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古楼就像一位老人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沧桑。</p><p class="ql-block"> 洪江芙蓉楼坐落于沅、潕水汇流之处的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即古唐龙标、巫州治、黔阳古城所在地),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之誉,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宴宾送客之地。芙蓉楼因王昌龄的名诗而闻名天下,但国内现有两座芙蓉楼,另一座在镇江,因王诗《芙蓉楼送辛渐》其二中提到了丹阳,丹阳是古镇江之名,所以普遍认为镇江芙蓉楼是王写作该诗处。但史书记载王昌龄在洪江芙蓉楼处也写了不少诗词,如《龙标野宴》等,所以洪江芙蓉楼同样天下闻名,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5日一早芙蓉楼景区刚开门即来到了大门前。景区临潕水河边,一道大门将黔城沿江而行的公路戛然而止,古色苍苍的大门上有"芙蓉楼"三个大金字。危道丰先生于抗战胜利后撰写的一幅对联: "地以人传千载芙蓉今尚在,我生公后一江寒雨客归来″赫然立于景区大门两侧。</p> <p class="ql-block"> 沿着大路朝里面走,可看到道旁土坎上园内围墙内阁亭耸立。据传,唐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即今黔阳县)尉后,曾建芙蓉楼,为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地。因年久失修,旧址荒芜。清嘉庆二十年(1815),当地为纪念这位著名诗人,在城西香炉岩辟地作园,依名修建芙蓉楼。现建筑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p> <p class="ql-block"> 道路的另一边即为潕水河。潕水为沅江支流,五溪之一,发源于贵州,流经湖南干流全长258公里。站护拦边眺望,潕水河两岸风光秀丽,清澈的河水缓缓流过。当年王昌龄来此即有“登眺则群山拱翠,俯视则万木交阴”的壮丽景象。</p> <p class="ql-block"> 路边草坪上有"楚南第一楼"石碑。芙蓉楼因王昌龄而名扬天下,自古以来就有着“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美誉,曾出现在小学课本中。早在1956年6月,“芙蓉楼”就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湖南洪江芙蓉楼名列其中。古代湖南应该是属楚的,但现在湖南以"湘"自居,楚这个属性好象都给湖北了。</p> <p class="ql-block"> 河边有送客码头,当年王昌龄诗即是以送客为主题。王昌龄字少伯,生于唐武则天圣历元年,太原、京兆(今西安)人两说,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在唐代诗坛上有“诗家天子”和“七绝圣手”之称。唐开元十五年,王昌龄中进士,开元二十八年任江宁丞。天宝七年,诗人因"不护细行″开罪权贵,由江宁丞贬龙标县尉。县尉在一县之中位于县令、县丞、主薄之后,分管治安、行政等具体庶务。王贬官龙标八年,不单诗名独俱,还颇有政绩,并于当地修建芙蓉楼,由此引出芙蓉楼诗人宴宾送客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下到河边体验一下河水的清凉。现在的芙蓉楼,已非王昌龄笔下的楼,但眼前的潕水仿佛还是唐时的模样,一江清水似一张平展的镜面映出两岸柳树烟村水墨般的画卷。手伸下去,点出些微涟漪。水波潋滟,风和日丽,当年的诗人在此滋生多少情怀。</p> <p class="ql-block"> 牌坊大门前右侧一座梅花石岗上有一亭临江而立,这是王昌龄当年吟诗送客的送客亭,亭柱上有清道光年间王诰题的楹联:″名花好共题诗句,寒雨曾经送客舟”对仗工整,意境幽远。亭边怪石兀立,梅花依旧。</p> <p class="ql-block"> 相传王昌龄每每送客之时,步入亭中,潕水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河岸曲水环绕,奇石林立,古木参天。河中一叶荡舟,游弋岩畔,河风习习,清波漾漾,使其陶然忘己,恍若身在仙境,诗兴大发,出口成章,留下不少千古名句。</p> <p class="ql-block"> 送客亭旁有泥灰斑驳、古色苍然的青砖牌坊,牌坊门楣上“龙标胜迹”四个泥塑大字耀眼夺目。龙标胜迹门坊始建于清代中期,是进入芙蓉楼园内的大门。