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艺术家之: 朱照林•一位雕塑艺术家的情怀

黄薄几

离家一步之遥的萍乡绿茵广场是我们家人经常去的场所。记得我考入大学的1983年,在该广场正中央树立了一座名为《玉女披衣》的雕塑,父亲见后说作者就是萍乡中学的同学朱照林,后来父亲还在其他不同场合看到一些雕塑作品,说也是出自这位同学之手。 2016年9月,我被调入市文联任副主席。在紧接着到来的重阳节,我代表单位前往朱照林家进行节日慰问。1937年出生的朱照林,曾任市文联副主席,在本单位退休。那一年,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因腿脚不是很方便,老伴及孩子们已经成功劝他开始在家安享晚年,从此不再进行雕塑作品的创作。<br> 此后我向父亲提及朱照林就是我们单位的退休干部,是否由我来安排见见面?父亲说:他是艺术家,我是外线电工,这么多年没见面,也没了共同语言。父亲并没有答应,我自然也明白,那时的父亲也患有轻微脑梗,身体状况并不佳,如若见面,往事也难以回忆。<br> 朱照林,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首批国家颁发的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的雕塑家,曾任萍乡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其传略被编入《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美术年鉴》等;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br>   从艺近60年,朱照林创作了雕塑、中国画、油画、版画、漆画、水彩画等艺术作品400多件,主要代表作品有:版画《巨大的动力》,漆画《巧夺天工》,雕塑《毛泽东系列雕塑》、《玉女披衣》、《力与美》、《刘少奇同志在安源》、《长空天使》、《世纪接力》、《黄海怀》等。<br> <b><font color="#ed2308"> 是情怀,助他辨析名利,帮他将身心沉浸在雕塑之中</font></b> 朱照林大学毕业后,即刻留在了广东省湛江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他显然学了一个冷门专业。在当时也就是像广东这样的地方才可能提供一些机会让他有对口的工作做,他只好潜心工作、潜心学艺、潜心专研。<br> 1967年前后,在距萍乡市城区6公里的安源镇,萍乡市正在筹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而在此前只是 1956年建立的一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遗址陈列室。如今要兴建陈列馆,经领导审批后的设计方案中就有制作几尊雕像的要求,这一下具体办事人员就找到了朱照林所在单位承办。于是,1968--1970年间,朱照林被派往家乡,除了和同事们一道共同完成雕塑制作任务之外,还借以同乡人身份负责与萍乡方面的各项对接工作。<br> 命运就这样被神奇的安排了。在此期间,朱照林收获了爱情。然而,面对孩子的出生和妻子在萍乡工作的现状,只身一人在湛江的他犯难了。市里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得知他的情况,出于爱才惜才,毅然做出将他从广东调入萍乡的决定。从此,朱照林的生活轨迹发生了转机,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br>就像一只幸福的鸟儿一样,他回到了自己的栖息地,很快地安好了家。朱照林开始思考如何立业,面对家乡如此的厚爱与器重,他也必须思考如何回报家乡的恩情。<br> 也就在同期,197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萍乡市升格为地级省辖市。次年1月,设城关、芦溪、湘东、上栗4区,从此萍乡市掀起了新的城市建设高潮。城市建设自然离不开城市雕塑。偌大的一个萍乡市,也只有朱照林这么一位雕塑专业人士,发展契机就这样悄无声息的降临到他的身边,事业的大门就这样向他敞开!<br> 1983年,萍乡城即将拓展一批市民广场,其中绿茵广场在其列。在这个广场正中央竖立一座什么样的城市雕塑才能体现出萍乡的人文文化?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历史悠久?表现出这座城市的民间向往?其实这一项任务早在一年半前,也就是此项目开工之时就已经落到了朱照林的肩膀上。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广大市民翘首期盼,时间紧,任务重,朱照林几乎彻夜不眠,一直在思考着雕塑的主题。<br> 他想起曾经去过的玉女峰,想起了那个古代的神话。他实地前往踏看采风,仰望玉女峰,便见峰南有一玲珑之石,高三丈、宽八尺,气势磅礴,如入仙境。这儿的人告诉他说,每当雨水来临之前,便有五彩云气涌出石间,宛如玉女披上了五彩衣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眷恋人间。<br> 唐代诗人段成式《苦雨》逸句:“不愿石郎戴笠,难甘玉女披衣。”清朝诗人吴献琮的《咏玉女峰》也描述“闻道江湖窥造化,衣披五色袅翩跹。” 而在《辞海》中对“玉女披衣”的记载就是:“自然景观名,在今江西萍乡市芦溪镇郊外,指雨前山石间涌现的云雾奇景。” <br> 何不就以“玉女披衣”为主题呢?于是,朱照林定下了创作目标,几经反复,终于一座高7米、重3吨的雕塑竖立起来。他采用唐代仕女画的传统手法,融入西方现代人体美的造型艺术,塑造出三名亭亭玉立的少女,轻舞薄纱。