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着襄阳人记忆的,铺设在襄阳大道上的地雕八景。

安然

<p class="ql-block">  辛丑牛年的大雪节气中的襄阳,丝毫不见北风长鸣,雪花飘飞,银装素裹的冬雪场景,依旧是和风拂面,暖阳进补。</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整,我们追随着襄阳文化的普及推广者,博学多才的襄阳文化班王老师的足迹去探幽访胜、融入追根溯源的生动的第二文化课堂中……去破释这些年我们对襄阳文化的一知半解。</p> <p class="ql-block">  探究从襄阳公园的门口的石狮子开始,王老师就有关狮子的来历,及石狮外形神志中的区别及其用意都逐一解释说明,甚至究其到狮子背上的鬈毛疙瘩,讲得唯妙唯肖,风趣又不失学者风范!今天就不一一进行阐述,大家可以去看看王老师的美篇(云鹤排空《且说襄阳公园的一对石狮》),美篇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阅读后印象深刻,不但让你身临其境,而且又科普了感觉不一样的趣味文化课。</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襄阳文化第二课堂现场教学要点</p><p class="ql-block">1、襄阳公园一对石狮子趣说;</p><p class="ql-block">2、呼鹰台题诗正误;现诗:景升父子筑高台,烟树苍苍望楚开。走马阳春门北外,牧儿齐唱野鹰来。原诗:康熙十一年(1672年),王士祯在往四川赴任途中路过襄阳,逗留数日,寻访名胜古迹,留下诗作多首。其中一首为《呼鹰台》:汉江东去有高台,烟树苍苍望楚开。走马铜鞮坊北路,少年齐唱野鹰来。</p><p class="ql-block">3、《开天辟地》雕塑内容另解;</p><p class="ql-block">4、《三顾茅庐》雕塑欣赏;</p><p class="ql-block">5、地雕《襄阳八景》初解;</p><p class="ql-block">6、“襄樊大道”的由来;</p><p class="ql-block">7、阳春门公园大门楹联欣赏;</p><p class="ql-block">8、“红菱榭”建筑形制。</p> <p class="ql-block">呼鹰台题诗对照;现在呼鹰雕塑上诗(现):景升父子筑高台,烟树苍苍望楚开。走马阳春门北外,牧儿齐唱野鹰来。原诗:康熙十一年(1672年),王士祯在往四川赴任途中路过襄阳,逗留数日,寻访名胜古迹,留下诗作多首。其中一首为《呼鹰台》(古):汉江东去有高台,烟树苍苍望楚开。走马铜鞮坊北路,少年齐唱野鹰来。</p> <p class="ql-block">  位于襄阳公园左侧的护城河的襄阳大道,人行道上铺设的八块地雕:"汉江鸭绿、金城汤池、万山夕阳、诸葛草庐、习池佳境、鹿门夜月、昭明古台、岘山叠翠″,通共不过十几步,每天来往者无数,又有几人关乎到这八块地雕?殊不知这八大景致却沉淀着襄阳人心中的永远记忆,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为之魂牵梦绕,留下了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  春去冬来,多少次从老年大学回家的路上,我们都要从地雕上扬长而过,可有谁真正留意,感受到我们脚下这些襄阳文化所蕴含散发出的气息!这次参加第二课堂让我真正感悟到王老师教学用心良苦,他用他博大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启发大家的心智,不但解惑传授知识,还引导着学员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至用,动手写美篇!王老师说"文化就是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做美篇就是看图说话,把事情叙说分明!写好美篇,即收获知识和欣慰,同时可以传递文化,何乐而不为呢!"王老师这番话意久深远。</p> <p class="ql-block">襄阳历史文化厚重。这地雕八景更是襄阳文化无处不在的最好见证!</p> <p class="ql-block">地雕随时在提醒我们在漫步时就能感受到襄阳独有的文化气息,提醒我们要随时把这些厚重的襄阳文化根植在心里,并积极充当襄阳文化的传播者。</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在给我们描绘这八景地雕。</p> <p class="ql-block"> 地雕第一景:汉水鸭绿</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汉水涛涛,一碧万顷的汉江穿城而过,十里巍峨环拥的岘山,成就了中华腹地无与伦比的水韵襄阳,襄阳这座古城,因为汉江而显得更加美丽,更加灵动。漫步江边,掬一捧汉江水,浪花里溅出无数金戈铁马的故事,借一阵汉江风,波涛里藏着多少南船北马的辉煌,兵家必争的襄阳,商家必争的襄阳,把古往今来写得荡气回肠。 </p><p class="ql-block"> 正是一江春水 ,为襄阳赢得十里风光。