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将领弓富魁

云中山人

<p class="ql-block">  弓富魁 (1879年-1938年),字海亭,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山西原平人。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在大同、包头一带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参加忻宁代公团。后转到陕西活动,加入胡景翼部,后参加了北京政变。历任国民军第二军骑兵旅旅长兼步兵第六混成旅旅长,国民军第四军副司令、国民联军最高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国民军第六军军长、孙良诚部第二路军司令等职。1938年3月在西安病逝。</p><p class="ql-block"> ( 引 子 )</p><p class="ql-block">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留。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p><p class="ql-block"> 公元1938年3月20日(农历二月二十日)早六时许,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民国爱国将领弓富魁将军在西安郊外的一处四合院里溘然病逝,年仅六十岁。</p><p class="ql-block"> 历史浩翰,宛若云海;大浪淘沙,潮退石现。风云交际,英才辈出;江山易改,英雄不复。天高如苍,岁月如殇;乱世喧喧,英雄惶惶,究竟是英雄创造了时势?还是时势造就了英雄?</p><p class="ql-block"> 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梁启超这样说到:天地之大,古今之久,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读一部《二十四史》,于乱世中,成就一番作为者,吾不能不谓之英雄。</p> <p class="ql-block"> 一、英雄少年</p><p class="ql-block"> 原平,山西北中部的一个县级市,由忻州市管辖。原平东临五台,西靠宁武,南与忻定毗邻,北与代朔接壤。两千年前业已建城,战国时属赵国,秦时属太原郡,崞县之称始见于隋大业二年,宋元时称崞州,清末明初属雁门道,复称崞县。公元1968年,改称原平县,1993年辙县设市,遂称原平市。</p><p class="ql-block"> 大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农历六月初四,在山西崞县太平街小北关村的一处老房子里,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一个新的生命就此诞生。这是一户弓姓人家,男主人叫应均,妻子杨氏,本是太平街小北关村一家普普通通的农户。在小北关村,弓姓人家并不多,也就是几十户而已,算不上大户,但扎根于此的历史却非常久远。</p><p class="ql-block"> 相传早在元末至正廿三年,崞县的弓氏始祖弓禄已经由静乐迁入崞县。明洪武十八年,次子弓胜举家再迁,在崞县东北方向数里的张村落户,并在此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廿二年十月初五,崞县境内发生了特大地震,在这场地震中,张村村民地毁房塌,损失惨重,其中一支弓氏后裔因故外迁,遂来到了崞县太平街小北关村。迁至太平街的这位弓氏先祖名叫弓维茂,自维茂公迁来以后,以耕为业,以德传家,历经二百余年,繁衍六世,一直至绍公。</p><p class="ql-block"> 弓绍是一名老实本份的庄户人,他平日辛勤耕作,与人为善,深受街坊四邻的尊敬与爱戴。弱冠之年,经人介绍,娶得本籍的一名王姓女子为伴。从此,夫妻二人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虽然生活不是很宽裕,倒也落得一个逍遥自在。</p><p class="ql-block"> 弓绍夫妇一生育有三个儿子,大清光绪五年,绍公三子应均的孩子降生,为讨个吉利,老两口给这个孙儿取名为富魁,希望他日后生话富裕,从而成为人中魁首。</p><p class="ql-block"> 再说小富魁,虽然生在贫寒之家,但从小聪明伶俐,特别机警,处处显示出一种胆大心细与众不同的个性。</p><p class="ql-block"> 话说这一天,村里来了一名河南藉算命先生,其人自称“吴半仙”,双目失明却卦术奇准。