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黔古道行

南山匹夫

<p>渝黔古道行</p><p> </p><p>重庆的气候,这些年越来越暖和,今年进入仲冬,依然少有寒意。温度一直在十五度上下徘徊。</p><p>十二月五日是国际志愿者日,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和南山文化旅游志愿者在这天选择重走渝黔古道,除了各式各样的意义之外,其实最大的好处还在于气候比较适宜。</p><p>出行这天,天气晴好。从沙坪坝到南岸南山黄桷桠,从沙坪坝地铁站,坐环线从江北经冉家坝和弹子石绕行,到上新街用时45分钟,沿地铁口出来就有从渝中区过来直达南山黄桷桠的公交346车站。原以为坐车上南山需要不少时间。但上了公交到达南山上的黄桷桠站用时才18分钟。过去单位组织到南山旅游,是要驾很大个势的。现在便捷的交通,的确给出行带来了不少方便。</p><p>渝黔古道是过去重庆通往贵州的主要陆路干道。重庆和贵州都地处西南,相似的地方不少,贵州多山,重庆以丘陵为主,共同点都是道路起伏不平,少不了爬坡上坎。从重庆到贵州,从重庆城出来,过了长江沿上新街的黄桷古道前行,第二个驿站应该就是现在的老厂了。</p><p>据当地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潘老师说,老厂的来历,主要是源于在以马帮为商业流通运输主体时代,这里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铁匠铺而得名。这些铁匠铺除制造手工农活及生活用品外,还有一个主要的业务,就是为马帮服务。从事生产马掌上所需的马蹄壳。</p><p>有这项业务的开展,让马帮行至此,停下来歇脚,该换马掌的,就换马掌了。在这里滞留的商旅多了,同时配套商业服务也就应运而生。有钱赚,人越聚越多,老厂在日积月累的岁月中,形成商旅云集的集镇也是顺理成章。</p><p>南山黄桷桠老厂这段渝黔古道,是典型的川东特色。这条通往贵州的石板路官道,沿着自然的山体顺势而建。从山脚通往山桠,再从桠口往下到达山下,翻过一道道山,一座座梁,逶迤远行。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大热天,口干舌燥在所难免。而选择在凉爽的冬季出行,自然少了气候的折磨,在寒冷的季节里爬爬山,出出汗,或许还有难得的收获。</p><p>今天有阳光,阳光洒在身上,暖阳阳的。行进在通往渝黔古道的途中,不急于赶路,一道同行者,一边唠叨着现实,一边浏览着沿途街景,也还其乐融融。更为有幸的是,还有长期寓居于此,从事地域文化,以民间掌故及其传说采集发掘的潘老师同行。这给大家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当地人文风情和历史典籍节省了不少时间。途经之地,潘老师对民间传说和历史掌故的形象解说,入木三分,也让同行者对当地文化传统的认识和深入得益非浅。</p><p>渝黔古道,二米左右长的石板,铺就的步道,是谓大道,这在当时也称官道。那些异地为官,赴官上任的,坐着大轿,是必走之道。在大道上坐着官轿显摆,也是读书人,“学而优则仕”所倡导的光宗耀祖,光耀门庭的一大嗜好。他们高调出行,也成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一种注脚。</p><p>还有商贾贩夫们,大致也都是走这样的大道的。在商品流通领域,大宗商品要通过陆路运输,主要依靠马帮。马帮在长途贩运中,穿越千山和万水,不仅仅是辛苦,还得考虑安全。走大道而不是当地村民为节省时间而建的羊肠小道,不是说时间对马帮来说不重要。而是小道太窄小,在陡峭的山脊上行走,很难得到安全的保障。驮着重物的马匹,一旦失足,坠入深渊,就是万劫不复。而小贩们在小道上行走的不便,也很突出。川东的力夫多是挑夫,挑着担子,走累了在小道上歇脚,很难找到一块能搁得下担子的空地。贵州方向的力夫,大多用背篼,过去叫巴山背二哥。背着背篼走累了,背篼跟本就放不下来。</p><p>不管是长途短途,重庆恁些坡坡,肩挑背扛的力夫们,负重走在上面,在中途不歇稍是不行的。所以走官道的好处就是,走累了可以暂时停靠歇个稍。挑夫可以在石阶的平台处小憩,背夫能在靠山体一侧旁,在石壁上戳出齐腰高的石礅上停靠。</p><p>在这段渝黔古道上,保留着不少原始的文化习俗。沿途路段上,隔三差五的有土地菩萨伫立在路旁,这些土地菩萨守护在路旁,就是人们过去常叨念的“土地菩萨保佑”。希望人在旅途一路平安,这种地方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休现。