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开启“冬日考古游”的第一站是寻访胡汉民?<div>胡汉民何许人也?</div><div>“胡汉民是现代中国的风云人物,孙中山最倚重的助手,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孙中山尝论其曰:“其学问道德,均所深信,不独求于广东难得其人,即他省亦所罕见。”又谓:“迹其平生之大力量,大才干,不独可胜都督之任,<b>即位以总统,亦绰绰有余。”而他也确实曾任国民政府主席。</b><br></div><div><b><br></b></div><div>2021-11-25日,今天与马大姐去寻访胡汉民墓,此墓现位于生态学院里面(龙眼洞林业科学院旁边),据称因为学院修操场迁移过一次,也曾被盗过,85年重修,看来这是一个家庭墓地,他的夫人和妹妹也葬在这里。<br><b><br></b></div><div>次日,一个人再次去了黄花岗,这里的名人墓地很多,翠竹仍绿,再仔细看,居然很多墓碑上的撰文还是胡汉民的亲笔,估计是他在做广东大都督时候作的。</div><div><br></div><div>以下段落为删除了前两天发的原文重新整理在这个汇编里:</div><div><br></div><div>可能有人会说老在坟地里走不吉利,可我这人就是喜欢在墓地里逛,不要说去了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彼得堡拉扎列夫理工男墓地与季赫温艺术家墓地,那都称得上是室外的雕塑博物馆,还有维也纳的音乐家墓地,意大利米兰不那么知名的墓地等等,只要我有时间,都会特意去看看;我们中国人的墓地一般不为看雕塑了,为只为或者他是名人,或者它有历史。<br>说回来这几天(25/26/29/12月3日)的墓地行,这个胡汉民,以前我们总是讲他是国民党右派,可你不知道他也和汪精卫类似,人家前半生有无比光荣的业迹,我和马大姐寻访那里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到黄埔了),先是进入到一间生态学校,又问了学生,经两个好心的学生带路,才找到他因为学校修操场而已经被迁移过了的墓地,好在这里将他的功绩给予了肯定,至于后半生就不大细写了。<br>第二天我自己去了张民达和华侨五烈士墓,庚戊起义烈士墓、朱执信墓和黄花岗。这前四个墓地全都关门上锁,有同一个电话号,打过去一男的说你要是祭拜我才过去开门,参观不给进,我说我就是祭拜,然后他说你等20分钟,后来我从栏杆空位进去就不理他了,可我不明白这人拿着工资却按所谓规定全天关门,还抱怨说什么一人管三处管不过来云云。<br>黄花岗就非常出名了,我第一次来还是我1969年第一次到广州时,由父亲的老朋友陈阿姨带我这个小女孩来的,她对着潘达微的自述长篇碑文一字一句为我讲解的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后来我多次来这里,因为有几年在东山广场上班,中午午休的时候我就在这公园里休息,我喜欢坐在那茂密的竹林下;我也会把潘达微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埋葬这些起义烈士的义举讲给更年少的朋友听。当然,这里不止仅是72烈士,还有国民革命时期的很多政治人物、战士和将领,反正我按图索骥,找到后一一拍下来。<br>说实话,这朱执信墓、张民达墓和兴中会坟场、邓荫南墓我以前全去过,现在疫情不给进,我就奇怪,人多的地方你防疫情,这空荡荡的坟场除了我来拍点资料一般都不会有人进,也不知道在防谁。<br></div><div><br></div> 广东林科院 <div>关于胡墓,有篇资料这样详尽写道:</div>胡汉民墓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眼洞。建于1936年。原墓被毁,其上建了房子。198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东面三百米处另建新墓。<br>胡汉民在广州去世后,原计划安葬在南京中山陵,但其妻子以不方便为由不同意,于是国民政府就在龙眼洞(龙洞)拨了800亩地来安葬他。当时墓地在银屏岭狮山半山腰中兴建,建于1936年,混凝土结构,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接着又是国共内战,墓地并没有正式竣工,还剩下很多石料在该处。<br>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政后,墓地被广东省林业学校霸占,修墓石料均都占用。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墓被毁,上面建成一房子,把胡的墓穴压着。1981年,胡汉民女儿胡木兰托人嘱咐妹妹胡绮霞向当局提议重建。中共中央审查三年后断定胡汉民没有杀害廖仲恺,重建计划方获批准。<br>当时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七万多元人民币,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建,在原墓东面300米处另建新墓,1985年八月七日竣工。其女不同意将其父棺木迁至新墓,故新墓实为空冢。新墓为外饰水洗石米的墓,坐东南向西北。当中高3米,一级护岭。墓碑镌刻“胡汉民先生之墓”七字。左前方建有“不匮亭”。右侧为胡汉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陈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国三十五年”。整个墓园占地约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台,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胡汉民逝世后,在民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广州市的北京路被称作“汉民路”,以纪念胡汉民。台湾高雄市亦有汉民路。 张民达(1885—1925),广东梅县人,马来西亚华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前夕,张民达通过邓泽如介绍结识孙中山,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在南洋联络华侨积极筹饷支持革命。回国后,投身于孙中山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进行护国反袁斗争。经过十多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磨炼,成为孙中山领导下的一员出色的军事将领。<br>张民达1920年后在粤军中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多次参加孙中山领导指挥的重大战役,身经百战,所向披靡。 1925年4月25日,张民达从蕉岭返汕头商议平乱,不幸在潮州覆舟殉难,终年40岁。 1926年8月,国民政府追赠张民达为陆军上将。 广东陆军庚戊首义烈士墓 <p class="ql-block">黄花岗正门孙文手迹“浩气长存”。</p> 邓仲元墓 梁国一先生墓 这块黄花岗起义雕塑过于粗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