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穿过军装的人,都忘不了生命中的那一段军旅生活,只要打开记忆的大门,它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涌现出来……那些曾经的岁月,历历在目,至今不忘。</h3> <h3>1970年的12月,我由昌图县东嘎公社转回到我父母走五七道路所在的大四公社,从大四公社应征入伍,从此结束了我的知青生活,开始了我军旅生活的新篇章。</h3> <h3>和我一起当兵的都是当地的农村青年,入伍那天早晨,我和他们集中在公社所在地,胸戴大红花,穿上了绿军裝。先坐汽车到昌图站,再坐火车到大连,最后坐上炮艇在海上航行了五个多小时,来到了獐子岛。很多新战士没坐过船,尤其在大海中航行,风浪大,很多人都晕船,吐得一塌糊涂,而我居然安然无恙。獐子岛是部队守备区所在地,属于大连长海县的一个公社,獐子岛盛产鲍鱼和海参,当年尼克松访华,宴会上所用的海鲜就出自这里。它也是当年海上学大寨的典型,站在岛上四处远眺,一望无际的海洋上散落着许多小岛,这些小岛像星星一样的簇拥在獐子岛的周围,那里散落的小岛就是我们将要驻守的前哨海防。</h3> <h3>小耗岛座落在獐子岛的下边,是守备区一个营的营部所在地,我们这些新兵要在这里进行一个月的集中训練,这一个月的训练还是很紧张的,正是这一个月的训练,让我们适应了军营,进入了当兵的角色,也做好吃苦的准备,当兵的那个劲头一天天的增长。离开新兵连,我被分配到小耗岛附近的褡裢島的守备八连。</h3> <h3>配戴红领章,红帽徽,真正成为解放军战士。</h3> <h3>褡裢岛是黄海前哨的小岛,从上岛开始我们就担负起为守卫祖国的海疆站好岗放好哨的重任。</h3> <h3>绿背包,黄胶鞋是当年我们在部队所有的家当。</h3> <p class="ql-block">连队的战友来自五湖四海,除了我们辽宁来的,还有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苏、四川等地的青年,四面八方聚在一起,说起话来北调南腔。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我们连队部分战友合影。</b></p> <p class="ql-block">我被分到炮兵一排加強班,真没想到读完了高中课程,我又扛起了枪。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我们排部分战友照片</b></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我在连队里年纪最大,又当过知青,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在话下。我和班里的老兵新兵都能团结友爱,不论重活累活,不惜自已的力量。当兵后的第二年,我就当上了班长。</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这是我们班的战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我和排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和几名东北战友留影</b></p> <p class="ql-block">我们炮一排有两个炮班一个步兵班,我们班是加强班,共有8个人。我和另外两名战友负责重机枪,我担任射手,另两名分别担任副射手和弹药手,我们排配置八五炮一门,我还配备了冲锋枪,班里还配备一挺高射机枪。</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们的重机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我的冲锋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我们班的高射击枪</b></p> <h3>这是我们的连部,营房,战备坑道和水井……也是我从1971年到1976年战斗和生活了五年的地方。