门高12米,宽7米,门坊正中为大型泥塑图,左右为春、夏、秋、冬四季图。这些泥塑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世所稀见。青砖砌成的牌坊高达三丈有余,却面向临河处倾斜了两尺多而不倒,其倾斜度已超过了闻名寰宇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上的奇观。龙标胜迹门也是黔阳古城的标志,旧时行船看到此门,便知黔阳县城到了。</p> <p class="ql-block"> 此门门楣正中"王少伯送客图″被称之为"三绝图,乃清代状元龙启瑞的祖母、著名女画家黎采苹,根据王晶龄《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勾勒,著名泥塑家肖登瀛先生所塑。图中,潕水、古树、长亭、一叶扁舟,诗人送友,阵阵心酸。</p> <p class="ql-block"> 进得门来,台阶上石狮相迎。可以看出这是一座曲径串联着多处亭台楼阁的古典园林,清丽古朴,苍翠叠加,筑垒奇巧,错落有致。四周竹木相错,绿荫如盖,奇草生芳,环境十分清幽。</p> <p class="ql-block"> 来到芙蓉楼前。主楼是全园的主体建筑,背廊临江,纯木结构,正面三间,重檐歇山顶,二楼中央悬有金黄色隶书字匾“芙蓉楼” 。门口对联“天地大离亭,千古浮生都是客;芙蓉空艳色,百年人事尽如花。”这是晚清黔阳县举人陈柄卓(字庆臣)所撰。陈庆臣在外为官50多年,看透了官场,告老还乡后在芙蓉楼撰此联感叹人生。</p> <p class="ql-block"> 在芙蓉楼的一楼,可一睹“诗家天子”的风彩。王昌龄的画像慈眉善眼、若有所思,表露出他对百姓的同情与关切。王昌龄任龙标尉期间,政善民安,为政以宽,深得苗、侗、汉等各族百姓的敬仰,当地至今尚有“苗女听歌”、“侗蛮乞诗”、“佳句退兵”、“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p> <p class="ql-block"> 长长的木楼梯通往二楼。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学士由此登楼吟诵歌颂芙蓉楼的诗篇和文章,对芙蓉楼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一首千古绝唱的诗句,竟能长久赋予一个地方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其历史文化的光辉今天仍焕发着青春活力。</p> <p class="ql-block"> 二楼明轩大厅挂芙蓉仙子画像,不居中,是否暗示为王大诗人的妾不得而知。两边悬挂的楹联“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壳如见故人心” 雅韵犹存,这是清代黔阳县的最后一位知县所撰写。</p> <p class="ql-block"> 古楼占地约120平方米,其门楣窗花精雕细刻,栩栩如生。全楼48块门窗精雕细刻刀法细腻,风格古朴,有“喜鹊串梅”、“金鱼闹莲”、“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等,为江南木刻之一绝。</p> <p class="ql-block"> 二楼明轩室外四面回环式楼道,木质围栏,可倚栏观景。当年诗人在此吟诗作画,江头送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其中一首《龙标野宴》描述到:“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风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首诗虽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安逸生活,但其实内心还是有被贬的苦。“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其实心中何曾放下?</p> <p class="ql-block"> 从芙蓉楼上看楼下芙蓉池。池中蹲怪石两座,互相呼应,形似假山,上植一石榴树,花期时火红的石榴花倒映在池水中,似与池中游鱼嬉戏。池侧有一天然石洞,深不可测,名芙蓉洞。相传,当年姜子牙火烧琵琶洞时,有一狐仙逃脱后藏身于此,经几千年修炼得道,终成正果,化为一位美丽善良的芙蓉仙女日夜守护芙蓉楼。</p> <p class="ql-block"> 从二楼看远方视野顿觉开朗,远山如黛,树影袅娜。眼前是宽阔的江面,潕水与沅水在此交汇融为一体。此楼四周,遍植松柏,雄浑、苍老,气势磅礴。王昌龄到任龙标尉后,指导百姓广植林木,此地有古樟即为他亲自栽种,历经千年风霜雪雨依然枝叶繁茂存活着。