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碾

九月菊967289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乡的碾子静静地停在村子中央大路旁的拐角处。早晨,沐浴着从树间投下的斑驳阳光;傍晚,夕阳的余晖又依恋地洒在她身旁,愈显得她安静而沉稳。她像一位慈祥的老者,映着历史的光辉,见证着人世的兴衰,记录着我村的发展变化,一代一代的村民吃着经她加工的甜美细腻食物延续了生命!看见她就好像看见故人一样亲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漫长的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里,碾子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和飞跃,是文明的体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饮食质量。打我记事起,碾子就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见证着我的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村曾经一共有五台碾子,分布在全村的不同区域,完全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碾子在大多数的日子里静静地停靠着,随时迎候着乡亲们的到来。每当清明、端午、春节等节日来临时,全村的碾子就吱吱地转动起来了,碾子旁的人气特别旺,家家户户吃的糕都要靠这些碾子来完成。大人们簸箕里端着或小铁筒里提着准备好的糯米向就近的碾子走去,孩子们后边拿着笤帚、面箩子跟在后面。这时碾子旁早已等下了人,按来的时间有序进行着。大家谈笑风生一边聊一边等着,遇到年纪大的大家自然就搭把手,这时碾子转得更快了。看到暂时还轮不到我家,我们自然就奔跑着到附近的伙伴家圪转了。有时月光下碾子仍然转动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冬的碾子是最繁忙的,家家吃得米都是碾子上碾出来的。小时候的我最发愁冬天的早晨上碾子,每到星期天,好不容易盼到能睡个懒觉,偏偏妈妈早就计划好乘礼拜天靠我们兄妹的劳力了。妈妈早早起来在碾盘上放一把笤帚和簸箕就算是提前占位了,然后赶紧回屋催促我们穿衣,妈妈几次出出进进往外背谷子、拿家什,随着不断开闭的门冷风乘机就扑进来,我赶紧把胳膊放入被窝里。过一了会儿,我们才不得不磨磨蹭蹭穿衣起床。冬天的早晨那真是个冷,这时爷爷也来给我们帮忙了,他熟练地把绳子两端打结在碾杆上绕几圈,然后大圈套在肩膀上。我和姐姐双手搭在碾杆上向前推着,一会儿就觉得手就不是自己的了,于是我们双手互相挤套进对方袖筒里用胳膊推着……那时觉着长大了活怎这么多,看妹妹多舒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夏天的碾盘才是我们玩耍的乐点。那时候流行手玩抓杏核,即将成熟的杏吃掉外面的杏肉,杏核洗干净,一面涂蓝墨水,一面涂红墨水,一副五颗,撒在平整的地面或炕上来抓,三个红色一起抓为50分,四个红色得分150,全色红200,靠积分来获得乐趣,也没什么赢注。有时要借助乒乓球的跳动抓,而碾盘光滑且面积大,非常适合乒乓球的跳动,放学后我们直奔碾盘来,书包随便放在碾盘上,迟了别的伙伴就占住了,好失望啊!往往需要在旁等着,也没多功夫就被母亲唤回做家务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女孩子夏天玩的抓青石球俗称(骨骨)也是用小铁锤砸成大小差不多的五块后,放在碾面上右手压住青石磨去棱角的。碾子就像我们的老朋友一般。小时候饭点时,我们喜欢把碗放在碾盘上,碾盘边上摆满了碗,站着多半圈的伙伴,各家吃得都不一样,我们互相在对方碗里夹着吃一口,品尝不同的味道,快乐极了,碾盘仿佛成了我们的露天大圆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多少回春、夏傍晚放学了,我们把书包搁在碾盘上迫不及待地玩起了跳方格。在玩得间隙摊开书还一边写起了作业,边玩边写,那欢快的叫喊声传出了老远。碾子她无声地注视着我们,在各自妈妈一声紧似一声的叫喊声中才停止了玩耍收拾书本不得不回家。夕阳西垂,碾旁才又恢复了宁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孩子们更是喜欢在碾子上爬上爬下,调皮的男娃娃更是骑在碾轱辘上好像骑到了牛背上一般神气十足。碾子他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任孩子们在他身上嬉戏而不恼,多少回我们抚摸着那光滑的干净碾盘,尤其是夏天傍晚,还留有白天太阳的余温的碾盘无比的温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农村长大的孩子谁没有关于碾子的诸多美好回忆啊?过春节时我们还不忘给碾芯铁柱上贴一条写着“物阜民丰”的红帖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八十年代后,电磨逐渐走进百姓的生活,慢慢地取代了碾子。但那时候农村经常停电,我们仍然需要不时来光顾碾子,况且去电磨还得出加工费,有的人家舍不得花费,反正有的是闲余的功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年轻人大批进城打工入住,白面大米源源不断地进入粮店,曾经生意红火不停转动的磨坊也因业务少而倒闭,十里八村也没一个磨坊,现在碾米、磨面要到较远的村庄。平时过节还需要吃糕,因此我的故乡仍然完整地保存着一台碾子,还不时地转动着,它是全村人的生活依赖救急,也是不愿失去的老朋友,被全村人呵护着,大家自发地经常进行维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我回了娘家还不时和父母一起推碾子来改善生活。在一圈圈的转动中,儿时的生活场景不断在脑海里再现:爷爷奶奶他们也曾和我们一起推过碾子,如今阴阳相隔;我曾经一起碾盘玩耍的伙伴们也天各一方;当年年轻的叔叔婶婶大娘们都已过甲子到了古稀之年。走过来的年轻媳妇娃娃们一个也不识,还需妈妈给我介绍。真是生活在奋进中改观变样,岁月在碾道里悄然流逝,活生生的人怎就念不过不会言语的碾子?曾经熟悉的故土,如今“</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乡音未改我成客,儿童相见不相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碾子啊碾子,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者,你是我乡愁看得见的寄托,在梦里经常一圈又一圈碾出了我对故乡亲人的思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