</h3> <h3>七十年代连队思想政治工作很细,雷打不动的政治学习,传统教育,纪律教育。读书看报,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连队规章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建在排、班上。</h3> <h3>连队对军容风纪到要求特别严格,从敬礼着装到立坐行都有明确规定,每一个战士都做到举止行为规范端庄。</h3>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整理内务学起,被子要求叠成豆腐块样,整理被子看似简单,但做起来真挺费劲,反复练习,被子终于整理的有模有样。</p> <h3>部队的军事训练是艰苦的,我们在狂风暴雨中摸爬滚打,在大雪飘飘中行军拉练,岛上无平路,我们要拉着炮车爬上爬下,准确无误地进入坑道,把炮口对准远方。当过知青的我们,在军队这座大熔炉中磨炼得更加坚强。</h3> <h3>还记得连队中的队列训练,正步走,向左向右转,看似简单,但不少新兵由于紧张左右不分,闹出不少笑话,这也让在刻板严格训练中增添了快乐的气氛,连教官都忍俊不巳,我们更是把笑容堆到了睑上。</h3> <h3>训练刺杀从实战出发,要求头脑灵活,出手快狠,是一项很危险又很累的训练,每操练一次,都是汗水湿透了衣裳。</h3> <h3>射击训练不仅要求白天击发准确,夜间的射击也要和白天一样。那时候的我想当神枪手,白天晚上刻苦地训练,趴在地上一练就是数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射击优秀的成绩自然而然地上了光荣榜。</h3> <h3>在中学体育课上我们有扔手榴弹的课程,那时我是班级的体育委员,当然成绩不错。到了部队进行投弹训练那是实战要求,不仅要投得远,还要投得准确,掌握要领,练好臂力时时记在心上。训练中很多战友臂膀练肿,饭碗都端不起来,但所有人都不叫苦,我们都时刻准备着,练好投弹是为了明天上战场打胜仗。</h3> <h3>驻守在海岛上,武装泅渡训练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很多战士都来自内地,是名符其实的旱鸭子,所以武装泅渡的训练之前要过游泳关,在海里游泳和在游泳池里游泳不一样,上边大太阳烤着,下边在盐水里泡着,还要随时跳浪。因为我们在学校时就会游泳,连队抽调我参加要塞区游泳培训,回连队后由我辅导全连战士的游泳培训,白天练,夜晚练,海风吹,风浪打,部队的每一项训练都让我的意志更坚强。</h3> <h3>大家可能觉得当兵的站岗放哨都是小事一桩,但海岛上的站岗放哨可不是在营房门囗一站那么简单,山上有哨所,营房周围有流动哨,有时还在海边设潜伏哨。海岛上除了山就是海,海风呼啸,狂风巨浪,周围漆黑一片,刚开始我在这样的地方站岗心里真有点发怵发慌。</h3> <h3>连队经常不定期进行紧急集合,特别夜间集合,从实战出发,要求没有声音,没有灯光。这也让我想起了在实验中学高二时去大石桥的部队学军,夜里搞紧急集合,闹出不少笑话。有的同学裤子穿反了,有的扣子系错了,有的还披着个被单,有的没跑多远行李就散花了。现在部队里的夜行军,紧急集合、急行军好多新战士也有这样的情况。</h3> <h3>连队按实战要求每年都要进行拉练和守岛战术演习,时刻绷紧备战的那根弦,我们心里想的是为了在战场上不流血,不牺牲,就要把每一次演习都当成是上战场。</h3> <h3>驻守在海岛上除了战备训练,认真贯彻以岛为家,长期守备和深挖洞,广积粮的指导思想,克服条件艰苦,气候恶劣的环境,用铁锤钢钎,铁镐扁担等几乎原始工具,开凿坑道战备工事。在险要抗敌登陆防御地段修坚固的掩体和战壕。我们担负的火炮海边掩体和打坑道一样,经常是几个月连续作战,每天干十几个小时,手磨破了,胳膊抡大锤累肿了,经常累得一坐在地上,马上就睡了过去,那个累和苦现在年轻人想都不敢想。我们提前园满的完成了任务,使大炮有了掩体。</h3> <h3>我们守备的褡裢島很小,方圆不到一公里,整个岛屿两头高中间低,涨潮时分成东西两半,退潮时两岛又连到一起,好像古代裝钱的褡裢,所以得名褡裢島。