李白曾如此歌咏:"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襄阳歌》。</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一江汉水琼碧清绿,一路北上,润泽京津冀。</p> <p class="ql-block"> 地雕第二景:金城汤池</p><p class="ql-block"> 一座襄阳城,半部中国史,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连通南北、畅达东西,三面环水,背依岘山的得天独厚的位置,注定了它从2800多年前建成那刻起,就是天下重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据《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湖广之形胜,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span>襄阳地处汉江中游,西接川陕、东临江汉、南通湘粤、北达中原,乃是连通四方的水陆交通枢纽。而襄阳古城临汉江而建,背靠岘山,周长7300多米的城墙,被宽阔的护城河环绕。而护城河最宽处达到250米,乃是中国现存最宽的护城河,它和古老的城墙一起,构筑起襄阳古城强大的防御体系。在中国战争史上素有"铁打的襄阳″美誉。多少年来文韬武略在这激荡,巾帼须眉在此争胜,几多英雄豪杰,在这谱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地雕 第三景:万山夕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山壁立江边,拔江而起,高耸兀立,北抵汉江悬崖磷峋。伫立崖边向北眺望,天宽地阔,大气磅薄。远看,大江浩荡东去,渔帆点点;近处,无垠沙洲如茵,绿意盎然;俯视壁下,绿波荡漾东流,江碧峰青。</span></p><p class="ql-block"> 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晚照,登临万山之巅,屹立绝壁江边,穿越千年神女弄珠的浪漫,欣赏大江东去的风光。万山一座充满神秘浪漫的山;一座泌着文化幽香的山;一座与古城襄阳历史同步,相映生辉,相互媲美的山。追溯历史与文化,它当属“襄阳第一名山”。早在春秋时期就以“神女弄珠”而闻名华夏。</p> <p class="ql-block"> 地雕第四景: 诸葛草庐</p><p class="ql-block"> "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翻开中国的历史诸葛亮占据着辉煌一页,在群众中他是智慧的化身,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了他的很多故事,然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古朴典雅的茅屋,就是著名的隆中诸葛草庐,历史上有名的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地雕第五景:习池佳境</p><p class="ql-block"> 习家池也叫高阳池。是中国唯一一个从东汉开始修建使用保存至今,历史上最悠久的私家园林,也是全国现存少有的汉代鱼池。池上建圆亭养鱼观鱼,习池中的水引于后山上白马池中的泉水,对面还建有日月池供习家人生活用水。</p><p class="ql-block"> 习家池的创始人一一襄阳侯习郁,曾帮助汉武帝刘秀打下东汉江山。"天下习姓,望出襄阳",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这里背依岘山,面临汉水,苍松翠柏,风景优美,是中国郊野园林的鼻祖,也是园林文化、诗词文化、书画文化、宗族文化、酒文化的汇聚地、结合体。</p> <p class="ql-block"> 地雕第六景: 鹿门夜月</p><p class="ql-block"> 一提到鹿门山,大家就会想到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里提到的“山寺”,这里群山环抱,树木苍翠,深幽雅静,是历代高士隐栖之地。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躬耕于隆中的诸葛亮曾拜庞德公为师。庞德公常邀庞统、诸葛亮、司马徽及徐庶、崔州平等人纵议天下大事,商讨治国之策。由此,演绎出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孟浩然在鹿门寺隐居多年,早将自已化身于山水田园。在他的笔下,山脉吐呐而成岚,水流化弦自有韵。山岭不再呆耸而有灵,水流湉湉静淌自沉思。山水田园不再独立人世之外,它们与孟浩然的喜、怒、哀、乐、惊、恐、思相忘中相融、相生、相化。