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彼岸寺碑》

解放路第二小学

<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今晚咱们继续分享古帖,大家一起学习。书家在创临过程中,方法各式各样。有的书家临摹多体,创作也是多体,比如赵之谦、吴昌硕,有的临多而出一,比如伊秉绶、郑孝胥便是。郑孝胥面世最多的是行楷书,偶见篆书创作,也有一些隶书创作,隶书临作有很多。还有的临一而出一,或临而不作,或作而不临。说到本质,这些乃是“藏露之变”。书法和人始终无法分开,“藏”不仅仅只是藏锋,也是藏巧,不显山露水。如今很多人喜欢登坛讲学,将自己的方法公之于众,但是不是真的核心方法,不得而知。即便是个人方法,也未必适合所有人。</p> <p class="ql-block">当然,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在他人尤其是镜头前曝光自己的独门秘笈。书法史中,既有很多可以看到大量临作的书家,也有很多一件临作都没有的书家,比如徐渭、白蕉等。他们肯定也会临摹,但就是不露一手,保持个人的神秘性。就好比有的印人宣布自己从不临汉印——其实临了也会说没有临,以显示与众不同。判断书家观点的真伪与否,不能只看言语表达,更要看行动。这周咱们分享唐篆《彼岸寺碑》。</p> <p class="ql-block">彼岸寺碑(经幢)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黄河路西段第一实验中学院内的苍松翠柏之中。因其底部由八根透雕蟠龙石柱支撑,其身形似古塔,且以古朴篆书刻其上,故称龙塔古篆。又因其建于原彼岸寺内,且为记载彼岸寺兴衰始末及佛家传经之事,史称“彼岸寺经幢”。</p> <p class="ql-block">彼岸寺碑(经幢)建于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通体高12.18米,由底盘、基座、篆文碑、造像碑、碑顶等构成。底盘为直径5米的八角形香水海池,内刻海浪、瑞兽等。海岸浮雕亭台楼阁、禅堂佛殿、高山流水、仪仗出行、车銮户舆、西天取经及佛教故事。基座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八根透雕蟠龙石柱支撑的正方形浮雕巨石,雕刻四大天王神像。下层是一八面体浮雕巨石,雕刻天龙八部形象,浮雕形象逼真,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篆文碑是主体部分,高2.9米,重九吨余,上镌“重修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为八分古篆书写。碑上为庑殿式护碑石盖,雕有仿屋檐的石椽、石瓦和麒麟、云中仙子等。</p><p class="ql-block">造像碑高3.09米,为八棱形。每面雕有57尊小罗汉和3尊佛像,共计456尊小罗汉和24尊佛像。其座为双层圆形石墩,上层为莲花宝座,下层为浮雕双首共命鸟和伎乐宾伽等,形象生动,优美多姿。</p> <p class="ql-block">明朝杨元祥题诗曰:银钩石面列森森,半肃风雷未可寻。但使文章堪寿世,即留一字抵千金。</p><p class="ql-block">清明顺治进士,郾城知县荆其惇也题诗曰:谁勒文幢石佛前,纵横玉盘峰山巅。风霜蚀尽龙蛇迹,不使人知魏晋年。</p> <p class="ql-block">这座石刻经幢,上书“重修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人们简称为“彼岸寺碑”。因其形似古塔,下部雕刻有蟠龙立柱,中间碑上刻有古朴工整的小篆铭文,故又被当地人称为“龙塔古篆”。</p> <p class="ql-block">《郾城县志》对于彼岸寺碑有着较为详细的考释:“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契宗大师东京尉氏人也。宋沿周,以开封府为东京,尉氏县隶开封府,可断其为宋真时之碑。碑首数行皆泐尽,应是叙建寺之由来。惟可读者有曰:秦蔡挻灾,朱梁炽暴……秦蔡者,秦宗权,朱梁者,朱温也。则寺毁在唐末。……其曰兴国中,师瓶锡四方及此。兴字上二字全泐,应是太平,则契宗至郾城之时也……太平兴国中契宗始至,后又经营十五年之久……则碑铭之成,当在景德盟辽澶渊(1004年)之后。”</p> <p class="ql-block">篆文碑:即“重修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四面正方,四角棱磨去,高3.06米,厚1.04米,剥蚀严重,许多字不清,碑文大意记述了契宗大师重修彼岸寺的事迹。