这些供养土地菩萨的庙子虽然很小,但依然间或可以看到有香火供养。</p><p>在这段路上的山涧中,还修筑有单孔石桥。下到山涧,或在山腰透过枝叶茂密的丛林,可以看到高大的桥孔,这座桥虽不太长,但桥面宽阔。从桥墩基石风化的程度判断,桥修建的时间还不是太久远。有好事者从地方志里查其名称为越南桥,据说得名来源于此地为南岸区和巴县的分界。但当地人并不这么叫,他们称此桥为万福桥。</p><p>石板路年久失修有些破败,有些临崖路段的石板路下面路基受雨水浸蚀,泥土流失严重,石板靠崖边有些小半截悬在半空。但这段路上,总体上还保有着那个时代的岁月留痕,马帮走过,马蹄长期踩踏留下的凹槽,铭刻着时代印记。</p><p>在这段路的山桠桠口,过去有尼姑庵。现在,山桠上尼姑庵早已不在,在夷为平地的地坝,留下的只有追求爱情,凄凉的传说。</p><p>沿大厂老镇的旁边,现新建有红色旅游景点,王朴旧居。房屋建在山坡上,占地面积也不算太小,门前高大的牌坊,有些夺目。</p><p>王家原在江北,以经商为主。在此置地建房,主要是有商业需求,居住此地方便商业操作。王朴在此成长,居住过相当长的时间。</p><p>从王朴的简介上看,在当时是属进步青年。后来在有关人士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加入组织两年后,因《挺进报》案件被捕,历时一年后罹难。时年28岁。</p><p>从百度百科资料上显示,45年在江北县创办-莲华小学,成为了当地“组织的一个活动地点”。46年加入组织,并在基层任职。“后来劝说母亲变卖家产”,给“组织作活动经费”,48年“出任南华贸易公司经理”,南华公司成为“组织经营的一个经济实体。”“48年4月,因《挺进报》案件”,“叛徒出卖而被捕”。“转囚重庆白公馆监狱,49年10月28日,被敌人杀害于重庆大坪”。</p><p>从这个资料上推论,王朴是因被人举报,当局查获藏有《挺进报》而逮捕的。从《挺进报》工作人员的一些回忆录里可以推测其发行方式,当时很大一部分发行渠道,是利用匿名邮寄的方式来完成的。在那个白色恐怖时代,蒋委员长推行“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专政。对持不同政见者的言论,当局严历管控,茶馆里都贴着“休谈国事”的大标语,秘密警察无孔不入的黑暗岁月里,要想听听外面的声音,看到当局主流以外的报刊,真的很难。而《挺进报》这个非法出版的地下刊物,是重点查处对象。王朴也因此没有躲过劫难。</p><p>百度百科上还显示,“王朴烈士的母亲金永华,1946年创办了渝北中学前身志达中学,1947年,为支持革命斗争,她毅然变卖所有田产,兑换成黄金2000两,资助川东地下党的工作……西南局要按照协议将金永华捐赠的革命经费如数归还,但金永华拒绝了巨额支票。并表示:如果我要这笔钱,就是辱没了王朴的名声。”</p><p>现在,北碚区有王朴中学,位于北碚区静观镇。应该就是过去的志达中学。</p> <p>黄桷桠老街,现在是古镇旅游景点鸟。恁个坝坝成鸟老街地标。</p> <p>今天的古道行,是老厂一段。从老厂公交站架墨,往前走。</p> <p>老厂恁的现在还是嘿热闹哟。</p> <p>恁里还有一条龙的坝坝宴。红白喜事,生日聚会,都会请他们来操办。农村缺啥子的都有,豆是不缺空坝坝。</p> <p>恁些地方,车子少,走的人更少。人行道有一边豆够老。</p> <p>买恁个车子,它有点害羞。不晓得是木是脸盘子被花老,不敢见人。</p> <p>天冷老,丘点腊肉。屋门口丘起方便,人少的地方好处豆是,丘不到白个,各人丘各人,不扯皮。</p> <p>灯笼挂到菜地,黑麻雀。恁个不晓得可不可以申请专利。</p> <p>尼姑庵都没得老,照啥子耶</p> <p>专业的都是罩人。</p> <p>尼姑庵没得鸟,尼姑也不在老。但传说还是有的。</p> <p>马帮走的时候,马都是走崖边边的。🐴蹄采的坑坑豆在边边。</p> <p>巴山背二哥走累鸟,背篼豆搁恁里,站岛梯坎上歇口气。</p> <p>恁个桥,高头没得栏杆得,在下头才看得岛。</p> <p>站远点,树支支遮岛老,桥下头的洞洞只看得岛一半。</p> <p>一道道粮,一匹匹山。好摇远哟。</p> <p>恁个坑坑是炮台。</p> <p>围岛炮台罩个相。</p> <p>恁孩的山羊🐐要收买路前哟。</p> <p>爬得高的都系细高个。</p> <p>走累鸟,歇个脚。恁种亭亭豆适合耍朋友的年轻人。</p> <p>下山鸟,南山的坡坡上可以种菜。</p> <p>恁个弯弯拐拐的,是老厂镇上的小巷。</p> <p>石头房子墙。可以下载做贴纸,恁次免费送哟。</p> <p>大房子村,恁孩豆是王朴旧居生产队。</p> <p>进门扫马,渝康马。</p> <p>来个远井。</p>