孟浩然是有灵魂的山水田园,他为山水田园代言人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鹿门山与岘山隔江相望,群山相依,松竹葱翠,尤其从黄昏到月照鹿门时的美景,怎不让人憧憬向往:孟浩然在《夜归鹿门歌》中这祥写道:"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span>从超脱潇洒到寂寥自由,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江汉周行到鹿门山中,正是一条从尘杂世俗走向自然寂寥之路。</p> <p class="ql-block"> 地雕第七景: 昭明古台</p><p class="ql-block">昭明台,位于襄阳城中心,北街入口处,是一座跨街的城门式建筑。古代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几经毁损,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3年,市政府改造襄城北街,于原址重建昭明台。重建后的昭明台台基筑券洞,横跨于北街入口处。阁楼三层,为传统庑殿式建筑。整个建筑高达34米,巍峨壮观,为襄阳城的标志性建筑,现为襄阳市博物馆。</span>古誉为"城中第一胜迹″。据说梁昭明太子生于襄阳,在此楼攻书习文,并广集天下佳作,编纂成巨本文选《昭明文选》而流芳百世,故改名昭明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地雕第八景岘山叠翠</p><p class="ql-block"> 十里青山半入城,一山连一山,岘山背靠巍巍大荆山,环抱"铁打的襄阳″,峰岩直插涛涛汉水,雄据一方。处处有风景,景景有故事,事事有印迹。可谓一石一古迹,一木一景观。奇花异草,传承百世风流。山峦重叠起伏,气势磅礴,松柏苍翠,堪称襄阳绿色屏障。</p> <p class="ql-block">从襄阳公园正大门南行百余步就是"虞舜与象耕鸟耘″雕塑。</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还生动从盘古开天,到舜帝厚德载物,以至感动了大象来到垦荒的地方,天天用象鼻子卷起起石头,用力创地,耕种了大面积土地,种上庄稼之后,地里杂草丛生,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正自发愁,地里来了一群群小鸟,蹦蹦跳跳地帮忙啄去地里的杂草和害虫,舜帝历山垦荒,"象耕鸟耘"的千古美谈。</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详细地介绍襄阳大道的由来及所经的路程</p> <p class="ql-block">襄樊大道,南起于襄城胜利街与环城路交叉口,途经环城东路—汉江一桥—解放路—长征路—丹江路—前进路—火车站—东西轴线,线路全长8公里,连接着古城襄阳、古埠樊城及襄阳火车站,是市民出行的重要通道,留存着老襄樊历史文化的重要记忆,有交通功能、文化感受和形象展示功能。</p> <p class="ql-block">  此雕塑栩栩如生的地再现了刘备三顾茅庐,拜见诸葛亮时,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各人物的当时心理。</p><p class="ql-block"> 一幅塑雕就是千古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荆州治所在襄阳。刘表生性好鹰,在襄阳东门外一带筑呼鹰台,常登此台,歌《野鹰来曲》以展志向!刘表,字景升,呼鹰台因此亦称景升台。</p> <p class="ql-block">  阳春门实际上是襄阳古城的东门。东方是太阳升起来首先照耀的地方,也是万物复苏之生长的地方。东是方位词,东风起而知春到。所以东门也以春立意,起了个很雅的名字阳春门。阳春既有暖春的意思,也有德政和恩泽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襄阳阳春门公园,湖水环绕,绿荫葱茏,楼阁参差,亭桥叠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珠联璧合。公园丰富的植被、优美的景观和宽阔的水域,为襄阳城区防风、蓄水、调节气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人们休闲、健身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专家们喻为襄阳的“绿心绿肺”。它亭桥错落,水环路,路绕河,与对面的古城墙,钟宣楼,柳绿红彬,掩在绿色中的宛延石经小道,隔河相映辉,眼前即有盛景怡情,又有许多故事涌现……</p> <p class="ql-block"> 文荟园是藉“文人荟萃”之意而命名,充分挖掘唐代襄阳田园诗人孟浩然和客居诗人白居易等历史名人的历史故事,赋予山水公园浓厚的文化内涵,并以古城池为依托,以岘山和羊祜山等自然景观为背景,创清幽淡雅、朴素自然的山水意境,通过古典园林艺术手法,彰显盛世园林的魅力,营造和谐襄阳、名城襄阳的古城园林特色。</p> <p class="ql-block">阳春门公园文园的芦苇正茂盛。</p> <p class="ql-block">走在曲折的小径上,微风轻拂,两边的榛树散发出一阵阵的幽香,望着护城河里水台上的花草,不由让人神清气爽。  </p> <p class="ql-block">阳春门公园文园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站在文园的石拱桥上眺望襄阳大道上的美景好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亭子里美丽的雕花,秀美的彩绘,透着古色古香的气息,顺势再透过这个优雅的空间看看亭外的风景,更是一种美丽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红菱榭″亭顶灰色的青瓦,白色的两檐飞扬,红色亭身,红色的柱子,华丽精致,古香古色,古朴典雅。每逢夏季荷花盛开,便有很多人在这赏花,休闲纳凉,平日来这里读书的,唱歌,锻炼身体的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红菱榭构成了一幅现代城市与古典及人类自然的和谐图。</p> <p class="ql-block">今天老年大学民间艺术的吴老师也来参加王老师襄阳文化现场教学。</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鼓励大家把今天的探访做成美篇!用美篇以自己的真实传递方式来锻炼自己写作,再者还可用美篇的形式传递襄阳文化!</p> <p class="ql-block">很快两个小时探访过去了,大家仍余悠未尽,期待着下一次的襄阳文化现场教学!</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看着大家溢于言表的喜悦,个个都是受益非浅!也是饱尝王老师的有滋有味的襄阳文化大餐后所涌出的文化满足及文化自信的神采!</p><p class="ql-block">李安武班长的感叹:</p><p class="ql-block">王老师"昭明台"与"昭明文选"美篇,查找了大量历史文献,还原了历史中真实的故事。特别是襄阳文化史上最为厚重的"昭明文选",其作用致伟让我们耳目一新,增长了知识和对襄阳文化的崇敬。谢谢王老师辛劳付出。老师揮汗酿甘露,众友乐学激情怀。汉水东流城廓在,淘尽千古美篇来。</p><p class="ql-block">为王老师点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东明学友的感叹:</p><p class="ql-block">昨天下午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今天又拜读了王老师两个美篇,很有收获。王老师所组织的几次活动与写作的美篇都是针对襄阳文化而言的,由此感受到王老师治学为文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襄阳公园门口石狮到"开天辟地”雕像,百十米距离,每天人来人往何止万千,注意到这石狮、雕像的有几个人呢?即使注意到了又有几个人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呢?而王老师则不然,闲逛中亦不忘寻访观察,于人所共见、习以为常的街旁河边物象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地方。这的确是一种难得的本领,这种本领当然与他所具备的学识水平有关,更重要的与他善于发现乐于探究的秉性更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学员,我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未毕能达到王老师这等水平,但睁开好奇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去寻访有趣的东西,却是应该做到的。二是有一种追究到底的认真劲。发现了问题怎么办呢?大多数人一看而过,很难放在心上,而王老师不仅放在心上,更要打破砂锅纹到底,必欲弄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才罢休。于是查资料、问朋友,一再比对,反复考量,自己弄明白了,还不完事,再把其中经过具结成文,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从而不再为表象所迷惑,知其正确谬误。这种"铢镏必较、小题大做"的精神劲何尝不是一种功德呢?对于襄阳文化建设而言,提醒主政者管理者做文化事业必须要有追求准确精当的精神,绝不能当做一般工程对待,否则”假冒伪劣"的文化作品就会一再出现。对于襄阳文化的普及推广而言,更需要依靠这种精神来挖掘来传播,讲好襄阳故事。王老师提醒学员们人人写美篇,实际上是在培养我们学习研究的兴趣和习惯。写作过程就是学习研究的过程,写出来的东西比说出来的东西更精确更讲究,其中少不了要费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功夫,所谓的学识水平就可望从中而生了。如今襄阳文化班气象渐盛,来听课的老师学员越来越多,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精彩。遇上王老师,实在是襄阳文化班学员的一大幸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