-block">探大山深处古老村落 </p><p class="ql-block">忆火红岁月知青年代</p><p class="ql-block">仰晋商富贾名居大宅</p><p class="ql-block">品广东特色打边炉</p><p class="ql-block">龙城车友会每周一次的户外活动开始了!12月12日,良辰吉日双12,出发!</p> <p class="ql-block">蓝盈盈的天,清凌凌的水,冬日的太原此景难得!</p> <p class="ql-block">头一次看西山景色</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出门还带着他的小仓鼠,让小仓鼠也接受教育,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p> <p class="ql-block">带小仓鼠去看崔百万故居</p> <p class="ql-block">狗狗周日也出门溜达溜达,走进大自然,快乐健身</p> <p class="ql-block">“圪ge垛duo”,在太原方言里是小山丘、土坡儿的意思。圪垛村—海拔1313米,全村有413户,现已全部移民,建筑以窑洞为主,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约600多年,是太原市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1975年4月,太原市50余名青年来此插队。1976年,知青们拿出国家补贴的5万元,在圪垛大队社员的帮助下,亲自动手修建了12间知青窑洞,之后这里就成了知青们生活学习、打谷晒粮、文艺娱乐、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知青大院”这一名称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广阔天地,大有作为</p> <p class="ql-block">“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p><p class="ql-block">——毛<span style="font-size:18px;">泽东1939年5月1日在《五四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重温入党誓词</p> <p class="ql-block">知青,是一代特殊的群体,也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知青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与中国的现代史,与新中国的历史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作为个人而言,在自己的十年插队生涯中,有过迷茫,有过彷徨,有过失落,有过喜悦。正是在农村,我完成了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对了人生的道路有了初步的体悟,懂得了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尽管蹒跚,还会跌跤。今天回过头来看,那是我人生中的一所不忘的学校,尽管那时有太多的艰辛,却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基础。——摘自一位老知青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插队时,我还不满16岁,可以说还是个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知识,不会做饭,甚至不会洗衣服。插队使我学会了自己生活,学会了自己面对社会,自己处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等,使自己具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摘自一位老知青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插队前对农村的了解,是在课堂上,在报刊书籍中,是一种书面的知晓,只是偶尔的劳动,使我们对农活有所体会,可以说,对农村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农民伯伯”的称呼上,在青山绿水、田野牧歌的想象中,可以说,除了这些,我对农村没有了解,对农民没有体会。插队,和农民的天天接触,共同的劳动、共同的生活,和他们的交流,特别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使我学会了农活,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在和农民的交流中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从而对农村有了一定了解,这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摘自一位老知青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在插队的艰苦生活中,我体悟到了家人的亲情,体悟到知青与知青、知青与老乡的友情,懂得了感恩。我体会到,插队十年,虽有艰辛,五味俱全,却给我留下了一生的财富。</p><p class="ql-block">————摘自一位老知青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广阔天地,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的农村插队生活</p> <p class="ql-block">知青下乡历史看,</p><p class="ql-block">当时现实必须然。</p><p class="ql-block">个人得失难评说,</p><p class="ql-block">年少磨砺更担当。</p> <p class="ql-block">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p> <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教室</p> <p class="ql-block">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p><p class="ql-block">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登记表,档案</p> <p class="ql-block">同行的队伍里这位大姐,当年就曾是插队知青,18岁高中毕业,到农村干农活,割麦子等,年轻时候的这段经历很是难忘!</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知青,依旧精神矍铄,开朗健谈</p> <p class="ql-block">从知青们生活居住的知青大院到生产劳作的田间地头,因往返次数较多,逐渐形成了一条轮廓清晰的小路,为纪念那段峥嵘岁月,后取名“知青路”。知青路,当年应该有嘹亮歌声、欢声笑语、轻声细语、窃窃私语吧</p> <p class="ql-block">在古松林一侧山坡,知青们造林150余亩、植树1.3万余株,被村民们称为“知青林”</p> <p class="ql-block">青梅竹马</p> <p class="ql-block">扶龙松</p> <p class="ql-block">起凤松</p> <p class="ql-block">同行的有一位捡到一根枯枝,一群人就开玩笑,最后讨论结果是,这就是传说中的nai ge lan 的ge lan,就长这样!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崔百万大院,该村清末财主崔百万的故居,<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真正的三进院落。</span></p><p class="ql-block">百万本名并非百万,他吃苦耐劳,由于其制铁手艺精湛,经营有方,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步积累起财富,号称“百万”。</p><p class="ql-block">他在太原市购买的多处宅院和商铺,叫崔家巷,就是今日的棉花巷。</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袁会长在讲解崔百万的故事。袁会长的网名“就这样”,如此霸气!袁会长曾经带队,一百多辆车出行,编好几个队,头车已到景区,尾车还没有下高速,好庞大威武的车队!</p> <p class="ql-block">残垣断壁中犹见精美雕刻,非常讲究</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吊顶和定制家具</p> <p class="ql-block">打边炉一词,清代《广东通志》已出现:"冬至围炉而吃曰打边炉"。打边炉在清代的时候就已经被别人发明,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器皿,只是以小锅代替,很多的时候也都是放在碗中,渐渐地在广东等地比较盛行。</p> <p class="ql-block">合影留念,期待下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