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摩交流,促进成长,学无止境。在东城区教研室教研员李老师的指导与支持下,乔王丽名师工作室的组织下,我们开展了第二期骨干教师第三次研修活动。本次研修活动由授课,评课,报告三部分组成,南海街小学杨静燕老师展示了六年级《数与形》精彩的一课,学府街小学王莉敏老师带来了生动活泼三年级《认识面积》一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静燕老师《数与形》一课以问题思考“你认为数学研究的是什么?”为导入,以学生主动探究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从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及验证等一系列活动中,整理归纳出一个规律: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就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杨老师课堂中,衔接过渡语言自然流畅,层次感强烈,能让学生主动探究出数与形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化数为形,以形助教。杨老师在课堂中不断渗透数学文化与数学思想,在无形中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在今后数学学习中运用数学模型进行思考,能够见数思形,见形想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莉敏老师的《认识面积》一课,以面积的故事为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面积的由来;接着两个小朋友比赛画面积的活动,通过速度的快慢,侧面感受并理解面积的大小。通过观察法,重叠法判断图形的面积的大小。紧接着,出示两个图形通过观察法和重叠法都不能判断面积的大小,学生产生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小圆片,小方块,三角形)摆一摆,尝试比较2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在学生展示中,通过对比发现,小方块没有空隙是最优方案。王老师课堂中,亲和力很强,注重学生听课习惯的培养与规范;在学生回答问题中,更是注重学生回答用语的规范化,从点滴中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授课结束,东城区教研员李会平老师结合教学实际,对杨老师和王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和指导,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与了肯定。两位老师做到了学习目标明确,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发言积极,回答有理有据,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对比,验证等活动中,掌握新知识,探索拓展。指出了课堂中,学生展示作品时,应使用展示台,更加清晰,关住全体学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乔王丽老师结合两位授课教师的课堂进行《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的报告。每个数学知识点中都对应了数学文化,例如:一年级上册 60页,“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所属的知识领域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年级下册4页,“七巧板是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所属知识领域是“认识图形(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乔老师给出了两点建议:一、在概念中渗透,感悟数学文化。王老师《认识面积》一课中,讲授面积的故事,让学生感受面积的由来。二、活动探究中体悟思想方法,深化数学文化。杨老师《数与形》一课中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和王老师《认识面积》一课中小组活动“比一比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这两个活动,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深化理解数学文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道之行,取则行远;且行且思,且悟且进。在观摩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学无止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