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友腊梅家在东至县香隅镇,她时常说她家乡有个小三线,是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年代的军工基地。曾经有几千上海人在这里生产生活,红极一时。腊梅说了许多三线厂的事,把我们的胃口吊得高高的,总想着去看看。这个周未,腊梅说约了安庆的老魏、东至的彪哥等几个大笔到她家做客,正好去看看小三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八点就到了东至,此时腊梅和彪哥等好友己在新天地广场等我了。老魏是安庆的大记者、大作家,他说直接到香隅,那我们就直接出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一行到香隅不到半小时,安庆老魏的车子就导航到了腊梅家。听到汽车喇叭叫,彪哥就奔向门口迎接。从车上下来的竟然还有池州的著名记者、作家泽丰,资深广告人纪总等。都是多年的老友了,见了面显得格外亲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腊梅家在香隅镇的同心村,这里有当年小三线的天山医院、703变电所、501军工仓库、大营中小学等。周边村还有曾经的四家军工厂,其中国营卫星化工厂是一家由上海包建,主要生产37和57型高射炮弹的小三线兵工厂,生产的炮弹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卫星厂1970年3月破土动工,保密代号“5355厂”。这是一块神密的土地,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线厂依山傍水,毗邻周山水库,置身大山深处,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沿着曲折蜿蜒山路,步入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的隐秘半山腰处,就会发现当时工厂的旧址。在现在看来,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晰,不失为一处隐居散心的好地方。但在当时,这里人迹罕至,建造这样一座工厂,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腊梅介绍,小三线有职工家属数千人,当时厂子的规模及生活水平,让附近的村民十分羡慕。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工厂有自己的宿舍楼、电影院、卫生所,托儿所、学校、食堂、澡堂、邮局、俱乐部等等。平均每天一部车在路上搞生活运输,物品多是从上海而来,油盐酱醋、衣服、家电设备都不愁。每个食堂的副食品都有保证,而且定期给大家改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穿着时髦洋气,说着普通话和上海话的三线厂职工,走在大街上就是一道风景线。工厂的人员从户籍方面来说,属于城里人。但是,从地理环境来说,却又是名副其实的乡下人,只是特殊的身份决定了我们特殊的生活方式。1985年底,三线厂开始移交东至,1986年底完成交接工作,上海职工全部回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三线厂部分厂房被夷为平地,防空洞等建筑,生活区配套设施建筑基本荡然无存,只有少数宿舍还有附近村民居住。残存建筑荒废破败,楼房的栅栏和门窗已经生锈。这里成为当地人踏春猎奇的处所,偶尔,有从上海赶来的退休工人到此缅怀青春。他们来了,有的人在某个地方一坐就是大半天,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国内还有很多这样废弃的军工厂,结束其一生的使命后被丢弃在大山之中。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曾经热火朝天的工厂早已人去楼空,留下满目苍夷。这里,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符号,虽然已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但留下的厂房与建筑依旧值得现代年轻人前去打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