出于好奇,应均特意请算卦人为孩子卜上一卦,这位半仙先问了孩子的生辰八字后,又将其叫至跟前,用手摸了孩子的小脑瓜,随后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恭喜东家,你家要出将军了,这个孩子不寻常,日后必入武行,终成大器,今宜拜师习武,以待天时。说完,拂袖而去。应均听后一笑了之,也没有把这话当作一回事。</p><p class="ql-block"> 弓富魁长到七岁时,应均将他领至一家私熟里供他读书,可是“小富魁”好像对四书五经这类东西并不感兴趣,相反拳脚棍棒却让他格外着迷。也因家里经济不裕之故,三年后,小富魁辍学回家。</p><p class="ql-block"> 一天,应均在镇上赶集时遇到了一个卖艺的江湖武师,忽然想起当年算命先生说的话,心里一合计,便产生了让“小富魁”着学武的念头,于是立马赶回家跟孩子说了此事,谁想“小富魁”一听便欣然同意,之后,在应均交付了少量学资后,小富魁正式拜师学武。而这一学就是三年,直至师傅离开了崞县地界。</p><p class="ql-block"> 小富魁生性豪爽,常常急人所急,忧人所忧,因为仗义,所以时间长了,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帮朋友,都尊称他为“弓老大”,又因为他喜欢拳捧,有武术功底,经常与朋友们做一些惩恶扬善的义举。</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五年,因为地里收成不好,家里的生活日见窘迫,为了帮助家里增加些收入,十五岁的弓富魁与同族弟兄一起在村里找了个为农户看田的活儿。</p><p class="ql-block"> 晚清时期的崞县,治安状况并不好,身处小北村的农户们,经常发生庄稼在夜间失窃现象。为了护田,村里组织村中强悍青年为村里看田,于是弓富魁便为乡亲们护起了田,而且一干就是数年。</p><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弓富魁急危济困,广交朋友,凡有求助于他名下一切的落难豪杰,弓富魁总不分里外,慷慨解囊,悉数帮之。久而久之,由于他的仗义疏财,结交了了大量周边三乡四县众多的江湖朋友,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名望与日俱增,最终成为名震晋绥的一方豪杰。</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忻州民间有一位人称“仁义白花”的江湖豪杰赵贵根,与弓同庚,在二州五县方圆数百里范围内极有声望,当二人结识后,赵授意弓到忻州的会上抖自己所开的赌摊,借以提高弓在江湖上的名望。后经引荐,弓开始与塞外的好汉如张占魁(小状元)、赵有禄、邓绍禹,王虎臣等来往,并在张、赵等人的影响下,从此走上了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光绪24年,经朋友介绍,弓富魁参加了毅军暴动,在马昆营作一名骑兵,二年后返乡。</p><p class="ql-block">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为了避祸,弓富魁亡走塞外,潜居归化(今呼和浩特市),直到次年秋,他重返家乡,之后组织了万春戏班外出演出,兼做些生意,并以之维生。</p> <p class="ql-block"> 二、壮士从军</p><p class="ql-block"> 光绪33年(公元1906年),经崞县乡人续桐溪介绍,时年27岁的弓富魁加入同盟会,并派其与王建基、徐翰文、杨沛霖(霍县人)等20余人出杀虎口去包头一带,联络李栋臣、王英及当地人士准备起义,不料被清政府将领贻谷侦知,他们在包头萨县郭四少爷家中接头聚会时,遭到破获,郭四少爷全家和徐翰文被杀,王建基、杨沛霖被捕。后经弓富魁等设法营救,王、杨二人终于获释,并返回崞县。弓富魁继续在塞外活动,着忻州人杨金牛在丰镇忻州巷李毯子房院内开设了“书子房”一处,作为联络点,以投书送信为名,传递情报。当时传递书信的范围,扩展到南至原平、忻州,北至陶林、二道河,西至凉城,并联络和争取了塞外的一些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结交了马有才(回族)、武万义、张占魁(外号“小状元”)、邓绍禹(忻州人,时任官屯堡巡官)等反清志士,积极进行起义准备。时,荣福桐从东京回国,约晋北各县同盟会人士在五台县东冶镇集会,传达总会的指示。当时总会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各省加强革命活动,准备实行武装起义。按照总会指示精神,会议决定与各地同仁加紧联络,会后崞县的同盟会人士即派专人赶赴塞外与弓富魁等洽商,意见一致。