铭文系“八分书”小篆,功力深厚,深挚古朴,潇洒飘逸,誉为“篆书典范”。可惜,“彼岸寺碑”的撰文者、书丹者均不可考。</p> <p class="ql-block">通观该经幢,书势锋锐,苍劲挺拔,其书法可谓别具一格。由于记载有彼岸寺兴衰始末和创建经幢的经过,因而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及史料意义。</p> <p class="ql-block">篆文碑上的小篆八分书,功力深厚,不仅字、文双美,而且刻镂造诣很深,刀法浑圆,刀痕明显,线条流畅,笔式锋锐,即沈挚古朴,又潇洒清逸。</p><p class="ql-block">据当地的老人讲,龙塔古篆有很多年的历史,好像是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典型的佛教石刻艺术珍品,距离现在有1000多年的历史。整个龙塔古篆分为上、中、底三个部分,上部由八棱千佛造像、仰莲座组成,高2.96米,每边宽0.36米。千佛造像,或立、或站、面容丰满,身披袈裟,衣着纹理清晰可见,双手合十,赤足站立,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高超、精湛的石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北宋之时,郾城属于许州管辖,境内有座香火鼎盛的彼岸寺。苏辙慕名游访,并写下了《题郾城彼岸寺》两首诗,传诵至今。</p><p class="ql-block">其一《文殊院古柏》:曾看大柏孔明祠,行尽天涯未见之。此树便当称子行,他山只可作孙枝。栋梁知是谁家用,舟楫唯应海水宜。日莫飞鸦集无数,青田老鹤未曾知。</p> <p class="ql-block">彼岸寺建于何时,缺少文字记载,但至少在唐初,就已是全国闻名的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五年(717年),大诗人杜甫曾到彼岸寺,观赏教坊舞伎公孙大娘的武舞。此后,追忆此事,他写下了有名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据说,郾城彼岸寺现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碑》及《公孙大娘舞剑处碑》两通碑,当是后人为追慕先贤而刻立的。</p> <p class="ql-block">唐元和二年(807年),大文学家韩愈游访彼岸寺,与朋友李正封夜会联句,得诗一千多言,刻于彼岸寺西壁。其诗句,1934年出版的《郾城县志》还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到了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东京尉氏人(今开封市尉氏县)契宗大师游历郾城,眼见彼岸寺残破不堪的景象,黯然感怀,遂募金重修。</p><p class="ql-block">延至清代,香火又趋兴旺,众僧再度云集,彼岸寺的规模和建筑,恢复了当年的宏大气象。据说,乾隆年间,占地已达200余亩,有房近千间。</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中原大地战乱连绵,民不聊生,郾城彼岸寺也随之衰微,墙渐倒,屋渐塌,褪去色彩的佛像裸露于风雨之中。</p><p class="ql-block">到了如今,彼岸寺已是荡然无存,钟鸣声、铃铎声、诵经声,都归为沉寂,只有那座雕凿于北宋的石刻经幢,悄然伫立于河南省郾城实验中学的校园之内。</p> <p class="ql-block">史载,到了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彼岸寺已占地约二百亩,殿阁建筑蔚为壮观,香客朝拜者络绎不绝。其后,不知何故日渐衰微。据说,由于常有京城与省府各路官吏专来拜赏古塔,并要求制作塔上的篆文碑铭书法拓片。当地县官苦恼于频繁的迎来送往之烦扰,遂以滚蜡油浇泼于古塔碑铭处。堪称书法精品的碑铭由此被毁容,令无数痴迷的后人扼腕叹息。</p> <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这周的分享就到这里,晚安,周末愉快。[抱拳][抱拳]</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jlkd97z?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汇总</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