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寒冷

弓长先生

今年夏天白银山地马拉松事件中,有21名运动员因为大风、降雨和气温骤降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这次事件后,“失温”一词随之见诸网络和报章。<br>  人体之所以能保持恒温,在于吃下的食物所产生的热量,这些热量的释放速度是比较缓慢的。由于人类的进化,与其它哺乳动物相比,人的体外没有厚厚的皮毛覆盖,这就需要衣物来抵御寒冷的侵袭。在低温的环境中,如果衣物不够保暖,体内的热量散失过多,随之产生失温或冻伤冻残,甚至失去生命体征。 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游客和船员从甲板上纷纷坠入冰冷的海水中,大部分人的死亡原因是失温。前不久热播的电影《长津湖》里面的钢铁战士,面临的敌人不但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更有朝鲜北方-40摄氏度的低温。由于入朝前物资准备不足,战士们缺少棉衣棉被,许多战士被冻掉了耳朵、鼻子、手脚,还出现了“冰雕连”。在极度严寒中,人体局部的神经会麻木,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受到严重伤害。<br>  中国的季风气候强烈,冬季受到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国的冷空气的不断袭扰,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是一片肃杀的景象。北风怒号,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千里冰封,滴水成冰,这些词语是对严冬的描写;瑟瑟发抖,缩成一团,饥寒交迫,寒风刺骨,这是词语描写人对寒冷的感觉。 <p class="ql-block">  当前的中国人已经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市面上一两百元一件的羽绒服,又轻又薄,足够御寒;皮草、毛衣、棉袄,可以选择的棉衣很多,温暖且美观不臃肿;食物充足且能量很高,营养很丰富;室内有暖气、空调、火炉,温暖如春,可以穿单衣盖薄被;出行时汽车代步,不用直面寒风。</p><p class="ql-block"> 自三十年前上溯,人们远不没有如此幸福,寒冷与饥饿就像一对无法摆脱的魔影。单薄的棉衣,薄薄的被褥,漏雪的屋脊,难以裹腹的食物,寒冬对贫苦人来说是很难熬的。杜甫老先生的旧茅屋在深秋季节被风吹破,茅草被孩子们抱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是多么淒苦的夜晚啊!杜老先生是一个低层次的官僚,生活质量并不是最差的,老百姓的生活可能更加困苦。</p> 那时候,“路有冻死骨”不是罕见的事情,首先被冻死的是街头的叫花子。暖和天里他们能够勉强度日,因为可以衣衫褴褛或是赤身露体,可以露宿,而冬天是他们最惧怕的,如果是枵腹,生命会随时被上天带走。能点上一把柴草来取暖,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冬天对于病残的老人来说,也是一道鬼门关,因为没有取暖设备,没有足够的棉衣,容易得传染病,或是沉疴复发。寒冷的冬天里,温暖的太阳光就是大自然最好的恩赐,老人们披着破棉袄坐在向阳的角落咀嚼那些讲了千万遍的故事,怀里揣着婴孩,或是解开腰带捉虱子。<br>  我当小屁孩的七十年代,整个冬天只有一件棉袄、一条棉裤、一双棉鞋,都是靠老妈一针一线出品的。棉衣里面没有秋衣、秋裤和毛衣,冷风不断地从前襟、袖口、裤管里钻进来。为了暖和一些,时常抄着手,扎着裤脚。棉袄的袖子也用来揩鼻涕,几个月后袖子就像镔铁一样双亮又硬,挂破磨破的地方会露出棉花来。记得穿着旧棉袍的爷爷总是说“孩子,吃得饱饱的,不怕冷”,然后把一碗碗冒着热气的玉米粥给我盛上。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最寒冷的天数越来越少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寒冷也不再恐惧了。只有在温饱解决后,人们才有更深层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