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歌”艺术档案选辑(1)

赵毅

<p class="ql-block"> 团牌字体,由著名书法家费新我书写。</p> <p class="ql-block">  江苏省歌舞团,迄今已经走过了66个春夏秋冬。她以其丰盛的演艺文化巨献,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众娱乐做出了重大贡献。笔者曾供职“省歌”数十年,回眸过往历史,细赏一帧帧画面,其浓郁甘醇的艺术魅力,无不散发着娇人的美丽与芳香……</p><p class="ql-block"> 在编写该文的两个多月时间里,笔者全情投入,将所能收集到的老资料,由远及近,按序排列。而斑驳的老照片经过精心修图后,附加说明文字,更增添了历史的清晰度与厚重感。这些老剧本、老剧照、老节目单等,忠实地记录了“省歌”的人和事,日月经年,世事变迁,目前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江苏歌舞文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记忆偏差在所难免,也难能面面俱到。而本文图片资料,亦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帮助,恕不列举,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p> <p class="ql-block">  1954年10月17日,江苏省歌舞队在原省音乐工作组的基础上组建,队长费克,队址设在南京湖南路7号。1955年12月,该队迁至红庙7号。1956年3月,迁至三条巷58号(上图:1956年夏,歌队邵蓓蕾、祝兰芳在大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0月,江苏省歌舞队扩建为江苏省歌舞团(上图:1960年,舞队陈松生在大门前留影),团长梁冰。1959年12月,该团与省话剧团合并组成江苏省歌舞话剧院,院长郑山尊,程茹辛任歌舞团团长。1961年,该团迁至香铺营29号院内。1962年9月,该院撤消恢复江苏省歌舞团原名。</p> <p class="ql-block">  1965年,江苏省歌舞团更名为江苏省文工团(上图:1970年,舞队陈松生和乐队队长范仲明在大门前合影),1976年以后,再次恢复江苏省歌舞团名称。1982年7月,该团在合唱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江苏省歌剧团,团长田夫。1987年1月,省歌舞团、歌剧团、曲艺团合并,组成江苏省歌舞剧院,院长朱军。</p> <p class="ql-block">  1956年8月,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在北京隆重举行。据不完全统计,“省歌”参加人员有:程茹辛、夏红樱、彭信竹、李文芳、邵蓓蕾、祝兰芳、高亚君、丁润云、戚广丽、王思美、孙克秀、屈曼琳、侯澄阶、邢一先、李克、黄佑海、张文义、顾鼎新、张俊、姚克明等。</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纪念徽章,直径28毫米。主图为古代乐器排箫,内环1956及标题文字,外环百合花16朵,寓“百花齐放”之意。当时,凡参与者人手一枚。六十多年后之今日,本团彭信竹老师保存的这枚徽章虽然褪色,但也堪称凤毛麟角。日前彭老师慨然赠我,并叮嘱我接力收藏。</p> <p class="ql-block">  江苏省代表团节目可谓精彩纷呈。其中由侯澄阶编曲的《小妹妹》,费克编曲的《拔根芦柴花》,武俊达编曲的《插黄秧》,路行作曲的《回娘家》等节目,受到了广大观众及中央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p> <p class="ql-block">  1951年春,侯澄阶与谢舜华新婚(前排手捧鲜花者),和南京市文工团同事(后窗戴帽者左为武俊达)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侯澄阶(1918——1987),毕业于国立音乐院作曲系(中央音乐学院前身)。先后在南京市文工团、江苏省歌舞团从事音乐创作工作。1957年调至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教授理论作曲及视唱练耳等课目。</p> <p class="ql-block">  当年,由兴化县民间艺人朱香林领唱、本团歌队伴唱的民歌《小妹妹》,唱响了北京中南海。如今,这首充满了乡土气息的茅山号子,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中央音乐学院徐振民教授于1961年改编的《小妹妹》钢琴曲,也成为了时代经典。</p> <p class="ql-block">▲ 苏北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演唱者:雪飞。</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