</p><p class="ql-block"> 宣统元年(1909年),山西巡抚丁宝铨,一标标统夏学津,对所辖军队控制十分严密,同盟会认为丁、夏不除,对革命大有妨碍,遂指派弓富魁、张树帜设法利用社会关系和工作条件了解、夏的关系,并搜集其劣迹。张树帜侦知夏学津之妻常在抚署出入,与巡抚丁宝铨关系暧昧,遂将此写成文章,刊登于《晋阳公报》,一时舆论大哗。此后,山西又发生交(城)文(水)禁烟惨案,张树帜以记者身份采访这一事件,在报纸上报道了夏学津部下官兵的暴行和农民的死伤惨状,先后载于《晋阳公报》和北京《国风日报》上激起省城各界抗议丁、夏的怒潮。丁宝铨下令通缉张树帜,张潜回崞县朝家峪一带,后被捕,弓富魁亦回崞县原平镇避风。此时,距原平镇二三里的班村,为防范地方屡遭散兵游勇的骚扰,由绅士张綮倡议,众士绅出资建民团,维持地方秩序,遂聘弓富魁为首领,招募乡民500多人,成立了地方武装。不料被清政府得知,指控该民团的主要倡议者张綮私设武装,图谋不轨,张在惊恐中病故。张家怕惹祸端,同弓富魁磋商决定,发给士兵一笔遣散费,解散民团。弓富魁借机以领取的遣散费,购置了一部分军火枪械,民团组织虽已解散,军械却暗中收藏。</p><p class="ql-block"> 宣统二年(1910年)春,弓富魁又去塞外从事反清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太原响应。阎锡山委任续桐溪为忻代宁公团团长,康佩珩为副团长,在晋北地区发动和组织民众参加起义队伍,协同起义军北伐大同,攻打清军。续桐溪受命后返回崞县,责成弓富魁在原平镇招募兵士,弓即以原来的民团为基础,重新组织起一支近千人的队伍。与此同时,定襄贺炳煌、五台赵丕廉、繁峙任涌等到各自在当地也招募了一批兵士,于11月24日(农历十月初三)率队伍在原平镇与弓富魁部会师。此时,各方兵士汇集,计有2000余人,队伍经过整编,由续桐溪任公团长,弓富魁为统带。队伍的枪械装备除由省起义总部下拨的“老毛瑟”、“来复枪”400支和原有一些“二人抬”炮外,多数以土枪土炮和刀矛剑戟补充不足。为壮大声势,还把青酒瓮刷上红漆,伪装大炮,并从县衙强借白银17000余两,作为公团经费。此外,在崞县城、原平镇成立了“大汉银行”,动员各地乡绅入股投资,充实军饷。</p><p class="ql-block"> 11月28日(农历十月初七),公团在原平镇牛市举行了誓师北伐仪式,续桐溪首先讲了公团出征的意义和必胜的信心,随后宣读誓词,并宣布公团将士必须严格遵守的八项纪律。誓师仪式完毕,公团将崞县阳武河一带土匪头目王某抓到现场砍头祭旗。祭旗完毕午餐,餐食是原平镇的特产锅盔和麻叶。原平镇是弓富魁的老家,公团的士兵有一多半来自原平镇周边,镇上的商户自发地摆起炉灶,自带白面和胡油,加工制作食物干粮,为出征将士壮行。午饭后,弓富魁一声令下,3000余热血男儿高举旗帜从原平出发,于下午3时抵崞县城午餐,晚11时半驻代州阳明堡。此时,代州城尚未攻下,弓富魁与张瑜商定三路进兵,中路由张瑜攻下代州城后继攻雁门关;西路由省军政府派敢死队出宁武攻阳方口;东路由续桐溪从繁峙出茹越口,直捣大同城。翌日早5时,公团向代州、繁峙方向进发。声扬兵出平型关,进取北京。队伍一路急行军,绕过代州城,于枣林村午餐,晚8时进驻繁峙城。繁峙县令早已携带家眷弃城而逃,公团士兵便在县衙、学正署和观音庙等多地宿营,只在4个城门楼上安置了少量流动哨。在繁峙县城的3天时间里,左翼副队长任涌(繁峙人)陪同续桐溪很快募集到满满10辆马车的粮草,及时解决了公团后勤供应不足问题。</p><p class="ql-block"> 12月1日,弓富魁命令侦探引路,早7时由繁峙出发,冒雪向平型关前进。队伍越铁家岭,抵茹越口。史宗法带了几个人摸上关楼,关楼早已人去楼空。队伍继续沿着崎岖山路,踏着尺厚积雪,翻山越岭,昼夜兼程向北进军,于12月3日毫不费力地夺取了应州城。</p><p class="ql-block"> 这时,大同同盟会遣使告急,说大同同盟会员在李国华、宋世杰领导下,已于11月30日策动总兵衙门内的革命士兵攻占了总兵衙门,总兵王得胜离城逃遁,知府李德炳等躲进耶稣教堂,余兵半降半散。12月1日大同光复后,成立了以李德懋(李国华代)为都督、李国华和刘干臣为副都督的军政府。而大批清军正向大同集结,准备反朴,忻代宁公团急速前进,大同唾手可得。4日凌晨,忻代宁公团镇远队队长续范亭率一营兵力担任前锋,急抵怀仁,时大同溃兵有在怀仁抢掠者,闻公团已至,纷纷逃散,怀仁城不攻自破。续桐溪下令急速向大同城进发,一路顾不得休息和吃饭,途中只吃了点干粮,以3天急行500里的速度疾进,于5日下午5时到达大同城,由西门最先入城。随后,续桐溪、弓富魁率公团大军进城。大同军政府代都督李国华,统领宋世杰等绅民团兵皆在城外迎接。</p><p class="ql-block"> 公团刚进西门,即闻清军在东关打枪。原来驻防宣化的清军总兵郭殿邦,率陈希义的毅军和杨荣泰的淮军已经开到大同城下,只是停步不敢进城。