涨潮时东西两岛就分为两半,只能划船通过。还记得一次涨潮时,我们排长带领我们几名战士乘船从东褡裢回西褡裢,刚上船船就侧翻了。渔民们见状立刻划船过来帮忙,虽然衣服都湿透了,但有渔民帮忙我们很快就安全登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现在还能想到当时的那个狼狈样。后来为了东西两島通行方便,军民联手,移山填海修堤坝,奋战了几年堤坝修好,从此褡裢島无论涨潮退潮再也不分开,东西两岛的来往更方便顺畅。</h3> <h3>当兵的第三年,我们连接受了守备区修军港任务,全员离开小岛去金州的大李家乡。我们连的任务是釆石、运石,用石头回填军港。采石场到回填码头铺有轨道,大约有500米长,每天我们要装车推车,在500米的轨道上来回奔跑20余次,经常为了赶潮水,24小时不休息地战斗在施工现场。有的脚磨起泡了,腿累的抽筋了,胳膊累的抬不起来了…大家不怕苦累直到完成任务。</h3> <h3>1973年,我被抽调到营部训练新兵,先担任新兵连付指导员后改任付连长。组织新兵学习,传统教育、做思想工作,带领新兵训练,这些工作也让自己增长了才干,变得更坚强。</h3> <h3>我被抽调训练民兵,辅导队列,射击等训练。</h3> <h3>被守备区抽调训练大学生,教他们队列,射击,投弹等。</h3> <h3>1973年守备区举行运动会,营领导抽调我负责营里的集训队,在实验中学上高中的时候,我是班级的体育委员,所以带领大家运动集训我很在行。我带领大家苦练了两个月,又根据个人特点,报名参加了800米,一万米,三级跳……等多项。在一万米长跑中,我们指导员骑自行车跟着我,为我鼓劲加油,使我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运动会开幕式上我还代表守备区全体运动员讲话,这次运动会我一个人就得了30多分,我们营也在这次运动会名列前茅,我也为我们营的体育运动争了光。</h3> <p class="ql-block">那时候连队很重视我这个高中毕业生,也因为连队战士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水平较低。班排的文字材料都由我承担。我和连队文书共同承担连队各阶段总结,各方面经验等材料,发言稿或演讲稿我们也很在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和文书的照片</b></p> <h3>排里的宣传工作我们主动来做,学习毛选读书读报,宣传部队光荣传统,宣传连队好人好事,宣传毛泽东思想。为了写好黑板报,白天没时间,就夜里借着月光打着手电写,几年中我们出了好几百期,连队的板报也让我们办得有模有样。</h3> <h3>驻島连队生活得很艰苦,因为島上潮湿,雾天很多,很多战友患上关节炎,洗衣服几天都不干。以前岛上没有土地,也没有淡水,连队吃水吃菜粮油米面都要从陆地运来。如果海上刮大风不通船,书信不通,吃水和做饭都有困难。島上没有交通工具,运到码头的战备物质和生活物质,都需要我们肩扛,背驮跑上几里路运回连队。我们到连队的时候,连队已经打了深井,在岛上也开发一些小块坡地,自己种菜养猪,有了打鱼船出海打鱼,又配备了发电机,解决连队照明问题,部队的生活改变了原来的模样。</h3> <h3>饭前一支歌,这是部队的传统,每天训练或劳作之后,吃饭也是连队一大风景。主食高粱米为主,大米白面很少,虽然粗茶淡饭,但炊事班精心细作,守着大海天天有鱼吃,逢年过节杀囗猪,有时还能吃上鲍鱼、海参,我们对连队伙食还是很满意的。每当改善伙食的时候,歌声格外响亮。</h3> <h3>海岛的生活和大陆上不一样,渔民的主副食都以海产品为主。渔民长年在海上打鱼,每当渔民远洋打鱼回来,我们都会买一些鲜鱼,虽然那时候战士的津贴只有几块钱,可鱼也很便宜,几分钱一斤,再把这鱼晾成干给家里邮回去,也算是我们这些当兵人对家的一份念想。</h3> <h3>连队虽然生活艰苦,但生活还很丰富多彩,守备区放映组定期来岛上放映电影,逢年过节还有部队歌舞团上岛慰问演出。连队自己也组织联欢会,演出自己排练的节目。