这尊作品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获得了广大市民的好评及赞可,成为当时萍乡城的标志性风景,还在全国城市建设成果展览会上捧回了奖杯。<br> 文廷式(1856—1904),江西省萍乡市城花庙前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晚清政治斗争中的关键人物之一;词存150余首,感时忧世,有《云起轩词钞》、《云起轩诗钞》等著作传世; 1890年榜眼,1898年戊戌政变后出走日本,1904年逝世于萍乡家中。<br> 朱照林敬仰文廷式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浩然正气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热忱,还常去位于杨岐山普通寺后山腰的墓地去缅怀拜祭,心中总有一种为其创作一尊雕塑的想法。2005年,当时的萍乡高等专科学校领导找到他,表达了校方请他制作文廷式雕塑的决定。这正中下怀,他欣然答应,不计报酬,一拍而定。一年后,一座长2米、宽1米、高2.5米的作品《文廷式--铁无可铸神州错》成功在学校中心广场展立,让这位近现代的历史人物留在萍乡人的视野中。<br> 如此下来,朱照林一连串又创作了《长空天使》、《吴学周院士》、《煤流滚滚》等。这时候,原工作单位发现他的潜能巨大,有意把他从萍乡“请回去”;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雕塑家奇缺,市场广阔,有关方面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br> 他放弃了,面对着可以在前沿大城市发展的“名与利”,他毅然放弃了。此时的朱照林并非是一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也不是独立生存于真空之中,面对当下的消费社会,在眼前的物欲氛围浓厚的社会环境中,他并没有选择为名利奔忙,而是实实在在的做好每一件雕塑作品,不入流,淡淡的过着自己的生活。<br> (《吴学周院士》雕塑位于萍乡中学校园内) 黄海怀(1935年-1967年),生于江西萍乡城武官巷张崧岩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1955年,考入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现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培养了众多二胡音乐家;其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赛马》、《江河水》,以动人心魄的旋律穿越时空,成为二胡经典名曲,是中国著名音乐家、二胡演奏家、作曲家。<br> 人们常说,艺术家之间是心心相印的。与黄海怀同时期生活的朱照林感觉似乎错过了什么,每当他回想起黄海怀考入大学的那年暑假将一把琴送给他作为留念,回忆1957年自己考大学前夕专程到武汉与黄海怀会面,请教就读大学的有关事宜,并入住黄海怀大学寝室的情景,面对着英年早逝的黄海怀遗相,他心中万分痛惜。联想自己的往事以及亲人间的悲欢离合,仿佛感觉黄海怀如同自己的兄长一般,他下定决心要将黄海怀的英容俊貌塑造出来,呈现给世人,让他的事迹流芳千古。<br> 机会总是为有心人而准备的。2010年,主城区建设虎形山公园,当《黄海怀》雕塑的设计方案呈现出来时,建设方领导被其深深触动,终于一座高4.5米、宽6米、厚1米的花岗岩雕塑竖立起来。人们在此公园散步休闲的时候,抬头仰望这座雕塑,一定会想起这位传奇人物,想起他的永远留在人间的乐曲。<br> 朱照林不愿舍弃自己的家乡,他把生于斯、长于斯的萍乡和自己自觉地连在一起,为了装扮家乡的美丽,为了家乡的发展进步,为了将自己的艺术紧紧与家乡相连,他在个人的“名”与“利”之间架起了一座名叫“家乡情怀”的桥梁,并在此生中一直用家乡情怀来衡量自己,来掂量自己的所作所为,考量自己的艺术归属,不为“虚名”所动,不为“实利”所诱,不泄气、不发牢骚、不撂挑子,勤奋耕耘,埋头苦干,默默地做着自己喜爱的雕塑。<br> <b> 这就是朱照林的家乡情怀,一位雕塑艺术家的家乡情怀!</b> <font color="#ed2308"><b> 是情怀,助他明确担当,帮他将责任渗透到雕塑之中</b></font> 萍乡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地处赣西,素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在用自己的雕塑作品装饰人文萍乡、装点古色萍乡的同时,朱照林不忘将萍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己任,竭尽全力用作品启迪市民、呼唤市民、激发市民奋发向上、厉精图治,建设美好家园。<br> 1979年,他创作了一组中青年头像雕塑,冠名为《追求、探索、思考》,你看:一位男青年以探求的目光在瞻望今后的道路,一位女性以充满希望的眼神在憧憬美好未来,这位戴眼镜的在低头沉思,而旁边这位或者还有些许迷茫。雕塑表达了这群中青年挣脱十年内乱对人性的摧残与禁锢,正在迎着思想解放的春潮积极思考;代表的是觉醒的一代人,没有颓唐,没有气馁,独立思索,奋起学习,化艰苦为甘甜,把磨砺当动力,对新时期充满信心,他们将承前启后,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br> 朱照林试图通过这尊作品,把观者的思绪带到了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思想启蒙年代,内涵丰富,激人奋进。