</p> <p class="ql-block"> 楼旁有芙蓉楼介绍牌。相传芙蓉楼是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春,大诗人王昌龄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时修建在沅水与舞水交汇处的黔城镇东门外的一座园林建筑。取名“芙蓉”之意,一是因其幽雅的环境,盛开着艳丽的芙蓉花;二是诗人为纪念其爱妾叶芙蓉。</p> <p class="ql-block"> 天宝十四年,王昌龄为避安史之乱,回归故里,道出濠州时,被濠州刺史闾邱晓所杀。诗人惨死后,劫灰渐冷,断碣难求,连他在古龙标的遗迹也逐渐荒废了。后人不忍“朱栏鲜没,锦字烟消”,清乾隆四十年,知县叶梦麟于城东门外建芙蓉楼,以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 芙蓉楼一色青瓦屋面,屋顶泥塑丰姿多彩,地方风味浓郁,它虽无皇家园林之气势,苏州园林之精致,却也飞檐卷垛,储蓄淡雅,清秀宜人。斯人已去,楼阁依旧。山势威严,难阻浮云聚散;水姿婉约,正宜携侣重游。</p> <p class="ql-block"> 芙蓉楼后一长亭,形似一弯新月,故名半月亭,相传为王昌龄抚琴吟诗之所,王少伯在池畔月夜吟诗时,芙蓉仙女常吹箫作伴,清道光十九年重建。亭前即为芙蓉池,长亭楹联“鱼游水中寻明月,树插石缝遮青天”,写照传神,该联由凤凰籍人士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老先生撰写。熊老先生在游芙蓉楼时见园内古木参天,环境优雅,于月夜赏景而得此佳句。</p> <p class="ql-block"> 独坐于半月亭中抚古追思。唐天宝七年冬天,王昌龄自江宁出发,途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于第二年春天才到达五溪蛮地的龙标城,也即今天的黔阳古城,历时半年多。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贬谪龙标中途在襄阳见孟浩然时同饮酒致孟旧疾复发而去世,王悲伤不已。幸喜后在巴陵遇诗仙李白,两人泛舟吟酒一见如故。王到达龙标后李白特寄诗予以安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p> <p class="ql-block"> 半月亭旁有象形石,似乎在守护芙蓉楼上千年。整个芙蓉楼园区亭台楼阁与自然的山石、江水、林木巧成布局,凝固成浓浓的思念,等待着那个吟诗品酒的唐代诗家。</p> <p class="ql-block"> 园侧长廊通往"玉壶亭",清嘉庆二十年,知县曾钰择西城外香炉岩辟地作园,“正者为楼,高者为亭,翼者为廊,缀其旁者为室,并缭以长垣,固以石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就像沉底的沙砾,它们不会消失,就在目光所及的这些古物建筑中。</p> <p class="ql-block"> 竹林深处,一条青石小阶蜿蜒其中,引导游人来到“玉壶亭”。亭内设有石桌、石凳,石桌旁立有一碑,名“冰心玉壶碑”。有亭柱对联:“风动铃声穿楼去,月移塔影过江来” 为湘西大文豪沈从文老先生游芙蓉楼时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 冰心玉壶碑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县令龙光甸和其子辛丑状元、江西布政使龙启瑞集王昌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七个字合篆成一“壶”状字镌刻于碑并立于亭中,似字非字,似画非画,构思十分巧妙。著名石刻家陈玉生镌刻,诗书刻合为“三绝碑”。</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三角亭。重檐攒尖顶,本该是六角形,因为贴墙省了一半,略呈三角状。相传为王昌龄吟诗步月,休闲观景之所。亭柱对联"风疏三径草,月浸一池花"为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先生所撰。汉蒋诩隐居时,于舍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求仲、羊仲两人往来,后人遂以《三径》作为隐士居所之称。</p> <p class="ql-block"> 亭中墙壁上嵌有《芙蓉楼记》碑刻七块,系1938年时任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兼黔阳县县长张其雄撰文,由其秘书黎泽泰书写。黎泽泰湖南湘潭人,当代著名金石家。此记中提及自古即有两座芙蓉楼质疑,作者的意见是何必斤斤然于吴头楚尾。