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七)世界最长的长廊

黄丽荣

<p class="ql-block">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传说,颐和园修建好以后,慈禧每年都有一大半的时间要在这里“颐养天年”。</p><p class="ql-block"> 开始的时候,慈禧很是喜欢颐和园的江南景色,然而时间一长,就什么都不觉得新鲜了,尤其是慈禧每天要从寝宫乐寿堂出来到湖边散步,起初在路上还看一看左边的水、右边的山,到后来竟厌烦得哪儿都不想看了。慈禧心想:一眼望去山水全在眼前,四季不变,真是没意思,如果在湖边建造点儿什么,让我走一步就看一个景色该多好。那建造点儿什么呢?她一时也没有想好。</p><p class="ql-block"> 一日,心情烦闷的慈禧又要出去散步,王公大臣们忙顺从并伴其左右,当一行人走到万寿山下的南坡时,老天爷竟不分时候地下起了雨,太监李莲英慌忙上前撑起雨伞并顺势观察了一下慈禧的脸色。没想到,此时慈禧的脸竟由阴转晴了,李莲英正在纳闷,慈禧说话了:“雨伞真好,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致。"众人不解。</p><p class="ql-block"> 回到寝宫后,慈禧立即召见了工匠,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不久,在万寿山的南坡与昆明湖之间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  也有说,长廊是乾隆为他母亲观赏昆明湖的雨景雪景而建造的。乾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代皇帝,他酷爱园林艺术,又对母亲非常孝顺。乾隆十五年,为了给母亲办六十大寿,他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扩展昆明湖,修建清漪园,在瓮山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此后,改瓮山为万寿山。乾隆的母亲常在园中游览赏景。为了让母亲游园不受雨雪日晒之苦,又能饱揽昆明湖的雨景雪景,乾隆便在万寿山和昆明湖交界的岸边设计修建了一条长长的游廊。</p><p class="ql-block"> 据说乾隆皇帝的母亲喜欢听故事,经常一边在长廊中游览,一边让宫女给她讲各式各样的故事听。有些她特别喜欢的故事,就让宫女们反复地讲。时间一长,宫女们肚子里的故事讲完了,以前讲过的故事也记不清了,这可难坏了宫女们。后来,她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故事的内容画在长廊两侧的梁枋上。故事越讲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画也越来越丰富。从此,宫女们再也不愁没有故事给太后讲了。太后呢?因为年迈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画,对此竟毫无察觉。据说,这就是颐和园长廊人物故事彩画最初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邀月门位于乐寿堂西侧,匾额上的题字出自光绪御笔。匾呈竖型,很像古代量谷物用的斗,因而又称“斗匾”。但凡使用“斗匾”之处,往往表示这地方地位很高。</p><p class="ql-block"> 邀月门源自唐代大诗人李白《月下独酌》诗中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走进邀月门,便是颐和园长廊。每到月亮升起时,月光都会直抵长廊深处。据说乾隆当年正是于此处“举杯邀明月”,感物寄兴,真够风雅。</p> <p class="ql-block">  整个长廊有四座亭子,由东到西分别是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清遥亭,分别代表着一年春夏秋冬的四个季节。</p> <p class="ql-block">  “留佳亭”,乾隆御笔。乾隆曰:“是亭曰留佳,盖因纳赏起”。这里的“佳”指春天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留佳亭北面扁额</p> <p class="ql-block">对鸥坊码头</p> <p class="ql-block">  “寄澜亭”,慈禧皇太后御笔。出自孟子名言: 观水有术, 必观其澜 。</p> <p class="ql-block">寄澜亭北面扁额</p> <p class="ql-block">  “秋水亭”,乾隆御笔。取自《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p> <p class="ql-block">秋水亭北面扁额</p> <p class="ql-block">渔藻轩码头</p> <p class="ql-block">  “清遥亭”,慈禧皇太后御笔。应是乾隆的诗: 一碧春清万里波 ,近遥哪与近如何。</p> <p class="ql-block">寄遥亭北面扁额</p> <p class="ql-block">  长廊最西头的北侧,临近古石舫的地方,有一座典雅别致的小庭院,名为“石丈亭”,是乾隆年间清漪园时期的建筑。石丈亭和长廊上的四座观景亭一样,有四季的寓意。石丈亭寓意冬景,有“花雪表年”之意。平面呈“门”字型。 庭院正中屹立一块十分珍贵的南太湖石,石体完整,石色青润,宛转百曲,逶空崎峭,厚重饱满,四面皆可赏玩。 静观此石,犹如一位老丈,慈眉善目,傲然挺立,堪称京城名石之冠。石下衬圆形纹饰石座,雕饰精巧,细腻极具帝王风范。“石丈”典故出自宋米芾任无为知军时,对官衙立石下拜,口称“石丈”的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  石丈人亭,实际上并不是亭子,而是一座典雅别致的庭院。石丈就是石丈人,丈人在古代岳父的同义词,是对老人及长辈的尊称。丈人,谓严庄尊重之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