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旧事(十八)

张广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解放军发起了炮击金门的战役,在这之前,驻福建前线部队的家属都返回家乡,当时都叫家属返乡,我们一家三口也毫不例外,回到了河北老家。 刚回老家时,跟着奶奶住在了土改时分的大瓦房里,老奶奶是第一次见到我们哥俩,非常高兴,父亲又带回了十多匣各地产的点心什么的,还给老奶奶带了一套江西景德镇的陶瓷茶具。老太太决定带着我们全家回她的娘家走一趟炫耀一番,因为自从奶奶嫁入张家,由于张家太穷了,两亲家基本上没有走动,现在儿子有出息了,奶奶扬眉吐气的心态是非常正常的。奶奶娘家的村庄叫毛庄,在娘家我父亲的大舅家吃的午饭,点心匣子放在牛车上也没让拿下来,按父亲的想法怎么也得给大舅留点礼物,奶奶吃完饭带着我们就走,说什么也不让留。</p><p class="ql-block"> 这里面除了奶奶嫁到张家后的一些矛盾纠纷,还有一件事让奶奶始终耿耿于怀。大约是一九四二年吧,那时父亲刚刚参加抗日工作,主要是跟着区里的干部们到各村给山区的部队筹集粮食以及做一些群众工作,这天到毛庄活动,结果正赶上日伪军到毛庄清剿,干部们都有斗争经验,发现情况后都撤出去了,我父亲那时还是个愣头小青年,反应过来后就朝他大舅家跑,想在大舅家躲一躲,谁知道大舅知他是八路的人,竟把他从家里推出来了。这时敌人已开始把村民朝村边场院(我们老家农村都有场院,主要是粮食收获回来后打场的地方,平时村民有许多活动也在这里展开)上赶。父亲到了场院后,跟一个认识他的老头蹲在一起,那个老头知道父亲的身份,把自己绑在脚上的鞋罩给了他(北方农村过去农民下地干活时都绑这么一付东西,防止灰尘漏进鞋里,但叫什么我记不住了),还悄悄的给了他一把铁锹,这样看起来更像农民。好在父亲那时刚参加革命工作不久,不论服装还是气质就是农村的一个小青年,所以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日本鬼子跟伪军们挨个鉴别谁是抗日份子,毛庄有个断了一条腿的伤残八路军人,鬼子们就把他抓住在场院中间审问拷打,趁敌人不注意时,父亲拿着铁锹走进场院边的厕所里。厕所都是用高梁杆架起来的,那些伪军们都是首鼠两端,既怕鬼子更怕八路,看见也装作看不见,父亲进了厕所,从后面扒了个口子钻出去绕着庄稼剁就朝外跑,等跑出去很远后鬼子才发现,开了几枪了事。在我们老家抗日战争时期,也有许多人当了伪军跟着日本人混事,但真正死心塌地为鬼子卖命当汉奸的少之又少,跟八路军一打仗,枪一响就跑,父亲特别瞧不起他们,根本就不把他们当回事,在电影里演的那些个让人恨得牙痒痒的汉奸们父亲说他都没见过。 这件事奶奶知道后对娘家的兄弟们简直就是结下仇了,但是父亲后来也释然了,那个时候如果日本鬼子发现你是抗属,真的有可能满门抄斩,谁不害怕呀,大舅一家就是个普通农民,你还能要求他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五八年回老家,这个时间点父母都记得不是太准确了,只能说是大约准确。回老家不久,我们哥俩就双双患上了麻疹。现在的儿童一般不会得这个病了,因为都要注射疫苗,可那个时候这是个常见病,几乎每个儿童都要过这一关。有这么个情景,现在仍经常在我的脑海中萦绕,我跟我哥躺在一间四壁陈旧的屋子里,浑身难受的不行,在我们面前站着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满头的白发,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我曾经问过我的母亲这个情景的真假,她说当时你们哥俩回老家后一起出麻疹,你奶奶着急的不行,每天就站在炕头看着你们。我现在也搞不清这个情节是真实的回忆呢,还是一种与奶奶之间的心灵感应。因为那时我才两岁左右,能有记忆吗?但是这个情节于我来说又特别的清晰真实,几十年在脑海中也挥之不去,兴许真是我们祖孙的一种神交情形。</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病当时是村里的耿先生给治好的。我前文里说过,耿姓人家在我们村人口是最少的,但家家都是有钱人。这位耿先生叫耿世昌,出身中医世家,他起码祖上三代都是中医,他后来又学了西医,走乡串村的为百姓治病,有了积蓄就买些地,把地租给穷人耕种,结果土改时一算地产,给划了个地主成分。但老百姓也没有为难他,他仍然以行医为生。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一个村庄的百姓都能攀点亲戚,我父亲管这个耿先生叫叔叔,我们就得叫爷了,也不知如何论的。当时他让我母亲到县城去买的一种叫青霉素油的针剂,每天到家里来注射,很快就治好了我们的病。但耿先生文革期间可遭秧了,当时村里也有了造反派,有个复转军人当了造反派的头头,这个人我父亲认识,对他印象极差,成日里游手好闲,不知他跟耿家结了什么梁子,把耿先生天天晩上弄去批斗,但耿先生性格天高海阔,一直活了九十多岁才离世,而那个整人的造反派五十来岁就一命呜呼了,这都是命吧。 </p> <p class="ql-block">滦州古城新貌</p> <p class="ql-block">  因为当时农村的各方面条件确实太差了,我母亲的姨妈,也就是我们的姨姥姥当时在滦县县城居住,姨姥爷好像是个手艺人,就把我们三口人接到滦县她的家去住着。滦县古时称滦州,是个不小的县城,京山铁路在滦县还有一个火车站,现在滦县已改称滦州市。这样我们的生活条件就改善了不少。这时的我真的开始记事了,许多事情都能回忆的起。当时我的表舅在北京上班,表舅妈没有孩子,就每天过来照顾我们,但不知为什么我特别不喜欢她,那时我们有一辆用竹藤制作的可以坐两个小孩的小推车,上街玩时大人推着,她只要一推我们我就大哭大闹,另外晚上睡觉时我坚决不让她上我们的炕睡觉,据母亲说都是等我睡着了她才上炕睡觉。谁知道那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心理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