</p> <p class="ql-block"> 园中耸翠楼耸于翠绿之间,也是王大诗人以文会友,饮酒赋诗的雅座。楼上画栋雕梁,峰峦临窗。下则一围矮墙,缀以唐诗古画,内设茶座,游人于品茶之际又可寄情于诗画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一楼正中即是清晰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篆刻石雕拓印,现在洪江市已把此篆刻连体字作为该市的标志,初看的时候像中国结,走近一看,却是一把玉壶。“一片冰心在玉壶”渊源流长,意义深远。古人用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应该坚持操守。它已不仅仅只是王昌龄一个人的心迹表露,而是其留给所有中国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耸翠楼旁的大树是一株五百多年树龄的豹皮黄药楠,枝繁叶茂,树根部萌发五棵小树,将古树环绕,故又名“五子登科”树。相传清道光年间黔阳知县之子龙启瑞有感于王大诗人的文采,在此树下发奋读书,最后高中状元。人们纷纷在此树上系上了祈福的红条。</p> <p class="ql-block"> 园中还有远谪石。石旁有介绍牌说王晶龄被远谪到龙标,在芙蓉楼宴宾送客,饮酒赋诗,在观青山明月,听弦歌声声中不觉醉倒在此石旁。醒酒后即写出了千古名诗《龙标野宴》,道出了作者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最后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穿过浓荫的芭蕉林,步入西园。这边也是竹林环伺,亭台楼阁,或隐或现,飞檐翘角、翼然若飞。西园为前些年维修时扩建,将碑廊重新整理增扩并增建了根雕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 芙蓉楼碑廊分南北两条,是黔阳古城文化的精华,其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芙蓉楼本身碑刻,包括文人墨客雅集唱和的诗词碑,芙蓉楼复修碑和在芙蓉楼刊刻的古代名家书法碑。二是文物部门从古城征集的清代政府文告碑、记事碑。芙蓉楼共保存古代石碑128方,是湖南省保存古代石碑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碑廊尽头有连体的览江亭,亭中可日观潕水无声流淌,夜听风月耳语呢喃。远望湘西南崇山峻岭苍苍茫茫,近顾园林香樟翠竹风景怡人。诗人常在此与渔樵互答,与良友唱和,曾写下《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不仅豪迈,而且达观。</p> <p class="ql-block"> 碑廊中还有一块镇廊之宝“古龙标山”碑刻,乾隆庚子年(1770年)由黔阳县教谕袁淑先所书,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重刻。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是县学的教授,相当于教委主任,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p> <p class="ql-block"> 北碑廊始建于清朝晚期,以书法碑刻为主,刊有元大书法家赵孟頫字碑、宋代爱国将领岳飞字碑、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米芾字碑,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字碑、清代大书法家、黔城长坡人王继贤字碑、沈从文老师田名瑜的碑体行书、湘西军阀周则范的“溆浦行营绝笔”等历史名人碑刻镌石八十余方。这些字碑铁划银勾,苍劲有力,蔚为壮观,成为后人怡神悦目,攻研学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十九年(1839),黔阳知县龙光甸复修芙蓉楼,于重九日落成。龙光甸与其子龙启瑞(辛丑状元)、教谕黄本骥新修芙蓉楼碑廊。黄本骥四出收罗古代名人书法作品,汇辑芙蓉楼碑廊。包括有黄庭坚、米芾、岳飞、赵孟頫等历史名人手迹。同时三人从《全唐诗》里选录王昌龄宦楚诗二十九首,由龙启瑞编次,龙光甸撰《王少伯宦楚诗跋》,刊刻《王少伯宦楚诗》於碑廊中。</p> <p class="ql-block"> 碑廊中此碑对联为“妙书鸿戏秋江水,佳句风行晓苑花”,为清代中期黔阳籍著名书法家王继贤手迹。王继贤(1792-1850),字翰城,黔城长坡村人,历任中书科中书,山西汾州府、永宁府知州。其书法名动京师,曾奉旨为高丽国使者书写“继美凌烟”四字,皇帝赏银四千两,被人誉为“一字千金”。