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那碗豆沫子

卢守文

<p class="ql-block">记忆·那碗豆沫子</p><p class="ql-block"> 卢守文</p><p class="ql-block"> 冬季,儿时记忆中的一种美味儿,挥之不去的,是那碗豆沫子——淡淡的清香,袅袅上升的热气中,狼吞虎咽的样子,直吃出额头上的那一抹细汗,浑身舒泰,赛过今天满桌的山珍海味儿。</p><p class="ql-block"> 豆沫子,在我们这一代人当中多数念成“deng沫子”,是庄户人家用黄豆或花生磨成浆和蔬菜合在一起做的一种菜品。现在有些饭局中,往往被当成一种搭头儿,免费吃。</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常吃的有萝卜、萝卜缨子、菠菜、地瓜秧、苔菜、白菜等等做的豆沫子,基本为大叶类蔬菜。因为做的过程需要一边煮一边搅动,我们都叫“馇豆沫子”。“馇”这个词,字典给出的解释是:一边煮一边搅拌。</p><p class="ql-block"> 以前农村村头上,总会有一两个石磨,豆沫子就是在那里磨成糊的,人们一边推磨还不忘和街坊邻居们聊天,那时候的慢节奏生活,实在是非常享受了。</p><p class="ql-block"> 豆沫子的制作方法,因时代的不同也有些许改变,以前的石磨现已不多见,因其笨重已被逐渐淘汰,现在多用豆浆机打浆。当然为保持传统我们仍可以选用石磨磨浆,现在的许多农家,还保留着一种小石磨,称“小拐磨”,这种小石磨一人即可操作。绿色蔬菜洗净切碎后热水焯一下,断生。然后将磨好的黄豆沫、花生浆上锅煮沸,煮沸后需马上将锅盖拿开,防止豆沫、花生浆溢出,煮开后把菜放进去,再放些食盐,然后必须文火慢炖,不得继续搅拌,否则容易糊锅,出现异味儿。</p> <p class="ql-block">  吃豆沫子的标配:香菜凉拌红辣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乡村,至今还有立秋日馇豆沫子吃的传统,不过,这天的豆沫子需要七种蔬菜合在一起“馇”,为什么需要七种蔬菜,考诸典籍,没有只言片语记载,问及乡老,亦未得到满意答案,只说其从记事起就这样。记得小时候有一年立秋,母亲准备馇豆沫子,好不容易凑齐6种蔬菜,再有一种却怎么也弄不到了,无奈只好撸了一把芸豆叶子充数。那个时代生活清苦,但该有的仪式感是一点也不能马虎的,或许,这就是传统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小时候,就着煎饼,尤其是用瓜干糊子烙成的“滚煎饼”,用香菜拌上一盘红辣椒,吃上一碗豆沫子,简直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记忆中,我甚至用它治疗过感冒,就是有一次不小心被冻感冒了,母亲正好馇了一锅豆沫子,我用大葱、姜片拌上干辣椒佐餐,一顿猛吃,直到额头冒汗,和衣躺进被窝里,接着又出了一身热汗,顿觉通体舒爽,精神大增,感冒不药而治。</p><p class="ql-block"> 豆沫子本身是一种有着丰富营养的食物,里面的蔬菜以及大豆、花生对身体有很大益处,现如今,吃惯了大鱼大肉的我们,应该多吃一些这种纯天然的食品,这样才能平衡身体的营养,有益健康。</p><p class="ql-block"> 过去,人们日子穷,食品匮乏,除了逢年过节,一般不舍得做豆腐吃,平日里就是“馇”这种豆沫子,且多数是在晚饭前做。通常,都在太阳西斜快落山时磨豆子,大约一个小时后即可出锅。晚饭时吃上一碗这样的豆沫子,即便是倒头就睡,也不至于一整晚积食不化、伤了脾胃。这其中的缘由,我想,或许是豆沫子里含有大量蔬菜且细切慢炖,利于消化吧。老祖宗的饮食智慧,是大有讲究的,我们只管受用就是。</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用做豆腐的下脚料即豆腐渣做豆沫子的,只不过不如直接用豆子磨成糊糊做的细腻有营养。但不管用什么做的,只要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沫子再加上事先调制好的辣椒、芫荽等调料,配以软硬适口的煎饼卷子,在嘴里越嚼越香,那就是十分诱人的。</p><p class="ql-block">  “豆沫子”,现在人们多叫“小豆腐”。“小豆腐”是区别于豆腐而言的。乡间一些“农家乐”饭店大都有这道菜,客人还专门点用山中野菜“山菜”制作的豆沫子,因为这样的小豆腐不仅实惠好吃,而且物美价廉又养生。</p> <p class="ql-block">浮来山街道田甸园美食节上的豆沫子宴</p> <p class="ql-block">  作者:卢守文,供职于浮来春集团。系莒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山东省分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窗外》、《涟漪集》、《到处是庄稼》,文集《莒县方言》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