公团进城后首先到了总兵府衙门,即大同军政分府,续桐溪与李国华、宋世杰等在一起共同研究守城事宜,令各队分班巡城,把守火药库,筑土堵塞四个城门,分兵坚守大同城。大同革命军由宋世杰率一部协助东南守城,赵维汉率一部协助西南守城,董占魁率一部协助东北守城。公团统带弓富魁负全城守御之责。经过大伙合计,将西门用土堵塞,城墙破塌之处,泼水成冰,以防清军攀登。同时挑选组织精装勇士,于夜间主动出城袭击清军,以攻为守。然而,清军由于不断增兵,组织反扑,是故战斗颇为激烈。在此之下,弓富魁、续范亭昼夜巡查,丝毫不敢懈怠,他们实在困得不行,就点燃了香插在手上,然后睡一会儿,等香烧尽,人就被烧醒,然后继续巡查。续桐溪还命令守城战士不准下城墙吃饭,一律由士兵将饭送到城上。</p><p class="ql-block"> 大同城笼罩在一片刀光剑影之中。城内城外两军对垒,3000余公团战士,担负起了与数万装备精良的清军进行殊死搏斗的守城重任。</p> <p class="ql-block"> 三、血战大同</p><p class="ql-block"> 12月6日7时,即公团进城的第二日,清军炮队列于古城土坡壕内,步兵散布坡后,枪炮一齐轰城。续桐溪命炮兵于东城门上与之抗拒。11时,清军马队环城侦探,步兵接近城门拟发起进攻,城上起义军民猛烈还击,硝烟弥漫,弹如雨雹,城内居民士兵未伤一人。午后2时许,清军即行退去,且离城较远,对大同城仅形成包围态势。</p><p class="ql-block"> 7日,清军调毅军20营、淮军10营和后方军第一镇骑兵共两万余人,四面合围大同城。全体守城将士竭力固守,因兵力不足,便在城墙垛口伪饰假草人数百,以迷惑清军。公团将士戒备严密,严阵以待。</p><p class="ql-block"> 11日,清军开炮向大同城内猛轰,炮弹直落左翼游击队营内,正在室内的贺炳煌率全体应战,至10点半始止。是日,驰援大同的王建基率部在大同北的秀女村与敌遭遇。王建基是晋北及归绥地区辛亥革命运动中优秀的领导人之一,在山西革命党人中早已是传奇式人物。他于12月6日接到续桐溪相约北伐的信函后,即由河东星夜赶回太原,被委任为敢死队总参谋,遂即召集30多人不过夜率部北上。行至原平镇,遇到杨沛霖、贾英(崞县施家野庄村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等,得知大同被清军包围,即嘱杨、贾速进兵先行救援大同。他疾赴广武,与张瑜商榷支援大同。张瑜命三营管带吴信芳、炮队管带于凤山随王建基进发怀仁县。是时,王建基又收到了续桐溪派李元亨送来的求援信,解围大同更加心切,遂率敢死队步兵八九百人、山炮两门打先锋,出雁门关,于12月9日与北路军会师于怀仁。</p><p class="ql-block"> 11日,民军300余人由怀仁出发,其余留为后盾。杨沛霖、贾英、王建基带敢死队一队,于凤山、高书亭带炮队一队,王家驹带四第三营两队,与清毅军相遇于距大同40余里的秀女村。激战开始,双方各有伤亡。只因民军武器欠佳,以新练之兵,不足抵挡久练之师,王建基、贾英身先士卒,与敌拼杀近两小时,王身中数枪,贾也弹中头部。激战4小时,民军退至半路,又与前来接应之清兵相遇,战不多时,敌人一支马队数十骑切断了民军去路,民军四面受敌,幸有杨沛霖率前锋又从侧面接应。民军见有援兵来助战,便又鼓起勇气再战。这时,贾英头部伤情严重,英勇就义。 </p><p class="ql-block"> 战到下午4时许,弹药已尽,士卒饥疲,逃亡殆尽。清军见民军只剩王建基一人,且身中数弹,匍匐难行,便一哄而上,步步进逼。王建基跃起挥动枪杆,突然大腿又被子弹打中而倒地,敌派飞骑来擒,将近其身,王建基又奋力跃起,拔出腰间佩刀向敌刺去,敌坠马而死。王建基飞夺敌骑,正要攀鞍上马,手腕又中一弹,缰松马跑。敌军又蜂拥而上,四面包围。王建基虽多处负重伤,仍竭力奋战,一连刺杀数敌,将要脱围,前额突然受刃,肉皮被削,遮盖双眼,自头至脚血流遍身。他持刀乱砍,又刺伤敌军数人,终因伤势过重,猝然倒地。敌军围近观看并赞叹说:“这真是个铁汉,应该留下姓名,以报大帅知道。”王建基答:“我乃敢死军王。”话毕气绝身亡,时年29岁。据当时目击其尸者言,王浑身受伤竟达47处。闻者无不钦佩,莫不痛惜。此役从早7点一直打到晚8点,民军阵亡三四十人,打死清军二百多人。</p><p class="ql-block"> 在忻代宁公团北伐大同之前,弓富魁曾密函在丰镇的邓绍禹,准备接应山西北上民军,援助忻代宁公团攻打大同。邓接到密函后即积极策划,调动革命力量准备策应。当公团被围大同时,弓富魁再函邓绍禹与王虎臣,催促张占魁、赵喜泰等结集各路“独立队”,发动丰镇起义,以解大同之围。12月10日至18日,起义军进攻丰镇,牵制围攻大同清军,与清军激战数日而败,王虎臣等30多位革命党人被杀害。