</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头碑廊尽头已紧贴着于古城墙根基。整个芙蓉楼园林位于黔阳古城的西门外潕水河边,明代以前黔阳城墙为土城墙,后毁于兵乱,明成化八年用红砂石修复,也屡建屡毁。民国三十二年(1943)中央警官学校第二期特训班在黔城举办,戴笠组织修复了西门这一带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 西园中也是楠木古柏、香樟翠竹,一派蓊蔚洇润之气。芙蓉楼因王昌龄而声名远扬,后人来此吟诗作赋、碑刻留题不少,厚重典雅,弥足珍贵。在这静谧的园林中仍能感受到边塞诗人雄健浑厚的气势,博大宽广的胸怀。</p> <p class="ql-block"> 西园中增修的根雕展殿前台阶中间有青石雕云龙石陛一块,上面刻有云龙八条,腾云驾雾,寓意吉祥如意,是从黔阳文庙迁移过来的。在古代时只有考上了状元,才能踏过这石去见皇上。天子贵为九龙,而状元是八条龙。黔阳文庙为国保建筑,但现仅有遗址留存,其中的部分建筑物件移到芙蓉楼园区利于保存。</p> <p class="ql-block"> 展殿大门紧闭,将手机伸入窗格中拍下照片看一下这个镇殿之宝的大型根雕。这是一个直径1.98米,高1.54米,总重约800公斤千年樟树超大型树根雕,刻有30多个民间传说与典故,100多个传说人物和150多个精怪禽兽,实为稀罕物品。</p> <p class="ql-block"> 展殿台阶下也有这个根雕的介绍牌。该作品为湖南著名民间雕刻家傅振源老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带弟子耗时两年多方始雕成,可谓是"无限江山,尽收眼底。大千世界,尽在图中。″ 因其体量巨大,举世罕见,人物景色,细腻精美,根雕技艺,精湛超群,而被誉为“三绝树根雕”。</p> <p class="ql-block"> 殿前有两个碑亭。这里所树立的两碑,叫“至圣遗像”碑和“孔子世系表”碑,高2.2米,宽1.2米,刻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也是从文庙移来。此碑“至圣遗像”石刻画像据称为世界公认的孔子标准画像。</p> <p class="ql-block"> 展殿前还有长寿木纹石。该木纹石又名硅化木,来源于沅水河床,据地质专家考证,约形成于2.5亿年前,是研究古地质、古植物、古生物的宝贵实物。此物于1998年被发现,其木纹及年轮清晰可见。摸一摸,长十岁,摸个几圈我也该成老古物了。</p> <p class="ql-block"> 南碑廊多为记事碑,头前两块为复修芙蓉楼碑记,其他有抗战标语碑,清代祠堂庙宇碑和政府文告等。对研究黔阳县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有很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黔阳古城是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现在这里保存有各类记事碑刻约300余块,堪称中国最大的石书梧档案博物馆。其中有20多块是本地古城县衙的文书通告,是研究五溪地区官道文化和行政演变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南碑廊有出口通潕水河边,尽头立有芙蓉楼省保石碑,已升国保后省保当然低一级放在不起眼的位置了。王大诗人贬谪龙标,黔阳城的古朴,芙蓉楼的清幽,边城百姓的纯良,无不抚慰着王昌龄放逐漂泊之心,他在此写下了大量的诗文。两千多年来,芙蓉楼传颂着王昌龄的“为政以宽”、“政善民安”、“仙尉”等是百姓给他“一片冰心”的最高赞誉。</p> <p class="ql-block"> 走出记事碑廊出口。王昌龄来到湖南,因之前还有被贬更为偏远的岭南的体验,对湖南的山水并不陌生,还有种亲切感。在任龙标八年,晚年算是在此地度过,交友唱酬,为湖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后,流风余韵,世人翕然向慕,人心之感动,历久不变。</p> <p class="ql-block"> 下台阶走出园林,回到河边大道,前面即已是大门出口矣。</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大诗人如李白、苏东坡等在被贬被黜的经历中,触景生情,饮酒赋诗,奋笔疾书,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了他们辉煌壮丽的诗篇,他们走过的遗迹亦成为后人游览观瞻的名胜,王昌龄也正是此中的重要一员。今日游览一圈,对王昌龄的"冰心玉壶″之说仿佛有了更深的体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