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集体交流 2021年12月8日第三节和第五节,在国兴中学录播室,符程老师和白秀萍老师分别上了同课异构《光的干涉》。 符老师从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历程引入新课,向同学们介绍光的本性学说的两种不同观点——微粒说和波动说,使同学们体会科学的发展是曲折的,是经过了大量前人努力得结果,这是进行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的很好载体。 符老师注重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对光的双缝干涉现象形成的原理这个重点,她先让同学们回顾水波的干涉原理,通过对比迁移,不难得出光的双缝干涉原理。 对干涉条纹相邻亮纹或暗纹间距和光的波长关系的学习,符老师则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研究这个关系的意义。 白秀萍老师则很注重实验和对比,让学生测量光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是否相等。注重模型建构,一个模型用到底(实验演示、理论分析、评价情境创设均基于同一个物理模型);注重对比(红光干涉条纹和绿光干涉条纹对比),注重学习效果评价,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有对应的学习效果评价设置。 第三节课,梁振圣老师作了一节《多普勒效应》“得意课”。梁老师特别注重学生亲身体验,指导学生用身边的手机创设多普勒现象,体现生活处处是物理。他还特别注重使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列举了很多多普勒效应的运用,如B超、雷达等等。 12月9日第六节,符老师又上了一节《光的折射》示范课,这节课的容量大,不但要学习折射现象,折射现象遵循的规律,还要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环节符老师采取了“边听边模仿”、“插针法”、“单位圆法”等方法使实验环节更为高效。 符老师作为中学物理卓越工作室的主持人,她对教学研究非常严谨认真,不但对学员们进行耐心理论指导,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她还亲自示范,和学员们上同一课题的示范课,和学员们一起对比研究,使学员们对“问题导学,评价促学”理念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有了更好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