</p><p class="ql-block"> 大同方面,两军相持不下,在守城困难面前,公团为求得外援帮助解围,续桐溪、弓富魁、赵承授、史宗法等人联名向阎锡山等发出《公团被围大同告急书》,但此时闫已北逃包头,未派援军接应解救大同。</p><p class="ql-block"> 12日至13日,公团在大同城内开仓赈济贫民,各商户渐开市营业。续桐溪在大同城办银号,发放临时纸币。还令李国华带人配合粮台总办赵丕廉和军需官续志诚,向城中富户分发公债票。15、16两日,公团财政科邀赵丕廉请城内富户借款,发给公债票,为日后偿还而用,两日共捐得银3万两。公团用一部分钱给每个战士买了一件皮袄防寒。在守城最艰难的时候,续桐溪命令公团兵士:有不公买公卖、恃强虐民者,以军法从事。</p><p class="ql-block"> 17日,瑞典国牧师与两军调停,令清军退开西南,民军仍回关南。续桐溪派邢斌臣交涉,以未奉阎都督命而拒之。22日,清军差瑞典国牧师携《并州官报》,并新任清山西巡抚张锡銮与大同府县公文一件,令续桐溪阅,以证实省垣确实失败,催公团迅速退出,若12月30日还不退,12月31日则用大炮轰城。续仍以未得阎都督确实消息为由,不予承应,镇静守城。31日上午10点,清兵用大炮猛烈轰击城内,公团拒战,至12时止。</p><p class="ql-block"> 1912年1月4日,续桐溪令贺炳煌率10余练武出身的精勇壮士,手执利刃,于凌晨6时出城袭击城外清军,缴获来复枪40余支、老毛瑟枪7支、帐篷4顶、火药数篓,大炮弹丸数千粒,以及一些鼓号和云梯等。他们将来不及搬运的火药等物资放火烧毁,大火持续一昼夜始灭,震惊清营,使清军更不敢近城。</p><p class="ql-block"> 清军使用恐吓手段,散布太原已破、都督已逃的消息,企图瓦解公团军心。一时谣言四起,人心惶恐,加之城门久闭,且铺户关门,街市不通,煤炭非常缺乏,守城士兵无炭取暖,城上城下每日需炭数千斤,城内存储已搜刮殆尽。居民有焚箱取暖者,军士则拆城楼破庙而烧,冻死者日有所闻。无论官长兵士,皆衣不解带。北地严寒,弹尽援绝,粮煤枯竭,苦不堪言。守城后期,军便收集生铁水壶,内装火药碎铁,然后用木塞口,点燃投于城下,与清军鏖战。续桐溪、史宗法、弓富魁、赵承绶向阎锡山连发两封《公团被围大同告急书》,阎锡山已兵败娘子关,撤出太原,北走归绥,根本顾不得解困大同。清军总司令郭殿邦递书封官诱降。续桐溪愤然提笔作答“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尔等祖先,岂不在内?尔等稍念乃祖宿仇,应降于我,我岂能为满奴乎?!”此信用箭射到城外清营,兵士相互传诵,士气顿落,岂敢再攻。</p><p class="ql-block">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和袁世凯议和,各省停止战争。12日,山西护理巡抚李盛铎派瑞典教士耿而琛、山西咨议局副议长杜上化、阳曲县令光裕(满人)还有续桐溪的好友、五台籍的张淑琳及李绍芳、宋汝梅、赵书麟等招抚委员,匆匆赶往大同谋求调停,解围大同。他们首先给续桐溪道喜,祝贺他被孙中山授予陆军少将军衔。接着,他们开门见山道明来大同是为忻代宁公团解围的。然后分别与清军和公团谈判。耿而琛、杜上化、光裕与清军谈判,张淑琳、李绍芳、宋汝梅、赵书麟等招抚委员与续桐溪委派的交涉专员邢斌丞面晤。经过会谈,于1月15日三方约定:清军撤除西、南两面的军队,续桐溪、弓富魁率公团返回原驻防地,围城清军撤到口泉一带。另外,公团邢斌丞与杜上化、光裕订立信约六条,大同清军拨给公团开拨费一万三千两白银,将大同让给清军陈希义部。当日,大同城内各界人士报告公团起义军纪律严明,毫无不法之事,瑞典牧士耿而琛也为作证。1月16日,公团和清军及省招抚委员等各签字画押,并将所用大同枪炮交议事会,做出城准备。</p><p class="ql-block"> 1月17日早7时,根据约定,续桐溪、弓富魁率公团以右翼游击队在前,左翼游击队殿后撤出大同,经口泉当日驻怀仁。是日,张占魁率数百骑兵由丰镇赶来投奔,续桐溪当即委任他为抚顺队队长随军南下。兵过代州城,续又命弓富魁和任涌率部留下来驻防,然后又安排续式甫屯兵于崞县城,刘永通、续宝峰和张拔贡进驻五台山;赵承绶、续范亭驻扎在五台县与河北交界处的黑山关。雁门关以南、石岭关以北地区成了忻代宁公团的军事辖区。</p><p class="ql-block"> 忻代宁公团以3000兵力坚守大同孤城40余日,有力地牵制了两万余清军不得南下,为南北议和取得了事实根据。忻代宁公团北伐大同,接威胁到清廷统治中心北京的安全,有效地配合了全国革命。孙中山曾称其创造了辛亥革命中的“塞上奇迹”。</p> <p class="ql-block"> 四、华山聚义</p><p class="ql-block"> 1912年即民国元年,坚守大同的公团撤出大同,其后公团整编为两标一营,弓富魁,刘永通为标统,后阎锡山从包头回太原,得知忻、代宁公团有数千人之多,心有疑忌,遂派员到崞县与续桐溪商议,劝续桐溪解散公团,当时公团领导意见分歧,有的主张解散公团去太原做官,当时弓富魁、贺炳煌等主张带领部队到晋北、绥远、陕北一带继续坚持保存武装力量进行活动。