在塑造手法上,处处可见塑刀留下的累累凿痕,心随刀运,痛快淋漓,感觉朦胧含蓄,却比清晰光滑更具表现力,大有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他将几个形象刻画得颇具代表性,以形写神,以神助形,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1994年,这方雕塑作品荣获萍乡市人民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奖。<br> 萍乡,因煤而兴。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艺术家,朱照林的创作主题自然也离不开煤矿工人,平时的所见所闻,耳闻目染,让他对煤矿工人由然尊敬。他也结交了好几位在基层挖煤、矿区工作的师傅,对他们劳动的辛苦、生活的状态、思想的情绪都有深刻的了解。面对着改革洪流的加大、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煤矿工人的心胸和视野也扩大了起来。他发现,矿工脚下挖出来的煤,源源不断流向了发电、炼钢一线,成为工业发展的“粮食”,带去工业发展的动力,给人们带来电力及照明,地面上的繁荣不能忘记源自于在地层深处奋力扬镐挖煤的矿工的辛劳。他要为矿工们塑造一尊雕像,彰显他们的丰功伟绩,表达对他们的尊敬与爱戴。<br> 1994年,朱照林完成了雕塑作品《开拓•拼搏》的创作,集中笔力刻画了一名正在劳动的矿工,其强烈的雕塑质感、大气磅礴的空间构图、以小见大的瞬间展现力,博得观者的一致好评,成为煤矿工人标志性形象的雕塑。这尊作品还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br> (《开拓•拼搏》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1986年,萍乡中学举办80周年校庆。包括朱照林在内的五十年代160位毕业校友集资准备向母校祝寿。朱照林提出创作一尊《树人碑》雕塑敬献,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他也答应义务完成,校友们为之感动。《树人碑》的设想与构图,其实早已在他的脑海中完成,他迫不及待想通过一件雕塑作品将自己对母校的敬爱和对孩子们成长给予激励的内心表达出来。于是,他借助抽象的几何形体“人”字作为塔型构图,与写实风格的人物形象浑然一体:碑的两侧塑男女学生各一,使构图稳定,富于朝气;顶端设计圆圈及展开的书本,使构图完整,富于变化;整个雕塑主题鲜明,既寓意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宗旨、象征师生团结,又展现了教学相长,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究,彰显母校育人有方,表示人才茁壮成长。 (《树人碑》雕塑位于萍乡中学校园内) 朱照林以一名雕塑艺术家的视角、一名艺术家的责任担当,经常关注一代青年、关注一代知识分子、关注一代工人师傅,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和老年人的生活,同样也经常将他的目光集视着自己身边所有的人。为此,他塑造了一系列的作品来表达他的思绪,如《明珠》、《力与美》、《未来的希望》、《鲁迅》等。他衷心希望大家一起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共同在和谐的家园中嘻闹、群生,共谋事业、共谋发展、共谋幸福。 <br> <br> (《生命之韵》雕塑) (《鲁迅》雕塑) (《世纪接力》雕塑) 他的这种家园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家园既可以是各自的小家庭,也可以是人们共同所处在一起的大家庭。他在努力设想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园并为之不懈努力:大家和睦相处,有爱友善,互帮互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仇恨,没有格斗,没有战争。朱照林将家园思想有意识地渗透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从来没有忽视其存在,逐渐的成就了自己的艺术品味、艺术特色、艺术风格。<br> <b>这就是朱照林的家园情怀,一位雕塑艺术家的家园情怀!</b> <b><font color="#ed2308"> 是情怀,助他坚定信仰,帮他将事业成就在雕塑之中</font></b> 朱照林经历过时代的变更、新中国的成立,这让他深深的感受到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的壮士激情与豪迈,深知一代伟人、领袖在国家建立、建设中的重要性,领会到家与国的关系,他的信仰不断在明晰、在成熟、在坚定。<br> 作为一名雕塑系的学生,朱照林即将毕业,毕业作品以什么为主题,成为他当时的重要思考。开国领袖毛泽东从一名寻常进取的学生,历经困惑与痛苦,一步步磨砺,逐步成长,扛起了“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旗帜,拯救了无数黎民百姓,伟人的形象在他脑海中浮现。于是他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了一尊《青年毛泽东》雕塑,客观、真实、全面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毛泽东形象。