褡裢島岛虽小,但也修建了篮球场,我们连队还组织了一支篮球队,我们篮球队在守备区还有点小名气呢。业余时间我们经常去海边,虽然不是那种浪漫式的旅游生活,但去海边抠海蛎子,抓海蟹和海虹,有时还能弄到海参和鲍鱼,这种生活肯定会让现在的人向往。</h3> <h3>在部队摸爬滚打了五年,经受了锻炼,获得了成绩。入伍11个月入党,荣立三等功一次,守备区通令嘉奖一次,年年都获得营连嘉奖。今年11月是我入党50周年,站在党旗下,当年在部队入党宣誓的庄严画面浮现在眼前。</h3> <h3>1976年3月我退役了,要离开战斗过五年的军营,要离开五年朝夕相处的战友,要离开关心爱护我们的部队首长,那营房,那战壕,那坑道,那枪炮…,万般不舍的情感塞满了我的胸膛。</h3> <h3>军旅生活终生难忘,不只我这样想,我们连队的战友们也是这样。2019年的6月15日,在吉林战友群的倡议下,分别43年后,来自天南地北的50多名战友和家属们重返大连,欢聚一堂。</h3> <h3>战友相見格外亲,热泪盈眶,相拥相抱,有说不完的话,一下子全部涌上了胸膛。当年的棒小伙,今天己经白发苍苍。</h3> <p class="ql-block">订做的战友服装,我们全部穿上,别看年纪已大,但依旧英姿飒爽!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也像当年在部队一样,高唱军歌,围在旁边的老百姓为我们欢呼鼓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我、连长、付指导员</b></p> <h3>相聚最重要一项就是要回到我们连队驻守的小岛上,去看看我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原来我们上岛要坐炮艇或老牛船,从大连港出发七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獐子岛,遇到风浪还要停航。现在乘坐的快艇三个小时就来到了獐子岛岛上。一下船就觉得和过去大不一样,人少车少,偌大的候船厅里竟然空空荡荡。原来的繁忙热闹的要塞区,现在已经改变了模样。守备区的旧楼已变成崭新的四层大楼,过去招待所也建成五层高楼,不再是那一片的平房。</h3> <h3>从獐子岛去褡裢島有班船,40分钟就到达离别43年的褡裢島,比我们当年的通行方便和舒服太多,广袤的大海和陆地一样。</h3> <h3>褡裢島还是那样的美,蓝蓝的海水随着海风掀起阵阵的波浪。这里已成为旅游圣地,全国钓鱼大赛曾在这里举行。这里已经没有驻军,已看不见那熟悉的绿军装!岛上的年轻人大部分去了大连市,连小学校都已关闭,只剩下一些老人住在家乡。</h3> <h3>当年连部通往食堂的小路现已长满了野草,我们这些老兵们围坐在这里,回忆着我们一起当兵的那段时光。</h3>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营房,留影纪念。</p> <h3>当年篆刻的豪言壮语还清晰可见,那是我们从心底里发出的誓言。</h3> <h3>沿着当年巡逻站岗的小路前行。</h3> <h3>当年的官兵,今天聚集在我们修筑的战备坑道前,更是思绪万千,心情激荡。</h3> <h3>穿过当年走过的坑道,似乎又在这里搬运物资,川流不息的胸抱肩扛。</h3> <h3>这里是当年的火炮阵地,看那崎岖的山路,怎样把火炮拉进炮位真不可想像。</h3> <h3>当年军民共建的东西塔链大坝经过加固加修,如今巳能停飞机跑汽车更加壮观。</h3> <h3>海水落潮了,到海边再次体验赶海捉海蟹凿蛎蝗吃的乐趣。</h3> <h3>三天的海岛行程结束了,在告别晚会上,战友们齐声高唱“我们走在大路上”。</h3> <h3>有人曾问我,你人生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当兵扛枪!是军营教会了我勇敢忠诚,奉献牺牲;是军营教会了我遵纪爱党。青春的渐逝伴随着精神的升华,体魄的磨练铸就了意志的坚强。</h3> <h3>再见了褡裢島,再见了亲爱的战友!军旅生活我终生难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