但最后续桐溪决定解散公团,公团数千人被迫解散。1912年十月阎锡山委任续桐溪为山西巡警道,弓富魁任都督府顾问。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重定官制,改巡警道为警察厅,因续与阎政见不同,常有分歧,相互猜忌,续以不愿做厅长为由,辞职返乡,身为宁公团的旧员,弓富魁也随之辞职。</p><p class="ql-block"> 弓富魁回乡后,就组织了名为“万春剧社”的戏班,在晋西北各地演出,并借此广交各界朋友,进行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 1914年,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忻代宁公团旧部史宗法、邓养志等往来于南京、上海、陕西、崞县之间,与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在崞县与续桐溪、弓富魁策划反袁倒阎。并以办实业作掩护,在漆朗山开办铁矿,在宏道镇创建平民织布工厂,开凿广济渠,弄出不小的动静。而此时的阎锡山唯恐续、弓人马聚集,东山再起,决计除之,与袁之心腹金永(时任山西巡按使)勾结,密谋逮捕。这年农历五月,金就派出便衣侦探到崞县缉捕续桐溪和弓富魁,续、弓闻讯,与史宗法等逃离山西,弓富魁到了安国。原随弓富魁参加辛亥起义的兵士大部隐伏于乡村间,不敢露面。阎锡山、金永所谋未能得逞,便派一排宪兵驻扎于原平镇,专门侦探续、弓旧部的活动,弓富魁旧部于禄从陕西回崞县组织戏班,即被宪兵抓捕并杀害。弓富魁只好在山西之外躲避阎锡山的白色恐怖,不得回乡。</p><p class="ql-block"> 1914年秋冬之间,弓富魁与续桐溪、胡景翼、续范亭、杨虎城、邓宝珊等一起,参加了有名的“华山聚义”。</p><p class="ql-block"> 华山聚义,是北方革命党人自发进行的一次革命联络活动,也是一次凝结北方民主革命政治军事力量的聚会。虽然没有制定具体行动纲领和计划,但实质上形成了一个政治军事集团,确定了立足陕西,扼关中出潼关,会同全国革命党人为推翻袁世凯政权,打倒北洋军阀政府而奋斗的基本目标。后来,华山聚义的大多数成员,都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1916年,包头晋军哗变,一度传闻弓富魁策划参与,实际是卢占魁假冒其名纠合数千人活动于河套一带。弓富魁闻讯北上河套,卢将弓富魁迎至包头,奉为盟主,足见其在包头一带影响之大。</p><p class="ql-block"> 1917年,弓富魁与卢率部南下玉跃县归属胡景翼部,后于右任改编其军,委任弓富魁为靖国军第六路总指挥。之后应胡景翼之约,赴西安、武功、渭河一带作战。</p><p class="ql-block"> 1919年,弓任胡景翼部(已属国民军,胡任陆军第一师师长)骑兵团团长,后又任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旅长,曾随冯玉祥将军出陕西,到河南讨伐北洋军阀。</p><p class="ql-block"> 首都革命后,因冯玉祥力主段祺瑞任临时执政,张作霖霸居北京、河北、天津,迫使冯玉祥出走苏联,国民军群龙无首,败退当时绥远五原一带。后冯玉祥回国,重整国民军,在五原誓师北伐。冯听李大钊的意见,进军甘肃,下陕西、取河南进行北伐,是时弓富魁升任国民联军副总司令兼第六军军长。冯玉祥在五原开国民国民军代表大会,成立最高特别党部,弓富魁和方振武、刘伯坚、任右民、赵守钰、石敬亭、武勉之、张允荣、续培模、张兆丰、王一飞等11人当选为执行委员。</p><p class="ql-block">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在国民联军西进时,弓富魁由绥西进军,欲过宁夏赴甘肃进陕西,至西安为其挚友杨虎城解西安之围。急驰行之,军至磴口召开刘军军事会议,当时他军有五个旅长的意见认为,冯玉祥此人心怀叵测不要同行,不如过沙漠渡河入晋,当时邢秉丞对弓讲,窥察冯军居心难测,勿要太与其接近。但弓执意西进,起程时军中大旗无风自断,弓骑马上马时,马的大肚带断了,众将其劝军长不要西进,但弓一心一意要解西安之围,将马肚带另换重新上马,谁知此时冯玉祥早就命石友三率军埋伏在宁夏石咀山的两侧埋伏正待弓军入瓮。弓富魁全然不知此阴谋诡计,冒然率军前时,当全军进入石咀山后,一声炮响,埋伏在两边山上的石军冲下来,弓浑然不知,只得尽量避免伤亡,不得已而缴械,凡抵抗者均牺牲在炮火之下。当时缴械的枪炮都是刚从苏联运来才补充焕发的,枪炮之身都闪发着蓝蓝的光,被缴的枪炮堆积如山,刘军参谋长黄建平问石友三为何要自相残杀,石友三将其杀害。