作品获得老师们的充分肯定,后来还在《人民日报》发表、成为《中国青年》杂志封面,受到雕塑界的关注,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成功塑造青年毛泽东的雕塑者。<div><br><br> <br></div> (《青年毛泽东》雕塑) 安源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煤城,这是朱照林的家乡。毛泽东青年时曾多次到安源考察并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就像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一样,朱照林对毛泽东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浪漫主义情怀尤为钦佩。从那时候起,心中萌发的“毛泽东情结”伴随着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创作毛泽东系列雕塑作品成为他心中的梦想,塑造毛泽东各个时期的光辉形象成为他艺术生涯里的主要选题。   人们对领袖毛泽东是敬仰的。朱照林在此后的近60多年里一直在努力塑造心中的领袖形象,用了大半辈子的精力,先后完成毛泽东系列雕塑近百件,不知凝聚了他多少心血。2012年中国(江西)红博会期间,朱照林举办了“一代天骄——毛泽东系列雕塑作品展”,获得空前反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经中宣部批准,萍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安源纪念馆建造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的雕塑。雕塑方案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来自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六、七家公司提交了设计方案,最后朱照林的雕塑设计方案中标。后来,组织还指定他担任三伟人雕塑的总设计师。如今,花岗岩材质《魂系安源》主题雕塑分别塑造了8米高的毛泽东雕塑、6米高的刘少奇雕塑、5米高的李立三雕塑,伫立在安源纪念馆广场的恰当位置。 (《毛泽东》雕塑) (《刘少奇》雕塑) (《李立三》雕塑) 2016年年底,我陪同领导前往朱照林雕塑工作室调研。在大有市场附近某小区,他购买了一楼的一套房子和连通的车库,作为他的雕塑设计室和雕塑工作间;还购买了同一单元二楼的一套房,用于做展厅。没想到一件件如此重量级的作品就是出自于这样简陋的工作室,我油然而生敬意。透过展厅里的这些作品,我仿佛看到几十年来他在艺术道路上艰辛与付出的日日夜夜。这时的我才猛然想起,作为一名全国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他就是如此普普通通的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除毛泽东系列雕塑之外,朱照林还创作了《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烈士像》、《刘少奇同志在安源》、《赵醒农》、《世纪老人——邓小平》、《凯丰像》等大量红色题材雕塑作品。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朱照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他凭借着自己的每一件雕塑作品来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唤起时代建设者的理想,鼓舞他们像先辈一样勇于担当,肩负起民族振兴、民族复兴、民族崛起的重任。 (《八一枪声》雕塑) (《世纪老人——邓小平》雕塑) (《凯丰》雕塑) 常言道,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社会与个人、国家与家庭,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如此,朱照林感念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将自己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紧相连。<br> <b> 这就是朱照林的家国情怀,一位雕塑艺术家的家国情怀!</b><br> (1990年创作的《串珠》雕塑) 2021年11月26号,我专程登门拜访朱照林。他以幽默的话语告诉我说:我就是一位玩泥巴的,玩了一世的泥巴,你看,我的两只手都变形了。于是,他将双手伸了出来,我紧握住这双神奇的手,早已语无伦次,内心深处压抑着自己激动的感情,生怕自己失态。<br> 与朱照林分手后,我顺道去了父母亲的住处。我告诉父亲,我刚见了朱照林,朱照林自称是玩泥巴的。此时,父亲说:他是玩泥巴的,我是爬电杆的;他是艺术家,我是八级电工;路不同,道则相同。<br> 我惊呼,父亲竟然能随口说出一条人生领悟来。我恍然,他们俩以及他们这一辈的人都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和贡献者。<br> 此时,我不得不说,我已被朱照林精湛的艺术造诣所折服, 被朱照林深厚的艺术家情怀所感动。<br> (《情系安源》雕塑耸立于萍乡学院校园) 文/摄影:黄薄双;感谢朱照林儿子朱强提供部分配图。 <br><br> (2021年11月26日本人与朱照林先生在塞纳名城小区其住宅前合影留念) <br><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