后弓富魁见到石友三逼问"为何?"石友三拿出联军总司令的命令,弓为之一震。当时,由于弓的威望,没有遭到杀害,不然也将如二军的郭坚和胡德夫一样的下场。后任命弓为随军参赞,同时给一连的人做保护,同时被缴械的还有续范亭的旅。当时,国民军第五军方振武军长,幸亏他的军队最早开出,不然他也将遭到被缴械的下场,当时他得知刘军被缴械,心怀畏惧,后兵出潼关离冯而去。后来国民联军到达陕西后,解了西安杨虎城之围,冯玉祥欲将西安市内城北某处之地给弓以补偿,但弓严辞拒绝。之后不久,弓便去河南省南阳准备招抚别延方之部。</p><p class="ql-block"> 1930年,阎、冯倒蒋,中原大战,阎、冯、蒋均派人到南阳劝弓参加他们各自的一方。后来蒋飞机到南阳将弓接到南京,委以热、察、绥三省宣慰使。弓到任不久,便生病修养了。其时,因为中原大战已束,这一职务随及被撤销。</p> <p class="ql-block"> 五、英雄迟暮</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弓富魁积极从事抗日活动。1932年初,他当时在北平居住在东城小牌坊胡同二号。他接受张学良的部下武汉卿的建议,组织抗日义勇军,在当时他住宅附近组织招集旧部及青年参加部队。每日他都亲自带部队进行军事演练,当时部队的一切费用,全是他自己出资给付,将当时附近的粮店、煤铺的物品都买光了,可见当时的费用之巨大。后他便率部队出征,准备经河北省迁安向北杀出虎口去抗击日本侵略者,但因其所招的兵源良莠不齐,在出发的当日便有个别不良分子,竟抢了居住在北平的崞县人他的朋友梁善济的家,部队进行到河北省迁安县境内,遭到商震部队的缴械。弓向缴械部队喊话,我是弓富魁和你们商军长(当时商震任军长)是山西的老朋友,不要打了,该咋办咋办。于是部队在强大的攻势下,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就听从缴械部队的意见办理。后弓被押回北京,因由私自组织军队及部下属有抢劫的行为,竟被戴上脚镣和手铐,被押看管。当时时值北平气候天寒严冷,他只穿一身较薄的棉衣。当时,抢梁家的士兵要把其抢得水獭皮大衣给他披上,因时抢劫之物,他严词拒绝。幸他没有穿,如穿此脏衣,后果将不堪设想。后送军事法庭审判,在法庭上他斥问法官抗日有甚罪,并怒斥法官。同时抡起手铐和脚镣砸向法官,并将审判桌推翻,大闹法庭,并要追打法官,使审判无法进行,当时他的家人找北平当局宋哲元,宋回答说:"关关他几天,磨磨他的脾气",后在中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及宋哲元等九名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力保之下,才获释出来。后经宋保荐,弓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事,而这个所谓的上将参事实际上是个闲差,并无实权,仅仅在南京开开会而已。</p><p class="ql-block"> 弓富魁在南京居住时,一天原国民二军军长岳维峻来访,弓见其身穿军装,将军服饰佩戴齐全,便问他:“怎么,你又当将军了?”岳回答说,他现在已在老将(蒋介石)麾下,不当军长当师长了,并说现在正在剿共,来南京办军务之事,顺道看看二军的老同事,同时力劝弓出山为蒋效力。弓回答说:“我们过去国民军和共产党合作很好,现在大敌当前,哪能为当官去做手足相残的事呢?”</p><p class="ql-block"> 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变后,弓在北平接到杨虎城的来电,让他去西安。他随及乘车前往,其时,弓已抱病在身,当车行至石家庄时,弓突感身体不适,急忙下车去医院治疗,一住就是半月有余,病愈后再到西安,此时的杨虎城已离开西安,于是他随机住在邓宝珊司令部驻西安办事处的一处宅子里,静待转机。</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弓全家搬到西安,后转到冯钦哉的一处四合院居住。这时,抗日峰火正炽,山西尤为激烈,身患重病的弓富魁将军听说原平已经陷落,老家的房子也在战火中付之一炬时,心如刀绞。他强打精神与时在太原的续范亭通话联系,询问战况,为自己不能亲赴抗日前线深感惋惜。.</p><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20日(农历二月二十日)早六时许,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民国爱国将领弓富魁将军在西安郊外的一所四合院里溘然辞世,年近六十。他一生慷慨仗义,为民为国,病逝后,家里并无半文积蓄。在冯玉祥、阎锡山等民国政要以及生前挚友的大力资助下,完成了善后事宜,最终葬于西安南门外山西义地,从而走完了他短暂却满载传奇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p><p class="ql-block">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p><p class="ql-block">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p><p class="ql-block"> 出师一表真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千载谁堪伯仲间</span> 。 </p><p class="ql-block"> (弓富魁将军三子弓怀民先生口述/云山整理 )</p><p class="ql-block"> 戊戌年仲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 弓富魁将军后人简介</p><p class="ql-block"> 弓富魁(1879——1938),字海亭,山西原平人,曾任国民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夫人田淑珍,生年不详,1990年8月去世,一生中共育有五子五女。</p><p class="ql-block"> 长子弓开民,幼年因病早逝;次子弓泽民,生年不详,生前为邮政员,解放后去世;三子弓怀民,生于1931年,山西省原平监狱离休干部,爱人张秀霞生于1942年,育有二子;四子弓怀远,生于1932年,于1940年去世;五子弓天民,生年不详,生前为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教师,2003年去世,爱人张湛云,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教师,育有三子。</p><p class="ql-block"> 长女弓丛玲、次女弓丛珍生平不详;三女弓丛芳,其夫苏普元,原国民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后移居美国;四女弓丛仁,陕西省咸阳市人民教师;五女弓丛惠,会计,丈夫陈长恒,育有两子一女。</p><p class="ql-block"> 孙弓立新,怀民长子,1964年出生,太原铁路公安局工作;孙弓立伟,怀民次子,1972年出生,山西省原平监狱工作;孙弓立群,天民长子,出生年月日不详,为陕西省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孙弓立军,天民次子,2018年去世;孙弓立峰,天民三子。</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  弓晋东,男,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人,中职学校教师,1971年出生,笔名云中山人、云山、山人,爱好阅读,写作。坚持文字创作近三十余年,著有散文集《那些年,那些字》,小说集《刘四》,诗歌集《云中山人诗词集》,集体创作电视诗歌散文片《忻口祭》,集体续修本族族谱《原平弓氏族谱》。</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忻州古城的全面改造,挖掘整理地方历史文化已成为每个忻州籍文化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在此之下,山人创作编辑了大量反映忻州历史沿革与地方文化的文字作品,诸如《“忻州”这个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忻州市忻府区的历史沿革》、《三言两语说古城》、《山西忻州十大历史名人》、《要问祖先源何处,不止洪洞大槐树》、《根》、《再话“寻根”》、《梦回故乡》、《情系柳子沿》、《民间艺人“卢恓惶”》、《大宋的“悲”与“哀”》、《走进金元访遗山》、《弓氏传奇》、《原平弓氏考源》、《民国将领弓富魁》、《一代名绅邓绍禹》、《一代廉吏杨敬儒》、《曦照余生》、《号角声声》等。其中部分篇目被《忻州日报》、《忻州晚报》、《文化忻州》以及忻州各大网媒争相转载。</p><p class="ql-block"> 荀子云: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佛曰:一切唯心造,万法由心生。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 </p><p class="ql-block"> 山人然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